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7篇“ 产流产沙特征“的相关文章
- 坡度对紫色土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 2022年
- 为了研究坡度对紫色土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基于2014-2017年5个不同坡度径流小区的典型次降雨条件下产流产沙数据,结合降雨、种植制度、田间管理和作物覆盖度变化,分析紫色土坡耕地的产流产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坡耕地径流深与坡度总体呈正相关关系,径流深增加幅度随坡度增大逐渐减缓,当坡度从5°增大到10°时,径流深增幅在66.56%~1327.27%之间,从10°增加到20°则径流深增幅在2.55%~300.00%之间,最大产流坡度主要为20°,最小产流坡度主要为5°;2)产沙量随坡度增大总体呈增加趋势,当超过20°后,产沙量开始减小;最大产沙量坡度为20°,最小产沙量坡度为5°,这主要因为坡度超过20°后,坡度增大同时导致雨滴击溅侵蚀力减弱,产沙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少;3)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可提高坡耕地作物覆盖度、增强农作物根系固土能力,通过加强对降雨截留、减缓径流和提高入渗等多种途径有效降低坡耕地径流量和产沙量。
- 奚宏唐继斗史东梅冉文建杨军
- 关键词:紫色土坡耕地产流产沙坡度
- 阳坡小流域径流场产流产沙特征研究
- 2019年
- 根据2015-2017年4-10月间阳坡小流域径流场10个径流小区的监测资料,对降雨量与径流量、土壤流失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降雨量对产流量影响显著,呈正相关关系,但降雨量对产沙量影响不显著;产流量与产沙量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二者均随着产流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看,产流量、产沙量均表现为裸地小区>农地小区>荒地小区>植物措施小区>工程+植物措施小区;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度与水土流失关系密切,水土保持措施削减径流和泥沙作用非常有效。
- 孙雁君张敏
- 关键词:径流量产沙量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度
- 植被结构类型对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基于甘肃省清水县汤峪河野外观测径流小区2016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不同植被结构类型对径流小区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结论:1)各小区的平均径流系数在0.36%~0.76%之间,裸坡地径流量(深)是乔木林、灌木林、乔灌混合林和草地全年径流量的1.7~2倍,其中乔木林结合林下植被的截留效应,其径流量最小,单一的灌木林较乔灌混合区减流效果更好,草地的径流量略大于乔木林和灌木林。2)不同植被类型的坡地径流含沙量和侵蚀量表现为:乔灌混合林>灌木林>乔木林>草地>裸坡地,裸坡地的侵蚀量分别是其他各小区的48倍左右,含沙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乔灌混交林充分利用了林层空间结构,减小了侵蚀含沙量,草地的近地表盖度高,侵蚀产沙量少。因此,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复杂的林层立体结构,对于水土保持具有良好的效果。
- 赵志斌朱燕琴齐广平
- 关键词:植被类型产流产沙径流小区
- 赤水市大石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汛期产流产沙特征
- 2025年
- 对赤水市大石河小流域赤水试验站12个径流小区2020年汛期(5—9月)的降雨、径流和泥沙数据进行了分析,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小区产流产沙与降水的相关性及水沙关系。结果表明:①试验站降水及侵蚀性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月侵蚀性降水次数占当月降水总次数的均值为34.90%。②4种土地利用类型小区6—7月的产流量占汛期总产流量的66.65%~100%,6月侵蚀量占汛期总侵蚀量的40.74%~100%;相比裸地,旱地、林地和草地的减流效益分别为39.36%、91.92%和99.28%,减沙效益分别为51.61%、98.68%和99.93%,草地的蓄水减沙效益高于旱地、林地。③裸地和旱地的径流量与侵蚀性降水量呈显著相关性(p<0.05),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量与径流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根据拟合方程的系数,在相同径流条件下,裸地造成的侵蚀量分别是旱地、林地和草地的1.7139、10.2698、13.0707倍。
- 顾再柯黄森黄金权李力
- 关键词:产流产沙土地利用类型汛期
- 高寒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矿山排土场边坡产流产沙特征
- 2024年
