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41 篇“ 主基因 多基因遗传模型 “的相关文章
有棱丝瓜早熟相关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模型 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模型 分析有棱丝瓜早熟性相关性状的遗传 规律,为早熟丝瓜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高代自交系有棱丝瓜LC034(♀)和LC052(♂)为亲本构建6世代群体,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分离法分析有棱丝瓜的4个早熟相关性状(第一雌花节位、始花期、第一坐果节位和始收期)遗传 规律。【结果】LC034的4个早熟相关性状均极显著低于LC052(P<0.01)。F_(1)、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4个早熟相关性状变异系数为8.70%~25.46%、14.77%~37.67%、19.93%~38.97%和22.37%~46.81%,且4个早熟相关性状在F_(2)代群体的分离频率分布均包含多 种正态分布的混合分布。MX2-ADI-ADI为第一雌花节位和第一坐果节位的最优遗传 模型 ,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 控制;第一雌花节位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主基因 遗传 率(h^(2)_(mg))分别为4.63%、84.69%和79.99%,多基因 遗传 率(h^(2)_(pg))为74.60%、0和0;第一坐果节位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h^(2)_(mg)分别为2.38%、82.86%和76.45%,h^(2)_(pg)为57.04%、0和0。2MG-ADI为始花期的最优遗传 模型 ,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控制,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h^(2)_(mg)分别为72.02%、79.05%和86.53%。2MG-AD为有棱丝瓜始收期最优遗传 模型 ,属于2对主基因 控制的加性—显性遗传 模型 ,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h^(2)_(mg)分别为62.33%、84.79%和85.07%。【结论】有棱丝瓜的第一雌花节位、始花期、第一坐果节位和始收期均表现为数量性状的特点,受多基因 的控制,其中第一雌花节位和第一坐果节位受2对主 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 控制,始花期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控制,始收期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控制。 陈琴 郭元元 李洋 康德贤 张力 孙晓研 宋焕忠 唐娟 文俊丽 陈振东关键词:有棱丝瓜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胡麻粒重和粒型性状的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模型 分析 2024年 粒重性状对于胡麻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以胡麻小粒型材料CLX为母本,大粒型材料BLX为父本,杂交获得F1和F2群体,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模型 对胡麻籽粒千粒重、籽粒表面积、籽粒周长、籽粒长度和籽粒宽度的遗传 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的遗传 模型 受2对加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 控制,主基因 遗传 率为84.59%,多基因 遗传 率为14.73%。籽粒表面积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 控制,籽粒长度、籽粒宽度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 控制,3个性状的主基因 遗传 率分别为45.69%、37.09%、19.27%。籽粒周长受2对等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 控制,主基因 遗传 率为68.24%。胡麻粒型性状的遗传 以主基因 遗传 效应为主 ,可通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早代进行选择。 王斌 赵利 侯静静 刘杰 段艳巧关键词:胡麻 籽粒性状 爆裂玉米主 要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及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模型 研究 金昊小麦面筋相关性状的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模型 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通过小麦面筋相关性状的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模型 分析,探析小麦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遗传 规律,为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红皮强筋专用小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苏麦6号×扬97G59为亲本构建的双单倍体(DH)群体(共189个家系)为材料,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分离分析方法对小麦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进行遗传 模型 分析。