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9篇“ 中缝背核“的相关文章
- 小鼠中缝背核向屏状核投射神经通路的形态学特征
- 2024年
- 目的探索小鼠中缝背核(DRN)向屏状核(CLA)投射神经通路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分别将逆行示踪剂594 retrobeads和顺行示踪剂生物素化的葡聚糖胺(BDA)注入CLA(n=3)和DRN(n=3),结合5-羟色胺(5-HT)免疫荧光染色,观察逆行标记神经元的分布和神经化学特征以及顺标神经纤维和终末在全脑和CLA内的分布;利用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Cre、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Cre动物结合狂犬逆行跨突触病毒(RV)标记,观察DRN-CLA通路的下游靶神经元类型。结果DRN的吻、中、尾段均能观察到594 retrobeads阳性神经元的胞体,中段的腹侧亚核(DRV)分布较多,且90%以上的逆行标记神经元为5-HT阳性。BDA顺标纤维密集分布于腹侧被盖区、束旁核、腹侧苍白球、杏仁中央核等区,CLA内的神经纤维和终末相对稀疏。RV跨突触逆行标记结果显示,CaMKⅡ-Cre动物的DRN中含有较多的突触前神经元,而GAD67-Cre动物DRN中突触前逆行标记神经元较少。结论DRN-CLA通路是以DRV分布为主的5-HT能投射通路,其在CLA内的纤维和终末较为稀疏,主要与CLA内的CaMKⅡ阳性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 巩涛蔡志平史娟李云庆
- 关键词:中缝背核屏状核小鼠
- 中缝背核GABA能神经元通过外侧缰核投射调控小鼠焦虑样行为
- 2024年
- 目的:结合神经环路示踪及光遗传调控技术探讨中缝背核(DRN)中GABA能神经元投射至外侧缰核(LHb)神经末梢在焦虑行为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将特异性逆向示踪病毒AAV retro-Ef1α-DIO-mCherry注射到Vgat-Cre小鼠LHb脑区,病毒表达后,采用多脑片玻片扫描显微镜成像,观察全脑范围LHb脑区接收GABA能神经投射的上游脑区分布情况。通过逆向示踪结果,将光遗传激活病毒AAV_(2/9)-Ef1a-DIO-ChR2-mCherry(ChR2组)和对照病毒AAV 2/9-Ef1a-DIO-mCherry(mCherry组)分别注射到Vgat-cre小鼠DRN核团,病毒表达后,使用光遗传激活DRN GABA神经元以及DRN GABA-LHb神经投射,观察其在焦虑样行为中的作用。结果:根据逆向示踪结果显示,中脑DRN脑区是LHb核团的GABA能神经投射上游脑区之一。光遗传刺激DRN^(GABA)神经元,与mCherry组相比,ChR2组在旷场(OFT)中的总距离以及在中央区运动时间、距离均显著增加;在高架十字迷宫(EPM)的开放臂停留时间和距离明显增加。与mCherry组相比,兴奋DRN GABA-LHb神经末梢,小鼠在OFT的中央区运动时间、距离和总运动距离显著增加;在EPM的开放臂停留时间显著延长。结论:特异性光激活DRN GABA神经元及DR^(GABA)-LHb神经末梢,均可显著改善小鼠焦虑样行为,为治疗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 吴慧敏郭晓雨李冰清王丹董海龙
- 关键词:GABA能神经元外侧缰核中缝背核神经环路
- 病毒示踪法研究小鼠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传出投射差异
- 2024年
- 目的研究小鼠中缝背核(DRN)中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下游投射特征和DRN中投射向不同脑区5‐HT能神经元的解剖分布差异。方法将特异性顺向示踪病毒rAAV2/9‐Ef1α‐DIO‐mCherry注射至Sert‐Cre小鼠(3只)的DRN,病毒表达4周后将小鼠灌注取脑,并将全脑切成厚度为40μm的冠状脑片,进行全玻片免疫荧光成像扫描,观察DRN中5‐HT能神经元投射向下游的脑区分布。将特异性逆向示踪病毒rAAV2/retro‐EF1α‐DIO‐BFP、rAAV2/retro‐EF1α‐DIO‐mCherry和rAAV2/retro‐EF1α‐DIO‐EGFP分别注射到Sert‐Cre小鼠(3只)的伏隔核(NAc)、中央杏仁核(CeA)和腹侧被盖区(VTA),病毒表达4周后将小鼠灌注取脑,制备包含NAc、CeA、VTA和DRN的脑切片于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毒标记的5‐HT能神经元在DRN中解剖分布情况。结果DRN的5‐HT能神经元向全脑发出广泛投射,包括梨状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NAc、基底前脑、CeA、外侧僵核、外侧下丘脑、VTA等。其中,投射向NAc的5‐HT能神经元主要分布在DRN的背侧中央区和外侧区,投射向CeA的5‐HT能神经元主要位于DRN的背外侧区,投射向VTA的5‐HT能神经元主要位于DRN的腹侧束间部。结论投射向不同脑区的5‐HT能神经元在DRN的解剖学分布中存在差异,提示DRN内的5‐HT能神经元存在相对独立的多个平行的亚系统。
- 王宇浩张思敏李健楠董海龙
- 关键词:中缝背核中央杏仁核腹侧被盖区小鼠
- 从杏仁核-中缝背核探索雷公藤红素干预小鼠肥胖-抑郁共病的中枢炎症机制
- 2024年
