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71篇“ 信札“的相关文章
茅盾致赵清阁集外信札两通考释
2025年
浙江省桐乡市档案局(馆)编辑的《茅盾珍档手迹书信》内,收录了茅盾致赵清阁信札二十五通,其中两通并未入《茅盾全集》书信卷(第36至38卷),这可以看作是茅盾的“集外信札”。这两通信札分别是1978年1月19日、缺年份的某年9月7日致赵清阁信札。结合信札内容和周边的相关文献,可以判定9月7日这通信札的写作时间为1977年。两通信札涉及1977至1978年茅盾的晚年生活细节以及他与当时文坛的密切互动关系。围绕相关细节及周边文献对这两通信札进行释读,以便学界能进一步了解信札背后复杂的社会与历史和茅盾提出并强调的“义不容辞”的文学史、思想史之特殊意义。
袁洪权
关键词:考释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与民国学者交游续考——以新见莱顿大学图书馆藏高氏私人信札为中心
2025年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一生钟情于中国文化,新近由其家族捐赠的高氏私人信札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考证高罗佩与民国学者交游的第一手珍贵素材。相较于日记,信札更是体现高罗佩人际脉络的绝佳载体。从社会性角度看,这批信札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考证价值;从艺术性角度看,这批信札体现了审美层面的中国书法、钤印之美;从情感性角度看,这批信札较为私密,透露出一些外界不得而知的信息,更能在字里行间见出书写者的真性情。由于信札数量庞大,本文只择取高罗佩与民国学者间的通信以飨读者,以求于方寸之间呈现其社交往来、文事研求及诗书唱和。
施晔
梁启超信札
2025年
梁启超
翁同龢与阎敬铭父子往来信札考释
2025年
故宫博物院藏有翁同龢与阎敬铭、阎乃竹父子往来信札8通,涉及恢复制钱等工作交流及翁氏与阎家父子的日常交往等。这些信札,不仅具有艺术与文献价值,对研究晚清的官场生态也有重要的价值。
李文君
关键词:翁同龢阎敬铭
罗念生申请美国雅典古典学院信札六通
2025年
1904年,罗念生出生于四川威远,18岁时,考取旧制清华学堂,学习自然科学。在清华,他对文学产生兴趣,经好友朱湘推荐,他为北京《朝报》编辑文艺副刊,写作新诗和散文。也是在清华,罗念生通过英语课文最早了解了《荷马史诗》。1929年,罗念生获庚子赔款奖学金公派赴美留学。在美期间,他曾在三所大学学习,1929-1931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1931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32年,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张绪强娜塔莉亚·沃盖科夫·布罗根
关键词:文艺副刊《荷马史诗》庚子赔款
宋春舫致戈公振信札及考释
2025年
宋春舫(1892-1938),现代戏剧理论家、翻译家、剧作家。1912年至1916年留学瑞士,又游学法、德、意、美诸国,考察戏剧,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并为《新青年》《清华周刊》等撰文。1920年4月再次赴欧,游历意、奥、德、法诸国,次年5月归国。他是中国最早研究介绍西方戏剧及其理论的学者。顾仲彝称其为“中国戏剧运动的开路先锋”。有《宋春舫论剧》第一集(1923)、第二集(1936)、第三集(1937)等。由于年代久远,现存关于宋春舫的材料很少。
邵春驹
关键词:西方戏剧戏剧理论家戈公振翻译家
李安德拉丁文日记和信札中的清史镜像
2025年
18世纪的中国本土传教士李安德一生以拉丁文写作,留下了千余页的日记和信札手稿。以长篇拉丁文著述传世的,李安德可算是清人中罕见的存在。这些史料跨越雍正、乾隆两朝,对于清中期社会生活,尤其是四川社会,有详尽的观察和大胆的记录。这些记录所体现的清史镜像虽不免掺杂主观成分,但仍以丰富的细节为后人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认知的四川及其底层社会,即这不是一个偏僻、封闭的内地省份,而是与全球商业、文化网络有着一定联系的世界。同时也表明,18世纪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并不是一个沉寂的时代。
李华川
关键词:拉丁文清史中西文化交流史
光绪二十九年张之洞致张人骏信札考释
2025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进京陛见途中,路经河南,先后两次给河南巡抚张人骏写信,一面向张人骏通报行程,一面托其办事。这两封书信,对补充完善《张之洞全集》的内容,欣赏张之洞的书法艺术,研究清末封疆大吏之间的日常往来,均有一定的价值。
李文君
关键词:张之洞书法
新见吴让之致梅植之信札二通考释
2025年
《吴让之书画篆刻与研究》一书中辑录吴让之致梅植之信札二通,此前研究及相关著述均未收录。这两通信札首次披露了吴、梅二人的交往历史,填补了吴让之交游活动研究的空白。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诗文别集中的相关记载,考定此二札分别书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与十六年(1836年),进而对信中涉及的吴让之与汪潮生、李彦章等士人的关系进行深度考辨,揭示其参与扬州文人雅集等活动的具体细节,为重构吴氏交游网络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条件。
郑力胜
关键词:交游
陈介祺信札四通考释
2024年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斋,山东潍县(今潍坊)人,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陈介祺在青年时代就对金石学产生浓厚兴趣,辞官归里后更是肆力于金石的收藏与研究,所藏的青铜器、玺印封泥不但数量丰富,而且质量极高,在当时即负有盛名。陈介祺辞官归里后,与外界的交流主要为书信一途。陈介祺与友朋间的书信往来频繁,内容涉及金石鉴藏与时政讨论等。目前已经公开影印出版的陈介祺信札,有民国年间的两部《■斋尺牍》。[1]其实,陈介祺的信札尚有很多,散藏于各大机构及私人手中,有待进一步搜集整理。本文将搜集到的且内容较为丰富的四通陈介祺信札加以整理,并略作考释如下。
罗培源
关键词:信札陈介祺金石学玺印民国年间辞官

相关作者

李文君
作品数:90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故宫博物院
研究主题:信札 考释 吴大澂 翁同龢 故宫博物院
万新华
作品数:53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博物院
研究主题:信札 南京博物院 交游 读记 考释
方燕燕
作品数:26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研究主题:信札 包装盒 品读 艺术设计 教学研究
袁洪权
作品数:69被引量:74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考释 选集 信札 文学史料 书信
朱贻庭
作品数:92被引量:498H指数:12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
研究主题:文化 伦理思想史 再创造 信札 张岱年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