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59篇“ 人工植被“的相关文章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不同人工植被修复及混播燕麦的响应机制研究
2025年
【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植物根部共生微生物,能够提高植物生长和土壤稳定性。研究AMF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不同人工植被种类修复与混播燕麦的响应特征,有助于筛选高效修复植被、完善生态修复策略。【方法】设置7种牧草播种和混播燕麦,共14种人工播种修复样地。经过3年自然恢复,测定分析土壤理化、植物生长和群落以及AMF群落。【结果】播种植物种类对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其中单播植物种类的效应大于混播燕麦。植物群落特征和多样性指标中,仅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在红豆草和燕麦混播处理下更高。播种植物种类显著影响土壤pH、速效氮、总磷,而混播燕麦对土壤性质影响较小。播种植物种类对AMF的谱系多样性和丰富度,以及群落组成有显著影响,而混播燕麦对AMF群落的影响不显著。土壤速效氮对AMF的亲缘关系指数的影响较强,而土壤pH对AMF的谱系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有较强影响;同时,土壤pH、总磷和植物氮磷比与AMF群落组成呈显著相关。在人工植被修复中,混播燕麦能影响植物生物量、氮磷含量以及植物群落组成,但单播植物的种类对土壤pH和速效氮,以及植物生长特征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均有影响,且对AMF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起决定作用;此外,土壤AMF群落组成还受土壤pH、总磷及植物氮磷比的影响。【结论】牧草额外混播燕麦并不能显著改变土壤理化和AMF群落,而某种牧草的播种并不能同时提高土壤营养和AMF多样性,要根据生态修复的需要,选择适宜的牧草种类。
刘哲荣杨逸白文科秦明森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牧草多样性
一种人工植被生长辅助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植被生长辅助装置,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主要包括汇流结构,所述汇流结构包括汇流槽和锥形壳体,所述汇流槽用于设置于地面上,且所述汇流槽的顶端设置有进水口,底端设置有汇流口,且所述进水口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
杨振奇郭建英刘心宇珊丹张伟杰尹航要振宇赵天启张铁刚刘艳萍郑颖刘静周旭
一种干旱区山地人工植被建设的布局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旱区山地人工植被建设的布局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⑴目标物种选择:选择云/冷杉作为植被建设的目标物种;⑵进行气候适宜性评估,并以此作为背景图层;⑶土壤水分适宜性评估;⑷适生区提取:在气候适宜性评估结果的...
杜军王文何志斌赵文智
浙江金华典型人工植被的植物功能性状
2024年
人类活动影响和管理之下的人工植被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其结构与过程、格局与功能等是现代生态学不可忽视的主题,但对其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仍较少,限制了对人工植被,尤其是农业植被的理解。该研究以金华地区常见的7种人工植被的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茎、细根功能性状的变异性、相关性及权衡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人工植被的性状及其变异程度有一定差异。木本植物各器官的干物质含量、组织密度等较大,体现较强的物质储存能力;草本植物的比叶面积、比根长、比根表面积较大,可快速获取资源。木本和草本植物的性状总变异系数分别为8.80%–40.94%和37.05%–61.60%。木本植物的性状变异小于草本植物,表明后者对生境变化更为敏感。性状变异主要受物种、生境与管理方式交互作用的影响。2)不同器官性状间多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体现人工植被性状间普遍的协同性。3)人工植被不同物种的不同性状组合体现适应策略的差异。桃(Amygdalus persica)较大比叶面积和小枝树皮厚度及较小细根直径体现快速获取资源的能力,山茶(Camellia japonica)较大叶厚度、比叶干质量和较大细根直径体现较强的物质积累和防御能力,柑橘(Citrus reticulata)则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茶(Camellia sinensis)浅根发达,利于养分吸收;水稻(Oryza sativa)和欧洲油菜(Brassica napus)的叶厚度和比叶干质量较大而茎、根系组织密度较小,叶片物质积累和根系养分吸收能力较强,人工草地的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和早熟禾(Poa annua)则与之相反。从生态学角度研究人工植被的功能性状及其权衡和组合特征,可为人为干扰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思路。
胡楚婷杨柳依依石绍林周琰陈婷婷郑博瀚杨暘卢小玲王陈玲倪健
关键词:人工植被性状变异生态策略
一种消落区岩质边坡人工植被生态修复结构
本发明提供一种消落区岩质边坡人工植被生态修复结构。该修复结构通过在岩质边坡设置N个石笼挡墙,将边坡分割成梯田,并在梯田边坡上设置用于生长植物的生态袋,且限定石笼内石块的分布尺寸以及生态袋的参数,实现了长期稳定地固定植被。...