- 在明确雷公藤红素(CEL)干预肥胖-抑郁共病小鼠杏仁核(AMY)及中缝背核(DRN)mRNA表达异同基础上,进一步揭示CEL干预肥胖-抑郁共病中枢炎症的药效靶标群。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Chow)组,肥胖-抑郁共病(COM)组,CEL低、中、高剂量(CEL-L、CEL-M、CEL-H,0.5、1.0、2.0 mg·kg^(-1))组。Chow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余组给予高脂饲料结合潮湿垫料慢性应激。饲养10周后灌胃给药3周,然后取Chow组、COM组和CEL-H组小鼠的AMY及DRN进行转录组分析,并将2个核团的目标差异基因以Venn图取交集。将交集基因导入STRING,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以DAVID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明确CEL调控AMY、DRN的核心靶点。在独立样本中,通过qPCR对上述交集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CEL调控AMY及DRN的共有基因为趋化因子家族Ccl2、Ccl5、Ccl7、Cxcl10、Cxcr6和Hsp70家族Hspa1a、Hspa1b及Myd88、Il2ra、Irf7、Slc17a8、Drd2、Parp9、Nampt。GO分析显示,前五位节点Ccl2、Cxcl10、Myd88、Ccl5、Irf7均参与免疫-炎症调控(P<0.01)。独立样品qPCR结果显示,在AMY中,与Chow组相比,COM组趋化因子家族、Hsp70、Myd88、Il2ra、Irf7、Slc17a8、Parp9、Nampt表达显著上调,Drd2有降低的趋势;与COM组相比,CEL-H组上述病理变化显著改善。在DRN中,与Chow组相比,COM组趋化因子家族、Hsp70、Myd88、Il2ra、Irf7、Parp9、Nampt表达显著下调,Slc17a8表达显著上调;与COM组相比,CEL-H组Cxcr6、Irf7、Drd2表达显著上调,Slc17a8表达显著下调。在AMY及DRN中,CEL对Irf7的表达抑制及激活均呈现剂量依赖性(R2分别为0.7098、0.9172)。上述研究结果显示,CEL可通过调控相同靶标蛋白的双向表达,干预肥胖-抑郁共病小鼠AMY的免疫激活及DRN的免疫抑制状态,从而有效改善神经炎症。
- 张双盼姚雪敏朱春燕林娜
- 关键词:肥胖共病杏仁核中缝背核雷公藤红素
- 基于TLR4炎症信号通路探讨针灸对颈性眩晕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活性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基于Toll样受体(TLR)4炎症信号通路探讨针灸对颈性眩晕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活性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组、模型(M)组、针灸(A)组、西比灵(W)组,每组10只,M、A、W组采用颈椎失稳法建立颈性眩晕模型,N组不建立该模型,建模成功后,对A组给与针灸治疗,对W组灌胃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0.5 mg/kg,N、M组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记录各组一般情况,平衡木实验测定行为学,TUNEL法测定缝背核神经元细胞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管活性物质,Western印迹检测TLR4蛋白表达。结果N组皮毛光泽,活动自如,一般情况均正常,对外界刺激也反应灵敏,M组皮毛光泽可见降低,且活动明显受限,颈部活动受限最为明显,进食、进水量明显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可见明显降低,而与M组相比,A、W组一般情况明显改善,饮食逐渐恢复正常,颈部活动也明显恢复;与N组相比,M组平衡木得分显著降低(P<0.05);与M组比较,A、W两组平衡木得分显著升高(P<0.05);W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N组相比,M组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凋亡显著升高(P<0.05);与M组比较,A、W两组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凋亡显著降低(P<0.05);W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N组相比,M组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显著降低,内皮素(ET)-1、血栓素(TXB)2、神经肽(NP)Y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M组比较,S、W两组血浆中CGRP水平显著升高,ET-1、TXB2、NPY水平显著降低(P<0.05);W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N组相比,M组脑组织中TLR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M组比较,A、W两组脑组织中TLR4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W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T组与W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U组比T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灸可显著抑制颈性眩晕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活性并有效调控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其作用
- 柳庆明田利军唐乐巩凤梅
- 关键词:颈性眩晕血管活性物质
- 小鼠中缝背核至丘脑室旁核参与伤害性信息的形态学研究
- 2023年
