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28篇“ 侵入岩“的相关文章
- 柴北缘中酸性侵入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 2024年
- 研究区位于柴北缘缝合带与磨拉石前陆盆地的结合部,区内构造经历了多期演化,岩浆岩广泛发育。岩体侵入于下元古界金水口岩群和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中,岩性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属次铝质钙碱性岩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的特征,物源具有地壳和地幔的成分,并具同源岩浆演化特征。研究区主体属加里东期构造岩浆岩带,形成于板块碰撞前的构造环境,花岗岩结晶温压条件为640~720℃、0.1~0.3 GPa。
- 张炜
- 关键词:柴北缘中酸性侵入岩构造环境
- 滇东地区裂谷盆地内火山-侵入岩序列与金属成矿
- 2024年
- 碱性岩浆对金属成矿和金属矿集区有独特控制作用,因火山—侵入岩序列与金属成矿和岩浆叠加侵入构造系统识别难度大,长期制约了深部勘探和找矿预测。本文以云南东川铁铜金矿集区(元古宙陆缘裂谷盆地)和个旧锡铜钨铯铷多金属矿集区(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为主,采用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新方法,解析研究了碱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火山—侵入岩侵入序列与岩石组合、裂谷盆地演化和岩浆叠加侵入构造系统,揭示了它们与滇东地区铁氧化物铜金型(IOCG)、铜钴-金红石-稀土和锡铜钨铯铷多金属矿叠加成矿内在关系。研究认为:①云南东川铁铜金矿集区内,新太古代末期碱性岩类以方解石钠长岩(2520±14 Ma)和碱性铁质苦橄岩(2529±77 Ma)为主。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小溜口岩组(>2.50Ga)顶部古岩溶风化壳,受中元古代火山喷发—岩浆侵入构造叠加再造形成了特殊单元(独立填图单元,2.50~1.80Ga),它们是铜钴-金红石-稀土矿床的新找矿层位。②在中元古界因民组一段内,铁钠质碱性基性岩、铁钾质粗面岩和铁质碱性辉绿辉长岩等岩石组合形成于因民期火山断陷成盆期。因民组二段和三段是稀矿山式铁铜矿床储矿层位,铁铜矿层下盘铁钾质粗面岩为独居石型稀土成矿层位。在格林威尔造山期碱性钛铁质辉长岩(1097~1047 Ma)-碱性钛铁质闪长岩-碱性二长斑岩等碱性钛铁质侵入岩体,形成了白锡腊深部IOCG矿床和金红石富集成矿。③在个旧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内,三叠纪碱性苦橄岩和碱玄岩中形成了Sn-Cu-Zn-Li-Rb-Cs初始富集;在晚白垩世浅色花岗岩叠加成矿作用下,形成了金云母矽卡岩型锡铜钨铯铷矿床。④裂谷盆地内早期碱性岩中初始富集金属与后期富含成矿金属的碱性侵入岩叠加成矿可能是金属超常富集机理。在东川地区岩浆叠加侵入构造内,岩浆热液角砾岩筒对铜钴-金�
- 方维萱郭玉乾李天成
- 关键词:碱性岩
- 大别造山带汤池早白垩世富碱侵入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 2024年
- 本文对大别造山带北淮阳东段汤池地区早白垩世富碱侵入岩进行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揭示其成因及地质意义。该套岩石主要由正长花岗岩、石英正长岩和正长斑岩组成,伴有辉绿玢岩发育。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辉绿玢岩、正长花岗岩和正长斑岩分别形成于130.3±1.7 Ma、128.4±1.7 Ma和122.3±1.5 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汤池辉绿玢岩相对贫硅(SiO_(2)=45.23~56.92 wt.%)和富碱(Na_(2)O+K_(2)O=5.24~8.04 wt.%),Mg#值较高(平均值为48);而其他岩类具有高硅(SiO_(2)=62.44~77.25 wt.%)、高碱(Na_(2)O+K_(2)O=7.97~10.35 wt.%)、低CaO含量以及较高的Ga/Al和FeOT/MgO比值,与典型的A型花岗岩化学特征相似。辉绿玢岩大多数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为-6.4~-2.9,全岩Nb/Ta比值17.1~22.0(接近地幔Nb/Ta值17.5),表明其为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汤池A型花岗岩具有更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εHf(t)为-23.3~-3.5,以及更低的全岩Nb/Ta比值(11.2~22.7,平均值为16.5),暗示它们是由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诱发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长英质岩浆经历分异演化的产物。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大别造山带北淮阳地区在早白垩世碰撞挤压作用结束,开始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
- 朱志鹏王连训朱煜翔李乐广马昌前
-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辉绿玢岩
- 准噶尔盆地东缘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铀源供应能力
- 2024年