邱利文黄桂云张定军唐荣彬郭银花马晓波陈会员望雄英张广欣敦必成
甘肃环县风沙区人工植被恢复下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于航
基于无人机的人工植被分布识别与重建效果评价
2024年
人工植被重建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基础性工作,分析人工植被重建效果是评价生态修复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内蒙古蒙泰不连沟煤矿土地复垦示范区为主要研究区,采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进行数据采集,并应用3种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综合地物光谱、纹理的差异提取人工植被。在此基础上,选取植被生物量指标,分析研究区坡顶人工植被生长状况,并评价其植被重建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机器学习分类方法进行超参数调优能够有效提升模型分类精度,超参数调优后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分类精度最高,总体精度为82.11%,Kappa系数为0.77;使用随机森林模型获得的反演结果精度最高,其R^(2)为0.93,均方根误差为13.97。示范区坡顶的草本植被重建效果欠佳,有接近66.6%面积区域生物量等级处于0~50 g/m^(2)的范围;灌木重建效果较好,有接近61.4%面积区域生物量等级处于100~150 g/m^(2)的范围。
何继崔瑞豪李虎民王磊马飞王培俊
关键词:无人机遥感矿区土地复垦
一种高寒区人工植被抗冲刷成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寒区人工植被抗冲刷成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抗冲刷成毯的制备包含以下步骤:1)成毯物种搭配选择;2)成毯垫材选择;3)选地与整地;4)播种与栽培;5)田间管理。该方法制备的抗冲刷成毯适用于高寒地区,具有...
庞博陈豪孙荣陈凡洪江涛王小丹李艳伟孔维琳
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及其在矿区复垦中的应用
2024年
本研究聚焦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阐述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质量的重要性及该地区植被恢复对其含量影响效果的差异。通过选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植被建设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状况。结果显示:乔木栽植对该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不显著的增加作用,灌木栽植则有明显增加作用,不同降雨量地区乔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作用均不显著,且400 mm以下地区增加量大于400 mm以上地区。随着降雨量增加,灌木恢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综上,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栽植能改善土壤质量、增加有机质含量,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区开展复垦及生态修复时,应选适宜当地环境条件的树种,优先选择灌木栽植很有必要。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elucidating the importanc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on soil quality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its content in the area. By selec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impact of vegetation construction on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ree planting has an insignificant effect on increasing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the area, while shrub planting has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effect. In areas with different rainfall areas, tree planting has an insignificant effect on increasing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areas below 400 mm have an increase in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The area is larger than 400 mm. As rainfall increased,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gradually decreased after shrub restoration. In summary, vegetation planting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can improve soil quality and increas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When carrying out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mining areas in norther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tree species that are suitable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hould be selected, and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pri
李刚
关键词:植被恢复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武川县为例
2024年
本研究以农牧交错带4种典型人工植被(樟子松、油松、杨树、柠条锦鸡儿)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探讨农牧交错带典型人工植被群落0~10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柠条、杨树、樟子松和油松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分别为7.72、7.16、4.16、15.59和15.84 g/kg,全氮(TN)含量分别为1.12、0.58、1.27、1.23和0.87 g/kg,全磷(TP)含量分别为0.24、0.20、0.31、0.14和0.25 g/kg,均低于我国表层土壤SOC、TN和TP平均水平,土壤肥力较低。(2)除杨树林外,各人工植被类型下土壤SOC含量均大于草地,表现为油松>樟子松>柠条>草地>杨树。杨树林的土壤TN和TP含量在各个土层深度均最高;油松在0~20 cm土层中的土壤TN含量大于草地;樟子松的土壤TN含量在50~100 cm土层中大于草地,柠条最低且始终低于草地。除杨树林外,其余人工植被的土壤TP含量均低于草地,油松林最低。各个土层中,不同人工植被的土壤C︰N和C︰P均大于草地,总体上均表现为油松>樟子松>柠条>杨树>草地;在0~20 cm土层中,只有杨树林地的N︰P大于草地,而在20~100cm中各植被的土壤N︰P比草地高。(3)本研究中的土壤C与N、P的相关性不显著,而土壤N与P呈极显著的正相关;SOC对C︰N和C︰P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表明土壤C︰N和C︰P主要受SOC调控;而N︰P只与TN呈显著正相关,表明N︰P主要受TN调控。
吴叶礼闵雪赛硕杨之恒邹旭张英张英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人工植被化学计量

相关作者

李绍才
作品数:272被引量:1,343H指数:19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岩石边坡 植被恢复 植物种子 渣场 植被护坡
施建军
作品数:274被引量:2,064H指数:30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
研究主题:黑土型退化草地 人工草地 退化草地 高寒草甸 黑土滩
杨涛
作品数:92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研究主题:渣场 人工植被 自然植被 面肥 植物种子
马玉寿
作品数:399被引量:2,824H指数:36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
研究主题:人工草地 青海草地早熟禾 黑土型退化草地 退化草地 高寒草甸
孙海龙
作品数:256被引量:857H指数:1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研究主题:植被恢复 渣场 岩石边坡 人工植被 植物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