- 目的:观察中缝背核(DR)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观察该通路在伤害性刺激下的激活情况。方法:将逆行示踪剂荧光金(FG)注入小鼠PVT,观察FG逆标神经元在DR内的分布,同时利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技术观察DR内5-HT能神经元与FG逆标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继而选用TAC1-ires-Cre小鼠结合RV逆标病毒,在DR观察向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发出投射的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最后利用TAC1-ires-Cre与Rosa26:CAG-LSL-tdTomato(Ai9)杂交小鼠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观察PVT内被激活的TAC1阳性神经元与5-HT能神经终末之间的关系。结果:(1)将FG注入PVT后,在DR的吻、中、尾段均可见FG逆标神经元,其分布以中段为主,吻、尾段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在DR内观察到5-HT和FG的双标神经元。(2)向TAC1-ires-Cre小鼠的PVT内注射RV逆行跨突触三联病毒后,在DR内也可见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主要分布于DR中段。(3)SNI模型下TAC1-Cre::Ai9杂交小鼠PVT内部分TAC1神经元被激活,且同时与5-HT能神经终末形成密切接触。结论:DR内5-HT能神经元向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发出投射,形成DR 5-HT+-PVT TAC1+神经通路,该通路可以被伤害性信息激活,提示其可能在伤害性信息传递/调控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冯慧洁薛美琪朱慧张蓬鑫彭霏吕培源阮彩莲董玉琳
- 关键词:中缝背核5-羟色胺伤害性信息小鼠
- 中缝背核5 羟色胺能神经环路在慢性痛及 焦虑共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慢性痛患者常伴随情绪认知障碍共病,譬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目前认为中缝背核(DRN)的5羟色胺(5-HT)能系统参与缓解慢性痛与焦虑,其神经环路机制尚不清楚。DRN 5-HT能神经元能够与大脑的广泛区域形成神经环路连接,DRN 5-HT能系统还存在着结构和功能的异质性。本文将从神经环路机制的角度出发,就目前已明确参与调控慢性痛和焦虑样行为的DRN 5-HT能神经元和相关神经环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崔玥黄文烨孟凡成薛茜钱正一陈桢熹黄芷桐武胜昔白占涛徐晖
- 关键词:中缝背核5羟色胺慢性痛焦虑
- 中缝背核-前扣带回5-羟色胺能神经环路调控慢性腰背痛及焦虑共病的神经机制
- 慢性腰背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是世界上常见的医学健康问题之一,患者常伴随情绪认知障碍共病,譬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CLBP不仅仅局限于脊柱损伤,还表现为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 崔玥
- 关键词:5-羟色胺中缝背核前扣带回慢性痛
- 七氟烷麻醉后大鼠觉醒机制: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技术调控中缝背核食欲素能神经元投射
- 2023年
- 目的采用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技术调控中缝背核食欲素能神经元投射的方法,探讨七氟烷麻醉后大鼠觉醒的机制。方法健康雄性Hcrt-Cre转基因大鼠45只,10~12周龄,体质量22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光遗传兴奋组(CHR2组)、光遗传抑制组(eNpHR组)和光遗传对照组(O-CON组),每组5只;化学遗传兴奋组(hm3Dq组)、化学遗传抑制组(hm4Di组)和化学遗传对照组(C-CON组),每组10只。分别采用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技术调控策略进行处理。在大鼠病毒注射3周后,采用2.7%七氟烷与纯氧1.5 L/min对大鼠进行麻醉诱导并维持稳定麻醉状态,全程脑电监测,记录光刺激前2 min与刺激时2 min大鼠脑电爆发性抑制率(%BSR)。结合光遗传及化学遗传策略,观察兴奋或抑制食欲素能神经元投射至中缝背核的神经末梢是否可引起七氟烷麻醉后大鼠翻正反射行为的改变。结果与C-CON组比较,hm3Dq组大鼠七氟烷麻醉后翻正反射恢复(RORR)时间缩短,hm4Di组和eNpHR组RORR时间延长(P<0.05);与O-CON组或光刺激前2 min%BSR比较,CHR2组光刺激期间%BSR降低(P<0.05),eNpHR组光刺激期间%B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CON组比较,CHR2组大鼠七氟烷麻醉后RORR时间缩短(P<0.05)。结论大鼠中脑中缝背核的下丘脑外侧区食欲素能神经末梢发挥主动全麻后促觉醒效应。
- 郭晓雨包畅王丹董海龙
- 关键词:遗传学技术食欲素神经元
- 基于Thy1--GFP小鼠神经元胞体大小对皮层和下丘细胞类型的分类以及中缝背核到背侧耳蜗核五羟色胺神经元的鉴定
- 周益梅
相关作者
- 张励才

- 作品数:191被引量:629H指数:13
- 供职机构: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远位触液神经元 神经病理性疼痛 鞘内注射 脊髓 触液神经元
- 印其章

- 作品数:101被引量:445H指数:11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医学部
- 研究主题:下丘脑弓状核 中缝背核 下丘脑 镇痛作用 镇痛
- 曾因明

- 作品数:842被引量:3,626H指数:25
- 供职机构: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鞘内注射 脊髓 再灌注损伤 沙土鼠 氯胺酮
- 石玉秀

- 作品数:283被引量:784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 研究主题:创伤后应激障碍 神经元 PTSD 电镜 神经干细胞
- 罗斐斐

- 作品数:11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 研究主题:中缝背核 创伤后应激障碍 细胞色素C PTSD SD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