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9篇“ 书法观念“的相关文章
- “醇儒”与“游艺”——朱熹书法观念再议被引量:1
- 2024年
- 朱熹作为南宋醇儒,其书学思想却常显示出不局限于“醇儒”的“游艺”一面。朱熹不仅能从时代出发,站在“醇儒”的角度主张重道轻书、书必守法、书关乎道,又能从“游艺”的角度认识到书法的独立艺术价值,并能将二者结合到其“文道合一”的理论体系之中。
- 周政
- 关键词:书法观念
- 沈曾植的书法观念及其当代影响
- 沈曾植自认为书学优于书功,但并没有系统的书法论著问世,仅能从后人整理出的《海日楼题跋》《海日楼札从》《寐叟题跋》等关于书法方面的题跋评论,以及给一些友人信札中的只言片语中窥探其鲜明又极具特色的书法观念。作为不应被遗忘的书...
- 李洋洋
- 关键词:沈曾植书法观念
- 超现实主义与西方视野下的中国书法观念
- 2024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破坏让欧洲人反思战争的原因,在激烈的辩论当中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成为现代艺术新浪潮,引领着一波前所未有的艺术探索。然而,该浪潮为西方视野下的中国书法造成了某些误区,有的至今仍未消除。本文将探索书法的抽象性问题以及超现实主义对西方人理解书法所造成的影响。
- 关键词:书法观念超现实主义艺术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
- 以书体道:王羲之书法观念的哲学诠释
- 2024年
- 王羲之《自论书》中称其书法比之锺繇、张芝不相上下。对于所比内容,学界主要从书法技巧上进行讨论,少有关涉书意本身的探讨。王羲之理解的书意一方面指书体形势建构出的意象,另一方面指大道真意。得书意的过程也是陶冶性情的过程,进而能实现体道成仙,达到“怏然自足”的境界。书法开始被赋予传承生命体悟的使命,标志着书道观念逐渐形成。
- 王宏伟
- 关键词:书意
- 元人书法观念摭谈——以笔记小说为中心
- 2024年
- 元代笔记小说具有存史意识与直书无隐的写作手法,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史料类”“学术类”“佚事类”“杂俎类”四种,有关书法艺术的记载集中于后两类。其中涉及到对前代书家的评论、书法作品的品评,以及对碑帖收藏的记载,反映出元代书家“重实尚质”的学书观、“文昌于下,晋唐为上”的复古观、“无逾矩”的品评观,以及“墨迹为主,碑刻为辅”的收藏观,本文以笔记小说为对象,具体探究元人书法观念。
- 葛超
- 儒学影响书法的历史与可能--兼及《儒学视域中的书法观念与文化传承》
- 2023年
- 陈寅恪先生对哲学、艺术有一个基本的观察和态度:“至若天理人事之学,精深博奥者,亘万古,横九垓,而不变。凡时凡地,均可用之。而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谓形而上之学)为根基。”儒学与书法的研究应属“精神之学问”。儒学史表明,儒学思想是封建时代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当时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影响所及,书法也概莫能外。西南大学曹建教授团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学核心价值观视野中的古代书论整理与研究”合作成果《儒学视域中的书法观念与文化传承》,近日由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项成果着眼于儒学思想影响下书法理论与实践的整体发展,包括儒学家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书家的儒学立场及书学理论与实践所反映的文艺美学观,即“儒学家的书法观念与书法家的儒学观念”。
- 刘相
- 关键词:书法观念文化传承古代书论儒学思想书学理论陈寅恪先生
- 苏轼惠州时期书法观念研究
- 2023年
- 苏轼谪居惠州是其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观念上,苏轼惠州时期的书法观念是其“尚意”书法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黄庭坚草书变法的认可,体现着苏轼主张在“学古”的基础上“自出新意”的创作观念。苏轼在惠州关于酒对书法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苏轼醉后作书能让自己心手两忘,达到“醉笔得天全”的境界。除此之外,苏轼对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题跋,体现着苏轼“入晋人之室”与“知人论世”的书法审美观。
- 钟源达
- 关键词:书法书法观念
- 浅谈朱熹书法观念对明清官方匾额书法的影响
- 2023年
- 朱熹身为儒学集大成者,将理学思想贯穿对书法的探索,构成了一套以“理”为本体,尊古、养敬,讲究君子气象,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的书法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并在大字书法方面影响深远。匾额是明清书法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以官方匾额为典型,其中彰显教化功能。程朱理学是明清两朝的治国之道,朱熹书法观念对明清官方匾额书法也颇有影响。
- 饶逸舟
- 关键词:书法观念理学匾额
- 曾翔的书法观念及“吼书”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
- 2023年
- 作为当代书法领域的一线创作者,曾翔以其狂放豪迈的性格和随性疏放的“吼书”引起极大争议。本文通过剖析曾翔“拙多于巧”的临摹创作观念,继而寻绎“吼书”创作的动机缘由,并对当代书法发展有何影响进行理性思考。
- 杨玉鋆
- 关键词:当代书法
- 从“艺文兼备”看苏轼书法观念的文化意义
- 2023年
- 本文从书法史上关于“宋四家”的排名问题,引出书法批评标准中艺术与道德关系的探讨,进一步由苏轼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拓展到中国书法批评标准的唐宋之变以及艺文关系的历史变迁,试图梳理出影响中国书法一千多年发展的伟大传统的成因,进而厘清在丧失实用价值之后,书法艺术的独立性与审美鉴赏中的文墨同辉在今天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 崔树强
相关作者
- 张铁华

- 作品数:10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 研究主题:书法观念 书学 书法艺术 碑学 行草书
- 徐传法

- 作品数:13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忻州师范学院
- 研究主题:书画 书法教育 碑学 其人 书学思想
- 任漫丛

- 作品数:16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肇庆学院美术学院
- 研究主题:书法艺术 端砚 铭文 书法 公共课
- 黄惇

- 作品数:52被引量:96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印章 楷书 行书 画院 书法作品
- 崔树强

- 作品数:2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雅俗观 高二适 书学思想 书法观念 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