搜索到1067篇“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相关文章
- 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一种由屈曲牵张及旋转暴力引起的脊柱创伤,会导致颈椎三柱结构的破坏,其主要特点为小关节突交锁、椎间盘损伤、伴或不伴脊椎骨折,在创伤性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0%~50%。由于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特殊的损伤机制及暴力,约37%的单侧脱位和超过90%的双侧脱位患者合并脊髓损伤,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1~3]。
- 栗林周英杰王寅王彦金杨磊
- 关键词:脊椎骨折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脊柱创伤关节突交锁椎间盘损伤
-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研究
- 2024年
- 目的 探究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为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探寻更好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接受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程度、颈椎功能、脊椎功能。结果 4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25.06±24.5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52.21±36.97)mL,平均住院时间为(9.71±1.95)d。患者术后1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末次随访ASIA分级D级和E级占比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中,一期前后路联合术式的应用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促进颈椎功能与脊髓功能的恢复,还能实现脊柱重建、环脊髓减压的目标,可以作为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重要方法。
- 刘涛李庆超
-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
- 下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前路与后路手术比较
- 2024年
-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lower cervical spine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LCSFD)合并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8月收治的LCSFD合并SCI 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40例采用前入路,40例采用后入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组在手术时间[(95.0±10.4)min vs(123.5±13.6)min,P<0.001]、切口总长度[(3.5±0.6)cm vs(11.2±2.0)cm,P<0.001]、术中透视次数[(3.6±1.2)次vs(6.5±1.5)次,P<0.001]、术中失血量[(96.2±14.6)ml vs(254.5±30.5)ml,P<0.001]、术后引流量[(40.2±8.7)ml vs(66.0±12.4)ml,P<0.001]、住院时间[(8.2±2.6)d vs(12.5±3.8)d,P<0.001]及完全负重活动时间[(74.2±12.0)d vs(83.5±14.6)d,P=0.003]均显著优于后路组。随时间推移,两组VAS、NDI、JOA评分及ASIA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前路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2.0±0.4)vs(2.4±0.5),P<0.001]、NDI[(26.1±5.3)vs(29.0±5.6),P=0.020]和JOA评分[(13.6±2.3)vs(12.3±2.1),P=0.010]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5±0.3)vs(1.7±0.4),P=0.013]均显著优于后路组。影像方面,术后两组局部后凸角、伤椎滑移、椎间隙相对高度、责任段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7 d前路组局部后凸角[(4.2±0.8)°vs(5.0±1.6)°,P=0.006]、伤椎滑移[(2.0±0.4)mm vs(2.4±0.6)mm,P<0.001]均显著小于后路组,末次随访时,前路组伤椎滑移[(2.1±0.5)mm vs(2.5±0.9)mm,P=0.016]仍显著小于后路组。[结论]前路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LCSFD合并SCI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更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 张金磊杨高彬朱彦谕
-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复位前路后路
- 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是由屈曲牵张及旋转暴力所造成的一种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和大小便障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多需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的手术治疗方案包括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联合入路手术,但最佳治疗方案尚无定论。前路手术具有入路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及矢状位平衡保持好等优点,目前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的首选方案。然而,前路的手术复位及固定方法众多,学者们对前路手术复位及固定方案的选择尚存在争议。对此,笔者对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王寅王彦金周英杰杨磊
- 关键词:颈椎脊柱骨折脱位椎关节突关节
- 基于影像学分析的下颈椎骨折脱位闭合复位的可行性研究
- 研究背景下颈椎骨折脱位(Subaxial cervical fracture dislocations,SCFDs)是一种严重的颈椎创伤,造成严重的颈椎损伤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脊髓...
- 高忠亚
-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闭合复位脊髓损伤影像学分析
-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构建此类患者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患者资料为训练集,共计156例;以贵州省人民医院患者资料为外部验证集,共计54例。对训练集患者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后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正曲线、决策曲线,训练集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集对模型进行评价验证。结果颈椎Ⅰ度脱位(P=0.002)、颈椎Ⅱ度脱位(P=0.007)、损伤节段(P=0.042)、单侧关节突关节绞锁(P=0.027)及脊髓损伤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P=0.008)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一致性指数为0.88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Nomogram预测模型,训练集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8,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校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omogram模型预测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概率与实际牵引失败概率吻合度较高;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净获益阈值为0.03~0.84时,应用该Nomogram图模型有较好的收益;外部验证集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79,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训练集Bootstrap法1000次抽样内部验证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7,提示该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结论颈椎Ⅰ度、Ⅱ度脱位、低位损伤节段、单侧关节突关节绞锁、不完全脊髓损伤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 朱自强上官泽宇史学形王春庆何净明简月奎李青
