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9篇“ 中下地壳“的相关文章
中下地壳切向分层流变的结果:喜马拉雅东段雅拉香波片麻岩穹隆
2024年
大陆中、下地壳切向(近水平)分层固态流动变形是地壳物质流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片麻岩穹隆的重要形成机制。雅拉香波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的最东段,出露不同变质级别和时代的岩石地层,发育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以及多期岩浆事件,是研究造山过程中构造变形和岩浆历史的天然实验室。本文以该穹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观察等工作,总结出以下三个特点:(1)雅拉香波穹隆内不同构造层次的岩石经历了相同的构造体制和不同变形条件改造:从浅部到深部,变形温度逐渐递增,由390℃到600℃;差应力逐渐减小,从24.58MPa减少至8.72MPa;应变速率逐渐加快,从1.27×10^(-13)~1.28×10^(-13)/s增加到5.19×10^(-11)~5.21×10^(-11)/s。以上体现了地壳活动带强烈的分层流变特点。(2)结合前人研究划分了穹隆变形的三个期次(D_(1)、D_(2)和D_(3)),其中D_(1)表现为上盘向南的剪切方向,D_(2)则表现为上盘向北的剪切方向。进一步,将主要变形期次D_(2)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主要是以单剪为主导的剪切作用类型,而晚期则是以纯剪为主导的剪切作用类型。(3)根据D_(2)面理和线理的产状分布特点,可以得出,深部岩石线理的倾伏角近水平,而浅层次岩石的线理倾伏角近竖直。基于以上研究表明,雅拉香波穹隆各部分岩石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剪切改造,不同构造层次的岩石具有几何学上的一致性以及运动学上的解耦,体现了穹隆发育过程中运动方向上的转变。结合穹隆各部位线理的倾伏角的变化规律,本文认为雅拉香波穹隆记录了中下地壳分层流动的过程,穹隆的形成主要受中下地壳近水平切向流动控制,辅以垂向流动的改造。
江成宇周保军陈小宇刘俊来
关键词:藏南中下地壳运动学涡度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中下地壳分层流动与减薄:来自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构造解析的证据被引量:1
2024年
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是造山带地壳变形的重要表现,它制约着造山作用过程。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内藏南拆离系为理解陆-陆板块会聚过程中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提供了范例。本项研究围绕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开展构造解析、显微构造观察和淡色花岗岩独居石U-Th-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为一宽约2km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变形岩石具有显著的分层流动特征。藏南拆离系新生代时期经历了两阶段塑性变形:D 1期变形表现为面理S 1、对称状透镜体和层间褶皱F 1的发育;D 2期变形表现为糜棱面理S 2、近E-W向拉伸线理L 2、不对称旋转碎斑和透镜体及褶皱的发育。运动学标志表明D 2期变形为上盘向东的运动学特征。淡色花岗岩独居石U-Th-Pb测年分析获得三组年龄:32.26±0.29Ma、22.31±0.18Ma和15.54±0.11Ma,这三组年龄的淡色花岗岩分别表现出D 1期变形、D 2期变形和未变形特征。结合前人已发表数据,本文得出藏南拆离系ca.35~26Ma发生以纯剪为主的剪切变形(D 1期),ca.26~15Ma发生以单剪为主的剪切变形(D 2期)。D 1-D 2期变形为一递进剪切变形,二者可能归咎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中下地壳固态分层流动。
闫佳鑫刘俊来周保军闻俊豪
关键词:藏南拆离系
中下地壳介质差异与块体内部走滑型强震的关联研究
川滇地区构造变形强烈,强震频发,不仅活动块体边界断裂发生了一系列强震,活动块体内部次级断裂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地震事件,如2008年米亚罗断裂6.1级地震、2014年包谷垴—小河断裂鲁甸6.5级地震、2021年维西—乔后分...
万永魁
藏东南新生代中下地壳分层流动:高黎贡杂岩构造解析
作为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的响应,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量地壳物质发生侧向挤出,使得岩石圈结构发生改变。长期以来,学界对构造挤出的形式存在较大争议,制约着对于造山带深部-表层过程耦合机理的认识。本文针对青藏高原东南缘高黎贡构...
