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07篇“ 中国对外传播“的相关文章
中国对外传播
本书引用国内外大量的事例,就对外传播性质、任务、方针、原则、传播内容与方法等基本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具有广泛性、通俗性的特点。
张桂珍等著
关键词:传播学
智媒时代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的认知革新与生态优化被引量:1
2024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要求,明确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历史性目标。以CSSCI文献的关键词为起点,借助工具软件对中国对外传播既有研究成果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近十年来中国对外传播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热点频出、活跃度高,但也存在深层机理考察不足、对新的媒介生态和技术逻辑认识不足、对政策制定反哺不足以及学术共同体建设不足等困境。在新时代和智能化背景下,有必要革新认知、优化传播策略:第一,加强研究的问题意识和机理探索,在回应政策需要的同时,就中国对外传播的对象、特点、模式、动力机制等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第二,跳出具体的对外传播议题,以更加开放宏观的视野重新审视智能化背景下传播活动的底层逻辑,增强对智媒传播特点与生态的认识;第三,超越既有对外传播及其研究的某些惯性,关注“观念政治”,构建全球格局;第四,增加学术交流,打造学术共同体,在量的基础上重视研究的可持续性及引领性,推进符合中国语境和独特道路的高质量学术探索。
刘娜李雅岚
关键词:生态优化
议题·思维·场景:2022年中国对外传播研究回顾与实践前瞻被引量:3
2023年
本文系统回顾和梳理了2022年我国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整体图景,从事件导向、战略视野与平台逻辑等三个层面总结出一些值得注意的趋势和动向,并在此基础上对2023年我国对外传播的重点和路径提出方向性建议。
史安斌刘长宇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基于制度距离的中国对外传播分层策略
2023年
作为非地理空间距离,制度距离不仅制约本国与他国之间的信息交互、文化交流、社会交往的数量与质量,更制约他国受众对本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与评价。制度距离对对外传播效果产生负效应,符合“外来者劣势”理论,因为制度距离小,彼此信任度高,摩擦阻力小,传播成本低,因此与他国之间的信息交互量增大,文化交流增多,社会交往更为频繁,国家形象认同度更高。制度距离是中国对外传播目标国选择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将所选择的32个样本国的政治制度距离、经济制度距离均划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为中国对外传播目标国选择次序的依据,其中距离最小层次国家为当前重点传播目标国。越南和俄罗斯均为最小层次国家,是当前中国最为重要的传播目标国。政府应将当前相对有限的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传播资源投入到重点传播目标国中。
谢亚可向志强
集体共识、知识生产与分众对话:全球话语竞争背景下的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新思路被引量:2
2023年
百年变局之中,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全球传播秩序与交互模式的变化,围绕国际话语权展开的博弈与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话语安全化趋势进一步深化了当下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世界陷入新型安全与对话困局。对此,中国应围绕“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三个核心维度,以回归集体共识、重视知识生产、分众精细对话为策略导向,创新与再构自身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准确、高效传递中国理念,实现全球共识的引导塑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奠定观念基础。
周庆安李涵沁
关键词:话语体系安全化
关于中美重开对话走廊的探讨——与美国知名学者南希·斯诺谈中国对外传播
2023年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对外宣传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局势空前复杂多变的当下,如何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亟待加强外宣理论和实践研究。曾长期为美国和日本政府机构做战略传播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的研究和咨询的南希·斯诺教授,聚焦中国对外战略传播这一核心议题,围绕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等外宣领域热点问题提出,中国的多样性是中国故事最好的叙事方式,要通过开放、参与、多样的交流重建对外沟通渠道,用微观视角和民众口吻进行对外叙事,让“一带一路”成为中美重开对话的走廊,推动两国关系早日回到相知阶段。
邓杭
关键词:中日关系
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再思考被引量:5
2023年
当前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美西方一些势力的刻意扭曲和阻滞的“他塑”困境,和理论创新自觉性自主性尚待增强、对外传播技术方法先进性灵活性不够等“自塑”困境。基于如何实现中国对外传播内容共享与效能共创这一核心问题,本文综合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等视角对当前对外传播困境进行反思,并思考性提出中国对外传播“共性”模式建构与中国对外传播“守正”与“创新”的新探索,即坚守具有人类文明共享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播核心内容,坚守具有世界利益共通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传播指导理念,坚守具有的主客双方共创性的媒体矩阵为传播特色渠道,以创新的时代文化、创新的利益主张、创新的互动渠道,实现具有感知绩效的长尾性互动,以“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目标,让新时代的中国以昂扬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薛可李思晨
关键词:中华文化
图景·逻辑·路径:2021年的中国对外传播新变局
2022年
回顾2021年中国对外传播理论实践创新,“万物皆媒”传播体系的建构,成为中国对外传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参照。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体系建构,是提升中国对外传播影响力、跨文化交流以及国际舆论引导力的动力之源。
胡正荣胡正荣
关键词:舆论引导力跨文化交流
2021年中国对外传播策略创新综述及展望被引量:2
2022年
回顾梳理2021年我国对外传播策略创新,“平台社会”视域下平台化传播突围、分区块精准传播、技术驱动叙事创新,“全球中国”理念下的由“跨文化”到“转文化”、由“自塑”到“他塑”、由“硬性”到“柔软”的传播策略升级值得关注。2021年对外传播的创新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错位”。未来,要进一步完成从“应然”到“实然”的跨越、从“策略”到“理论”的升华。
于涓
中国对外传播实践的语言距离检视及分层策略——以孔子学院为例被引量:6
2022年
语言距离为语言之间的差异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际传播效果。其测度通常采用编辑距离、感知距离。从WALS语料库中选出51个国家的语言,并对WALS语料库的数据进行整理,获取各语言的特征值,计算出51种语言与汉语的语言距离,分析发现:语言距离除受自身语言符号因素的直接影响外,也受两国间的地理因素、地貌因素、政治因素以及历史因素的间接影响;孔子学院的设立,并不是以举办与传播效果为考量要素,也不是以语言距离为设立依据,因而举办效果并不理想;完善孔子学院国际布局并提高其举办效果,必须依据语言距离及其形成原因,创新孔子学院运行机制,改进孔子学院授课内容,并对其运行机构和教学内容分别实施分层管理策略。
向志强向治国
关键词:语言距离中国对外传播

相关作者

向志强
作品数:118被引量:498H指数:11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研究主题:媒介 实证研究 传媒产业 媒介产业 可持续发展
钟馨
作品数:5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对外传播 对外传播事业 受众观 基本建设 传播史
胡正荣
作品数:139被引量:1,568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研究主题:媒体融合 全媒体 媒介产业 传统媒体 媒介融合
相德宝
作品数:60被引量:369H指数:12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自媒体 新媒体时代 网络影响力 社交媒体 社交
程曼丽
作品数:255被引量:1,443H指数:1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公共关系 公关 学理 新闻传播 海外华文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