【结果】湿面筋含量在句容试点MX2-ED-A模型 为最佳模型 ,受到2对显性上位性效应主基因 和加性效应微效多基因 控制,主基因 遗传 率为74.18%,多基因 遗传 率为24.35%,但在扬州试点MX2-IE-A模型 为最佳模型 ,受到2对抑制效应主基因 和加性效应微效多基因 控制,主基因 遗传 率为7.41%,多基因 遗传 率为90.60%。对于干面筋含量,在句容试点MX2-ED-A模型 为最佳模型 ,受到2对显性上位性效应主基因 和加性效应微效多基因 控制,主基因 遗传 率为38.24%,多基因 遗传 率为61.61%,但在扬州试点MX2-IE-A模型 为最佳模型 ,受到2对抑制效应主基因 和加性效应微效多基因 控制,主基因 遗传 率为5.65%,多基因 遗传 率为94.04%。面筋指数在句容试点MX2-AI-AI模型 为最佳模型 ,受到2对加性上位性效应主基因 和加性上位性效应微效多基因 控制,主基因 遗传 率为66.34%,多基因 遗传 率为33.55%,但在扬州试点MX2-DE-A模型 为最佳模型 ,受到2对重叠效应主基因 和加性效应微效多基因 控制,主基因 遗传 率为42.05%,多基因 遗传 率为57.62%。【结论】小麦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均表现为数量性状的特点,受多基因 的控制,且存在环境效应。干面筋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遗传 主 要受2对显性上位性或抑制效应主基因 +多基因 的控制;面筋指数的遗传 受2对加性上位性或重叠效应主基因 +多基因 的控制。 姚维成 丁明亮 吴坤 郭瑞 陈琛 温明星 刘家俊 邓垚 申雪懿 李东升关键词:湿面筋含量 面筋指数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玉米矮杆突变体DN132610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模型 及遗传 效应分析 2023年 为了培育矮杆玉米品种,用栽培种材料DN132610和突变体材料DN132610-1杂交获得6个世代群体,探究突变体株高遗传 特性。以P_(1)、P_(2)、F_(1)、B_(1)、B_(2)、F_(2)6个世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分离分析软件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矮化突变体最适遗传 模型 为E-1,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 混合遗传 模型 。2对主基因 加性效应值均为-11.205,显性效应值分别是-28.303和-15.840,B_(1)、B_(2)和F_(2)主基因 遗传 率分别为57.26%、30.06%和76.85%,多基因 遗传 率分别为0%、28.06%和0%,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分别占42.74%,41.88%和23.15%。上述试验表明,控制玉米株高的2对基因 以显性效应为主 ,主基因 遗传 率较高,B_(1)、F_(2)多基因 遗传 率为0%,且玉米株高受环境影响较大,存在遗传 与环境互作效应,可结合环境鉴定,早期对株高性状进行选择。 张瑞芳 冯云超 尹启诗 赵文 羊炼关键词:玉米 株高 主基因+多基因 抗旱型玉米苗期根系性状的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模型 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揭示抗旱型玉米苗期根系表型性状的遗传 特性,为玉米根系耐旱性状的定向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干旱敏感型材料WN897(母本)、抗旱型材料WU109(父本)及其杂交和回交产生的F_(1)、B_(1)、B_(2)和F_(2)为材料,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 混合遗传 模型 ,对干旱胁迫和正常条件下玉米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投影面积和根体积进行遗传 分析。【结果】在干旱胁迫和正常条件下,玉米的总根长、根投影面积、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的遗传 率均较高,环境变化对其影响较小。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总根长和根投影面积的最优遗传 模型 均为E(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 模型 ),B_(1)、B_(2)、F_(2)的主基因 遗传 率分别为51.37%,68.46%,65.69%和50.01%,56.28%,77.63%;根表面积的最优遗传 模型 为E-1(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 混合遗传 模型 ),B_(1)、B_(2)、F_(2)的主基因 遗传 率为31.92%,61.96%,72.96%;根体积的最优遗传 模型 为D(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 遗传 模型 ),B_(1)、B_(2)、F_(2)的主基因 遗传 率为0.64%,0.64%,0.91%。在正常条件下,玉米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的最优遗传 模型 均为E-1,B_(1)、B_(2)、F_(2)的主基因 遗传 率分别为65.20%,68.42%,75.72%;56.38%,42.65%,72.13%及61.36%,44.26%,78.55%,根投影面积的最优遗传 模型 为E,B_(1)、B_(2)、F_(2)的主基因 遗传 率为55.27%,51.84%,48.97%。【结论】玉米总根长、根表面积可以在低世代材料中进行有效选择。干旱条件下对玉米根投影面积的选择效率更高。正常条件下玉米根体积在低世代材料中即可进行有效选择,但干旱条件下需在高世代材料中进行有效选择。 