- [目的]分析高寒金属矿山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排土场边坡坡面产流产沙特征,为排土场人工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高效合理地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德尔尼铜矿恢复期为2~15 a范围内的7个矿山排土场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降雨试验获取不同恢复年限排土场坡面产流产沙和径流水动力学特征指标,并进一步分析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和径流水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排土场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相对复杂,随机性强,不同恢复年限排土场坡面单位面积产流率和产沙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规律存在较大的差异。排土场边坡坡面单位面积累积产流量与恢复年限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关系;单位面积累积产沙量和侵蚀泥沙平均体积直径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大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侵蚀泥沙平均体积直径与恢复年限呈显著性幂函数关系(p<0.05);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大产流时间呈线性函数增大趋势(p<0.05)。各恢复年限排土场边坡径流流态以层流为主,且均属于缓流。随着恢复年限的逐渐增大,坡面径流雷诺数和径流剪切力呈显著性的指数函数降低和线性函数降低趋势(p<0.05);而径流流速和弗劳德数与恢复年限未体现出显著性的函数关系。总体而言,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排土场坡面径流冲蚀和挟沙能力降低。不同恢复年限排土场边坡坡面单位面积累积产沙量、径流速度和雷诺数与坡度呈显著性高度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寒矿区排土场经人工植被恢复后,坡面抗侵蚀能力随恢复年限的增长呈向好趋势;植被未完全返青的情况下,坡度对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和径流水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程度高于植被覆盖度。
- 刘亚斌庞景豪梁燊余冬梅史兴萍李国荣缪晓星王延秀朱海丽朱海丽
- 关键词:排土场产流产沙特征
- 植物根系对鄂尔多斯矿区排土场边坡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为探讨鄂尔多斯矿区排土场边坡不同植物根系对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采用原位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不同植物根系(须根系、直根系、须根系—直根系混合)排土场边坡面的细沟侵蚀水动力学特征和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冲刷过程中不同植物根系小区的径流流速、阻力系数、径流剪切力和径流功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须根系和直根系均使坡面径流流速、径流剪切力和径流功率降低,须根系使阻力系数增大,直根系则相反。2)须根系小区的平均产流率最小;不同植物根系均使坡面产沙率降低,各小区平均产沙率减少51.28%~69.40%。3)根系有效降低土壤剥蚀率,须根系小区的最大减蚀率达71.1%。4)各小区临界径流剪切力和临界径流功率分别为0.04~1.28 N/(m·s)和0.02~0.25 Pa,2组临界值从大到小排序均为须根系小区、直根系—须根系混合小区、直根系小区和裸地小区。研究结果可为该区排土场边坡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据。
- 芦杰丰赵庆李瑞栋王文龙娄义宝
- 关键词:产流产沙排土场边坡
-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红壤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
- 2024年
-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0.30、0.45、0.60和0.75 kg/m^(2))和不同还田方式(粉碎覆盖还田(crushed mulch reversion,CV)、粉碎翻耕还田(crushed tillage reversion,RT)、覆盖-粉碎翻耕还田(mulch-crushed tillage reversion,CR))下地表产流产沙变化过程,分析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和不同还田量下地表产流产沙规律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在相同还田方式下,秸秆还田量对产流时间有显著影响,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初始产流时间、产流稳定时间均增加;在相同秸秆还田量下,CV和RT产流时间差异不大,CR推迟产流时间最明显,CR初始产流时间比对照组推迟19.42~55.17 min。2)在相同还田方式下,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地表径流初始产流强度、稳定产流强度减小,地表总产流量显著减小,其中RT、CR在0.60 kg/m^(2)与0.75 kg/m^(2)还田量时地表总产流无显著差异;相同秸秆还田量时,CR减流效益显著大于CV、RT,初始径流强度较对照组减少23.64~44.04 mm/h,地表总产流量较对照组减少55.74%~98.92%。3)在相同还田方式下,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产沙强度不断减小,地表总产沙显著减小,3种还田方式下还田量在0.60 kg/m^(2)与0.75 kg/m^(2)时地表总产沙无显著差异;相同秸秆还田量下,CR减沙效益大于CV、RT,较对照组减沙效益为93.73%~99.99%。可见,0.60 kg/m^(2)覆盖-粉碎翻耕还田为最佳还田模式。
