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94篇“ 人口变迁“的相关文章
- 宋代湘江流域人口变迁研究
- 2025年
- 湘江流域地区的人口在宋代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经济发展与移民迁入的影响下,湘江流域人口数量迎来了一次飞跃发展,变化趋势表现为快速上升,少量下降,再稳步上升。北宋时期,湘江流域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始终排在全国前列,这一时期湘江流域人口发展速度非常快,南宋时期,湘江流域人口年均增长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速减缓。湘江流域的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到南宋末年,潭州、衡州、岳州等地因经济发展较好,人口密度高于其它各州。湘江流域的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人口稠密区起初集中在湘江干流河谷地带,南宋时期又转向了湘江中下游地区。
- 陈涛周方高
- 关键词:宋代湘江流域人口变迁人口分布
- 人口变迁视域下新型生育观的建构研究
- 2025年
- 在古代文献中,生、育二词常常是互释的,生育一词的内涵不仅包含着出生和抚育两个面向,还蕴含了生与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彼此滋养的关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以“多子多福”“传宗接代”为中心的生育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代青年更为审慎地对待生育,其中也存在一些观念的误区,如对生育内涵的理解过于偏狭、对生育目的的精神维度认识不够、对生育主体的理解存在偏差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新型生育观的建构既应继承中国传统生育观中的合理因素,也应对当下社会问题进行积极回应,立足于对生育目的与生育主体的全面剖析,回答“为何而生”与“谁来生育”的关键问题,强调生育的多维价值与多重主体。新型生育观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个层面共同发力。
- 庞雯予
- 关键词:生育观生育目的
- 人口变迁与教育布局结构优化被引量:1
- 2024年
- 人口变迁的新形势意味着教育需求结构转变的长期趋势,教育布局需要提前做出准备。我国人口变迁呈现总量增速放缓、老龄化不断加深、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人口流动向大城市聚集的特征,未来教育总体规模有所下降,教育结构将随人口结构发生波动。在时间上,各学段教育需求变化受不同年龄段人口结构差异和教育普及程度的影响而呈现波动;在区域上,持续的人口流动使得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教育需求持续增加。对此,教育布局需要从“量”向“质”转变、强化教育供给弹性、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顺应城市化人口集中趋势、优化教育布局均衡配置等。
- 屈小博
- 关键词:人口变迁学龄人口人口迁移
- 超大城市工业重型化转型与人口变迁——以广州为例
- 2024年
- 从21世纪初广州工业重型化转型的视角,解析2005年前后广州常住人口规模不寻常的变化现象,即先持续减少再大幅上升。通过选取并整理38个一、二线城市的人口相关面板数据,依次进行潜类别增长模型分析、合成控制法分析,本文发现广州在21世纪初进行的重化工业调整对常住人口,尤其是流动人口、就业人口产生较大影响。在工业重型化调整的阵痛期,新兴与传统制造行业的就业形成取舍,外来人口流动性增强,使得2000-2005年间广州常住人口规模逐年减少具有独特性。进入重化工业主导新阶段之后,广州常住人口在2006年开始大幅增长,并与就业人口增势保持一致,其中,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人员的数量明显增加,劳动者素质水平提高。实现工业重型化转型的广州,不仅扩大了就业人口的规模,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就业结构,更好地推动城市化进程。
- 何汝勤
- 关键词:常住人口就业人口
- 人口变迁视角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挑战与路径
- 2024年
- 超大城市因其具有无可比拟的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集聚效应和创新发展能力,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增长极,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超大城市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的空间延展,当人口变迁给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带来新挑战时,在“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治理理念下,积极探索我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面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等人口变迁带来挑战的改革创新路径,创新推动符合自身特点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之路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有助于不断提升系统治理、协同治理、智慧治理和精细治理水平并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潜在的超大城市及其他城市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周学馨
- 关键词:规模经济效应人口变迁增长极协同治理
- 人口变迁视域下西部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分析框架与实践进阶被引量:2
- 2024年