朱猛 于大伟 员海燕关键词:玉米育种 苗期抗旱性 根系性状 多基因遗传 花生籽仁蔗糖含量多 世代联合群体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模型 分析 被引量:10 2021年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甜味是与花生口感及风味高度相关的遗传 性状,花生的甜味主 要来源于花生籽仁中的蔗糖,蔗糖含量达到6%以上时,其口感及风味较好。因此,提高花生籽仁的蔗糖含量是改善花生口感及风味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迄今为止,对花生籽仁蔗糖含量的遗传 分析未见报道。本研究以2组高、低花生籽仁蔗糖含量正反交组合,4个世代(P_(1)、P_(2)、F_(1)和F_(2))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 混合遗传 模型 ,对花生籽仁蔗糖含量进行遗传 分析。结果显示,花生籽仁蔗糖含量受2对加性主基因 +多基因 控制,结合两组最优遗传 模型 均是E-0模型 (MX2-ADI-AD)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 是最优遗传 模型 。该性状的主基因 遗传 率在以高花生籽仁蔗糖含量为母本的正交组合中表现较高(84.96%和83.00%),在以低花生籽仁蔗糖含量为母本的反交组合中主基因 遗传 率偏低(69.52%和60.32%);相反,多基因 遗传 率在正交组合中表现较低(14.87%和16.75%),在反交组合中表现较高(30.23%和39.25%),说明该性状有明显的母体效应。通过对花生F_(2)群体籽仁蔗糖含量进行数量遗传 分析,确定最适遗传 模型 并掌握其遗传 规律,为高蔗糖含量花生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信息,为进一步进行QTL定位奠定基础。 秦利 刘华 刘华 杜培 张新友 孙子淇 杜培 董文召 代小冬 韩锁义 孙子淇 徐静关键词:蔗糖含量 主基因+多基因 花生 茄子叶色性状的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模型 分析 被引量:2 2020年 研究了茄子叶色性状与基因 间互作关系的遗传 模型 ,为茄子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P1、P2、F1、BC1、BC2和F2六个世代,采用植物数量性状分离分析方法对茄子叶色农艺性状进行遗传 模型 分析,通过运行R语言SEA软件包得出数据,基于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准则)对比数据,并选择AIC值最小的或较小的作为备选模型 。最后通过适合性测验U12、U22、U32(均匀性检验),nW2(Smirnov检验)及Dn(Kolmogorov检验)从备选模型 中选择最优的遗传 模型 。结果显示茄子叶色性状受两对加性主基因 和加性显性多基因 控制,为茄子叶色改良和育种、叶色关键基因 的定位和克隆控制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王倩 崔庭源 孙国胜 马志虎 张长青关键词:茄子 叶色 玉米果穗露顶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模型 及遗传 效应 被引量:4 2019年 为了培育果穗不露顶玉米品种,以长露顶玉米自交系WZ06X97和不露顶玉米自交系WZ098杂交获得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株系为材料,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模型 ,对玉米果穗露顶进行遗传 分析。结果显示,玉米果穗露顶的最适遗传 模型 是E-0,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 。2对主基因 加性效应值均为4.615,显性效应值分别是-0.680和-0.742,主基因 遗传 率在B1、B2和F2中分别是60.41%,81.28%和83.99%,多基因 遗传 率分别为16.74%,5.90%和5.04%,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22.85%,12.82%和10.97%;上述结果表明,玉米果穗露顶受环境影响较小,主 要受2对主基因 和多基因 控制,F2世代主基因 遗传 率较高,因此育种上可在早期世代对果穗露顶性状进行选择。 冯云超 晏庆九 张芳魁 霍仕平 向振凡 羊炼 张兴端关键词:玉米 主基因+多基因 玉米雄穗抽雄至散粉间隔时间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模型 及遗传 效应 被引量:5 2019年 以短抽雄至散粉间隔时间玉米自交系WZ08X38和长抽雄至散粉间隔时间玉米自交系BS1074杂交获得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株系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 遗传 模型 ,对玉米抽雄至散粉间隔时间进行遗传 分析。结果表明,春播和夏播玉米的抽雄至散粉间隔时间的最适遗传 模型 分别是E-0和E-3,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 和2对加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 。春播结果中,2对主基因 加性效应值均为-0.831,显性效应值分别是-0.679和-0.025,主基因 遗传 率在B1、B2和F2中分别为40.955%、60.657%和52.325%,多基因 遗传 率分别为0.002%、14.298%和25.642%,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59.03%、25.03%和22.02%;夏播结果中,2对主基因 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180和-0.651,主基因 遗传 率在B1、B2和F2中分别是27.295%、26.997%和39.052%,多基因 遗传 率分别为0.001%、0.001%和0.001%,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72.74%、72.95%和60.91%。 冯云超 余志江 霍仕平 晏庆九 向振凡 张芳魁 羊炼 张兴端关键词:玉米 主基因+多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