- 杜勇强常婷婷陈晓安王策
- 关键词:红壤坡耕地人工模拟降雨产流产沙
- 不同雨强和坡度下华北山前平原开发建设扰动土产流产沙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为华北平原水土流失的评价与估量及合理制定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坡度、不同降雨强度对土壤侵蚀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结果】同一坡度条件下,初始产流时间随雨强的增强有明显减少,且降雨强度越大,产流所需时间越短。产流速率随降雨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不同雨强条件下,随着坡度的增加,产流速率呈增加趋势。坡面的产流量均随降雨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同一降雨强度下产流量随坡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同一坡度下,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产沙量、含沙量逐渐增加。【结论】降雨强度与产沙量、产流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坡度与产流量、产沙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产流量和产沙量之间也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降雨强度比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更大。
- 王淮亮刘凤婵黄雅茹马迎宾尚敏许德浩
- 关键词:人工模拟降雨土壤侵蚀产沙量
- 滇中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流产沙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尖山河小流域为例
- 2024年
- [目的]研究滇中高原山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为合理种植及改善土地利用现状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指导。[方法]以玉溪市尖山河小流域为研究区,采集研究区2012-2022年的降雨数据结合径流小区径流量和产沙量数据,研究分析次生林地、人工林地、灌草丛地、农耕地、经果林地径流量和产沙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①径流量排序为:农耕地>经果林地>灌草丛地>次生林地>人工林地,产沙量排序为农耕地>人工林地>经果林地>次生林地>灌草丛地。相同降雨条件下农耕地较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抗侵蚀性差。②产沙量与径流量二者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0.01),产沙相较于产流具有滞后性,当次生林地径流量≥0.02 mm,灌草丛地≥0.46 mm,人工林地≥0.4 mm,经果林地≥0.62 mm,农耕地≥0.09 mm时才会携带泥沙。③径流量和产沙量与植被盖度、降雨特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显著(p<0.05),与土壤理化指标中的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与其余的理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研究区内应科学设置植被类型布局,合理分配土地种植模式,科学布局农田整地。
- 顾小华杨智张兰兰普一然蒋苗冷鹏
- 关键词:径流量产沙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 降雨和林下覆被模式对紫色土退耕林地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
- 三峡库区作为我国最大的水土流失治理区之一,其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意义极其重大。林地恢复和重建是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性生物措施之一。近二十年来,经多项生态整治工程,三峡库区具有大面积自然和人工植被恢复群,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但三...
- 韩陈
- 关键词:产流产沙特征降雨因子
相关作者
- 周金星

- 作品数:343被引量:3,684H指数:29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植被恢复 钉螺 血吸虫病 青藏铁路 滩地
- 张旭东

- 作品数:164被引量:2,366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 研究主题:钉螺 滩地 植被恢复 小流域 植被恢复模式
- 赵志斌

- 作品数:11被引量:78H指数:5
- 供职机构:甘肃省水利厅
- 研究主题:植被类型 黄土丘陵沟壑区 产流产沙 产流产沙特征 小型水电站
- 李占斌

- 作品数:792被引量:6,169H指数:39
-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淤地坝 侵蚀产沙 径流
- 王文武

- 作品数:28被引量:92H指数:6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产流产沙 紫色土坡耕地 盖度 降雨 紫色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