-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总体,是观察和研判社会整体结构及其变迁的重要指标。人口迁移、规模、结构、容量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叠加可影响教育的发展。西部地区人口迁移、结构和容量极具特殊性,基于人口变迁研究西部乡村教育式微的生成机理,发现人口变迁可导致西部乡村教育主体流失、资源配置不均、家庭教育缺位、教育生态失衡等问题。在破解人口变迁导致的西部乡村教育发展困境时,西部地区应有自身的发展逻辑与分析框架,承认人口迁移的社会价值,构建人口变迁理论框架,改变人口的流动方向,优化人口的结构政策体系。立足国情与地方具体现实,培育与打造极具西部特色的乡村教育振兴实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西协作、发展小城镇、教育结构性改革振兴西部乡村教育,可丰富我国乡村教育振兴实践模式。
- 兰慧君司晓宏王鹏炜樊莲花牛金洁
- 关键词:人口变迁乡村教育
- 海门区人口变迁对健康老龄化的影响研究
- 2024年
- 目的:调查南通市海门区人口变迁情况,分析该地区人口变迁和老龄化趋势,研究积极老龄化的相关对策,为编制该地区相关专项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分析支持。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利用政府公开发布的地方志、统计公报和年鉴等数据,分析南通市海门区人口结构特征,并探析其原因。结果:本次研究发现该地区人口长期持续负增长、深度老龄化、流动规模大、人均期望寿命高和家庭规模小等特点。结论:人口结构变迁对健康老龄化带来风险,积极应对这一趋势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由被动转向更为主动的健康促进行动,人口结构相似地区可参考。
- 黄海忠
- 关键词:人口结构老龄化
- 学龄人口变迁与高中教育发展:“顶点”预测与学位保障策略被引量:1
- 2024年
- 学龄人口的波峰沿着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阶梯依次涌来,这将对教育领域形成系统性冲击。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从三种视角预测出高中阶段教育生源“顶点”将在2030—2031年之间到来。这三种方式预测结果完全一致,显示出预测数据的可信度。因此,在人口变化的新阶段,需要在高中学位供给与学校建设方面提早谋划,应对高中学龄人口高峰的到来。
- 司洪昌
- 关键词:高中教育学龄人口
- 青年流动人口变迁趋势分析
- 2024年
- 本文使用历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围绕流动青年的人口社会学、就业经济、流动历程和社会融入四方面特征,对2010~2018年九年间18~35岁青年流动人口变迁趋势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青年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存量进一步增强,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六成以上青年人口流动以务工经商为主。但青年流动人口仍有超六成以上租房居住,近年来流入地居留意愿持续走低,健康公共服务未能充分享受,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最后,文章建议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着手,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转变,释放流动人口消费潜力。对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刘立光
- 关键词:青年流动人口
- 中美人口变迁及对其自身国家实力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中美两国分别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文章基于面向未来的人口动态结构观,利用2022年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预测数据,对比未来几十年中美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动趋势,并分析这种人口变迁对未来两国国家实力的可能影响。研究发现,中美两国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与美国相比,未来持续低生育水平将会使中国不仅面临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还会迎来人口结构迅速少子老龄化的局面,这将对我国硬软实力产生负面影响;而未来美国人口面临的问题可能在于其内部人口种族和族裔结构多元化,庞大的移民群体一方面为美国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对其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较大的挑战,族裔、宗教和文化等人口结构冲突、人口替代在所难免。鉴于此,中国有必要加强“人口建设”,并将其纳入百年发展战略之中。
- 李建新刘梅
- 关键词:人口预测人口数量人口结构
相关作者
- 吴轶群

- 作品数:25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新疆大学
- 研究主题:清代 人口变迁 建置沿革 城市体系 城市地理
- 燕畅

- 作品数:5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女性化 中农 人口变迁 城镇化进程 农业生产
- 王世巍

- 作品数:19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深圳市委
- 研究主题:人口素质 人口结构 人口变迁 人口发展 科学发展观
- 罗运胜

- 作品数:29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南文理学院
- 研究主题:明清时期 明清 移民 细菌战 侵华日军
- 韩光辉

- 作品数:167被引量:660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清代 金代 历史地理 人地关系 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