樊文魁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部分熔融
北秦岭中下地壳岩石流变特征及多尺度构造解析
典型造山带中下地壳流变学特征与过程的精细解剖,对探讨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特性、形成过程及大陆变形局部化具有重要意义。造山带中记录了丰富详细的中下地壳流变学信息,是研究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和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探讨岩石圈流变...
程超
关键词:秦岭杂岩
青藏高原中北部及周边地区的中下地壳、上地幔的三维流变结构研究
相继发生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及周边地区的1997年Mw7.6玛尼地震、2001年Mw7.9可可西里地震和2010年Mw6.9玉树地震,其同震、震后形变时间序列被现代大地测量观测技术(以In SAR和GPS为主)所记录,为研究...
陈云锅胡岩赵斌王琪
关键词:中下地壳玛尼地震发震断层玉树地震震后形变上地幔
藏东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中下地壳、上地幔的三维流变结构的研究
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Mw 7.9汶川地震为龙门山断层区域中北段有数字地震记录以来最大的以逆冲为主的特大大陆灾害地震,造成了显著的约三百公里长地表破裂和米级的地表位移。承载此次汶川地震能量积累和震间闭锁的龙门山断层...
陈云锅胡岩赵斌
关键词:中下地壳四川盆地发震断层同震形变上地幔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下地壳流动:滇西瑶山与玉龙变质杂岩构造解析被引量:1
2020年
通常认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巽他地块侧向刚性块体挤出调节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及后碰撞。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低粘度的中下地壳流动可以解释青藏高原向外扩张的现象。关于哪种机制在巽他地块挤出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仍未解决。在本研究中,我们重点围绕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南部的瑶山杂岩以及构造带北部邻区的玉龙杂岩开展构造研究。详细的宏观构造解析、显微构造以及组构分析说明切向剪切作用在瑶山与玉龙穹隆的形成与剥露中起着重要作用,组成穹窿的岩石均具有分层流变学特点。瑶山穹隆是发育在较深岩石层位的穹隆构造,而玉龙穹隆是发育在较浅岩石层位的穹隆构造。向南或东南切向剪切可能是上地壳向南的重力滑动和粘滞下地壳相对中上地壳向北流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可能与高原重力塌陷有关,但后者的驱动力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小宇刘俊来翁少腾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
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流与地壳变形被引量:9
2018年
地壳缩短导致青藏隆升造山是普遍的认识.然而,在青藏东部,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支持了中下地壳流与隆升造山的关系.目前,地壳缩短造山机制和中下地壳流造山机制仍然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建立了二维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龙门山断层带的多个地震循环的应变与变形,探讨了无与有中下地壳流情况下,地壳地表的位移、速度与变形的分布和演化;以及有中下地壳流情况下,不同流动范围、速度与黏度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并结合地形变观测数据的约束,推测了青藏东缘中下地壳流的流动状态.模拟结果显示,通过对比有和无中下地壳流的模拟结果,发现青藏东部震间的地表垂向速度在变形样式及数值上存在较大差异,即存在地壳流的地表垂向抬升速率显著大于无地壳流;震间在龙门山断层西侧附近产生的垂向凸状隆起随中下地壳流的速度、黏度及通道长度的变化而变化.此外,本文研究结果对青藏其他地区可能存在的地壳流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尹力罗纲孙云强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地壳缩短
斜长石盐水体系电导率及它对西藏高原中下地壳异常高导的启示(英文)
<正>Magnetotelluric(MT)surveys in the past decades have revealed that highconductivity layers(0.01-1 S/m)widely...
李平; 郭新转; 陈思博;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刘俊来
作品数:205被引量:2,378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显微构造 变质核杂岩 年代学 晚中生代 地质意义
熊小松
作品数:79被引量:596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主题:深地震反射剖面 莫霍面深度 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 地球动力学
郭良辉
作品数:124被引量:520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主题:联合反演 磁异常 全波形 地震 重磁
陈小宇
作品数:11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瑶山 中下地壳 早白垩世 杂岩 岩石圈减薄
金明培
作品数:41被引量:240H指数:10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震局
研究主题:地震 M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同震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