- 为研究准噶尔盆地东缘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对铀矿的物源供应能力,对本区具一定规模的中酸性侵入岩体进行综合研究,选择了有代表性的12个岩体开展了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发现本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二长岩等岩体SiO_(2)含量介于65.69%~77.66%之间,(N_(2)O+K_(2)O)含量介于6.61%~9.39%之间,Al_(2)O_(3)含量介于9.72%~16.60%之间,TFe含量介于0.11%~4.00%之间,CaO含量介于0.20%~3.70%之间,MgO含量介于0.07%~1.43%之间,相对富集Rb、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Ba、Sr及Nb、Ta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介于100.47×10^(-6)~309.12×10^(-6)之间,LaN/YbN=2.38~11.48,LREE/HREE=3.09~9.77,Eu负异常,老鸦泉岩体为代表的大部分花岗岩体古铀含量介于4.02×10^(-6)~14.66×10^(-6)之间,高于地壳花岗岩的平均值(3.5×10^(-6)),w(Th)/w(U)>4.2,风化过程中发生了铀流失,铀迁移量可达0.08×10^(-6)~8.11×10^(-6)。认为准噶尔盆地东缘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多形成于后碰撞伸展阶段的火山岛弧环境,岩浆演化从钙碱性到碱性连续分异,呈高钾钙碱性-碱性过铝质花岗岩特征,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并受到地幔物质混染。提出本区花岗岩具有两种不同含铀性特征,一种属于富钍富铀花岗岩,古铀迁移量高,可为准噶尔盆地东缘卡姆斯特、加波萨尔和将军庙等地区铀成矿作用提供较好的铀源;另一种富钍贫铀,古铀迁移量低,作为铀源贡献不大。
- 倪仕琪叶发旺黄波赵洋占美炎
- 关键词:中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铀源准噶尔盆地
- 中祁连西段盐池湾地区大青沟杂岩体中侵入岩与火山岩的岩石成因关系研究
- 2024年
- 研究大型硅质岩浆体系中的侵入岩与火山岩之间的成因关系对揭示岩浆动力学过程以及大陆地壳的成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中祁连西段盐池湾地区的大青沟火山-侵入杂岩体为理解侵入岩与火山岩之间的成因联系提供了一个新窗口。本文以大青沟火山岩及其下伏的侵入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及锆石微量元素分析,获得大青沟火山-侵入杂岩体中的流纹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456±2 Ma、454±3 Ma和455±4 Ma,三者具有一致的形成时代。锆石Hf同位素组成相对一致,ε_(Hf)(t)值为-5.2~+0.3。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大青沟火山-侵入杂岩具有高硅、富K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研究表明,三者可能来源于同一岩浆储库,是岩浆房晶体-熔体持续分离的产物。流纹岩与二长花岗岩分异程度较高,流纹岩是先存晶粥活化、分异而喷出地表的产物,而二长花岗岩是岩浆分异后未喷发而侵入地下的产物;花岗闪长岩分异程度较低,代表了晶粥的产物。
- 刘柯王超张吉衡李雪孙晓奎郝江波喻遵谱
- 关键词:火山-侵入杂岩结晶分异
- 伸展背景下的埃达克质岩:黑龙江呼玛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为理清大兴安岭兴安地块中生代岩体的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本文通过岩石学、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大兴安岭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呼玛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早白垩世中性侵入岩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成岩时间在(121.3±1.2)~(118.7±0.9)Ma之间,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为右倾模式,Eu微弱正异常(0.98~1.11),富集K、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岩石同时具有高的Sr/Y(57.66~145.76)、LaN/YbN(11.66~29.52)和较高的Mg^(#)(50.93~57.63)、w(Cr)(77.00×10^(-6)~92.60×10^(-6))、w(Ni)(23.20×10^(-6)~32.60×10^(-6))值,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特征。综合本次研究认为该期侵入岩主要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由加厚下地壳导致的岩石圈拆沉,软流圈幔源岩浆上涌形成埃达克质岩石。
- 张坤史冬岩常翔鲲朴星海王伟东
- 关键词:花岗岩锆石U-PB测年地球化学埃达克质岩
- 勘查区华力西期侵入岩与铅锌矿化体形成关系的密切研究
- 2024年
- 本文针对肃北县马鬃山镇所管辖的勘查区,距马鬃山镇约90km,距玉门市约300km,交通不便利的地理环境展开研究。勘查区位于北山中低山区,地处典型大陆型干旱荒漠气候,缺乏植被和常年流水,仅有零星游牧点,经济以采矿业为主,生活物资需从其他地区供应。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了华力西期侵入岩与铅锌矿化体形成的关系。通过分析侵入岩的特征、分布以及铅锌矿化体的特征、分布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地质联系和岩矿形成机制。