- 关键词:颈椎椎关节突关节脱位
- 颅骨牵引联合手法复位并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疗效观察
- 2024年
- 分析在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问题、关节突交锁时采用颅骨牵引治疗方式、手法复位治疗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以30例患者为对象,分为两组进行治疗,一组采用颅骨牵引治疗,另一组采用手术治疗及手法复位,旨在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 经过随访发现,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患者经过联合治疗脱位锥体已经复位,间隙已经顺利完成骨性融合,观察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变锁患者治疗后身体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 联合采用颅骨牵引治疗方式、手法复位以及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变锁患者治疗后复位成功率相对比较高,手术创伤相对比较小,能够在提升病患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速度,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出现概率。
- 温硕
- 关键词:颅骨牵引手法复位手术治疗
- 急诊颅骨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生命体征监护下急诊颅骨牵引复位在治疗下颈椎单节段骨折脱位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下颈椎(C3-7)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对其中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大于12个月的5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Ⅰ期急诊颅骨牵引复位结合Ⅱ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26例(牵引组),单纯Ⅱ期前路撑开撬拨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治疗24例(撬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测量损伤节段椎间隙高度及Cobb角;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法、ASIA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3.35(12~15)个月。牵引组Ⅱ期颈椎前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撬拨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颈椎椎间隙高度、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均<0.001),两组间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脊髓损伤ASIA分级、ASIA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Ⅰ期牵引后、Ⅱ期手术后及术后1年随访,牵引组ASIA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撬拨组(P均<0.001);术后1年两组间脊髓损伤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撬拨组(41.67%)明显高于牵引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5,P=0.013)。结论:监护状态下急诊颅骨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临床疗效良好,能够减少后续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有效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 陈国兆陶云霞朱元宸周峰孟斌杨惠林史金辉
- 关键词:短期临床疗效
- 显微镜辅助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比较显微镜辅助与直视下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月7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纳入本研究,40例采用显微镜下减压融合固定(显微组),34例采用常规减压融合固定(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显微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但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常规组(P<0.05)。显微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3.1±0.5)年。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和JOA评分,以及Frankel指数均显著改善(P<0.05);但是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局部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减压融合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
- 宋晓飞刘念刘瑜孙子路边森王峰张长成尹锐峰高毅
-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显微镜
- 合并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前路手术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评价屈曲牵引下前路手术复位、减压和融合固定关节突交锁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9年1月,采用屈曲牵引,前路开放复位,减压融合固定治疗关节突交锁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45例,男33例,女12例;年龄29~64岁,平均(48.6±7.2)岁。采用NDI、JOA评分、ASIA分级,以及影像检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关节突复位成功率为100.0%,手术时间平均(65.4±22.8)min,切口长度平均(6.1±0.9)cm,术中出血量平均(290.9±90.0)ml。随访时间平均(2.7±1.1)年,随时间推移,NDI和JOA评分,以及ASIA评级较均显著改善(P<0.05),均未出现脊髓损伤加重表现。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椎间高度颈椎前凸Cobb角显著改善(P<0.05)。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结论]屈曲牵引单纯前路复位、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治疗合并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
- 唐辉徐永清尹德宏彭玉峰范新宇冉朝雄宋祖富汤迅李春晓周田华
-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颅骨牵引颈前路手术
相关作者
- 马维虎

- 作品数:738被引量:2,291H指数:20
-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六医院
- 研究主题:颈椎 后路 椎弓根螺钉 下颈椎 枢椎
- 徐荣明

- 作品数:937被引量:3,098H指数:23
-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六医院
- 研究主题:内固定 颈椎 骨折固定术 下颈椎 内固定器
- 刘斌

- 作品数:129被引量:202H指数:8
-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颈椎 脊髓损伤 下颈椎骨折脱位 内固定 钉棒内固定
- 贺永雄

- 作品数:93被引量:149H指数:7
-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颈椎 内固定 颈椎手术 脊髓损伤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 郝定均

- 作品数:1,074被引量:3,820H指数:28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
- 研究主题: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折 腰椎 手术治疗 脊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