- 霍世新
- 秘鲁北部奇克拉约地区始新世-渐新世侵入岩时代、成因和构造环境
- 2024年
- 为充分认识秘鲁北部海岸岩基带始新世以来的构造岩浆演化特征,探讨侵入岩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在海岸岩基带自西向东系统采集侵入岩样品。锆石U-Pb年代学数据显示侵入岩时代分两期,分别为52~47 Ma和36~28 Ma,具有自西向东逐渐变新的特征。样品岩石地球化学具有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特征,明显富集Rb、Ba、K、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P和Ti高场强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型,具有弱的Eu负异常。Sr/Y-Y图解和Rb-(Y+Nb)图解显示岛弧岩浆岩的组成;Rb/Sr值和Th/U值接近壳源岩浆组成;Nb/Ta值和Zr/Hf值均接近平均陆壳组成;La/Ba-La/Nb图解指示具有岩石圈地幔源区的特征;A/MF-C/MF图解中多数样品落入基性岩的部分熔融区域。结合Nazca板块向南美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背景及样品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特征,认为两期侵入岩的岩浆具有同源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源于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岩石圈地幔物质混染;秘鲁北部在Nazca板块低角度平板俯冲作用下,岩浆弧向东迁移,同时地壳隆升和增厚时限较中南部地区的30 Ma时限稍晚(大约在28 Ma之后)。
- 姚春彦郭维民刘君安李汉武王天刚
- 关键词:侵入岩岩石成因
- 侵入岩蚀变带软岩隧道开挖大变形规律研究
- 2024年
- 文中利用离散元法建立了隧道的断面模型,分析了开挖进尺、台阶长度、台阶高度及裂隙密度对隧道拱顶沉降量及水平位移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开挖进尺对拱顶沉降量影响显著,开挖进尺的合理范围为0.5~1 m。当台阶高度与开挖高度之比从0.3到0.4时,围岩的拱顶最大沉降量和水平收敛量均趋于平稳,台阶高度与开挖高度之比的合理范围为0.3~0.4。拱顶沉降量的增加幅度约为7 mm,水平收敛量的增加幅度为18 mm,裂隙密度对水平位移的影响更加显著。
- 曾泳太
- 关键词:模拟仿真沉降量
- 安徽南部侵入岩热液蚀变黏土型锂矿化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 2024年
- 黏土型锂矿具有储量大、厚度大,产出稳定等特征,是全球新兴的重要锂资源。世界上已发现的黏土型锂矿有三种类型:(1)淋虑萃取-蚀变作用形成的火山岩黏土型锂矿;(2)风化-沉积作用形成的碳酸盐黏土型锂矿;(3)花岗岩型锂矿经历表生风化作用形成的高岭土风化壳型锂矿。本次研究在安徽南部旌德岩体中发现的黏土型锂矿化在构造背景、矿化特征、赋矿岩石、矿物组合、锂的来源、锂的赋存矿物及成矿作用过程等方面均与已有黏土型锂矿显著不同,为新的黏土型锂矿化类型,暂称为“侵入岩热液蚀变黏土型锂矿化”。其主要成矿特征包括:(1)锂矿化发生在中-酸性岩体侵入之后,矿(化)体赋存于岩体中的构造破碎带内,赋矿岩石主要为中-酸性侵入岩;(2)矿石中矿物组合主要为石英、高岭石、伊利石、萤石等,为热液交代或热液中直接沉淀而形成;(3)锂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高岭石和伊利石中;(4)锂来自富锂、氟成矿流体,可能为岩浆出溶而形成(?);(5)成矿作用主要过程为成矿流体沿着构造破碎带与花岗闪长岩发生水-岩反应,流体交代花岗闪长岩中的长石、角闪石等易蚀变矿物,形成富锂高岭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同时形成石英、萤石脉,锂进入黏土矿物中。“侵入岩热液蚀变黏土型锂矿化”的提出本质上是提出了黏土型锂资源新的成矿作用过程。该类型的提出将寻找黏土型锂资源从破火山口湖相沉积分布区(寻找火山岩黏土型锂矿)、古碳酸盐风化-沉积界面分布区(寻找碳酸盐黏土型锂矿)和钠长石化、白云母化花岗岩分布区(寻找高岭土风化壳型锂矿及其相关的原生花岗岩型锂矿)拓展到可不发育花岗岩型锂矿的中-酸性侵入岩分布区,是锂矿找矿思路的重要拓展。
- 陶耐谢卓君任廷仙夏勇张军王志强张小胖
- 关键词:锂资源
相关作者
- 阎国翰

- 作品数:59被引量:873H指数:2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 研究主题: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富碱侵入岩 碱性岩 碱性侵入岩 年代学
- 吴才来

- 作品数:157被引量:2,684H指数:41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花岗岩 超高压变质带 U-PB定年 锆石 岩石成因
- 毛建仁

- 作品数:112被引量:905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中生代 闽西南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作用 岩浆活动
- 杨晓勇

- 作品数:386被引量:2,215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白云鄂博 地球化学特征 金矿 成矿作用
- 牟保磊

- 作品数:52被引量:1,355H指数:2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中生代 富碱侵入岩 杂岩体 地球化学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