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67篇“ 先秦两汉“的相关文章
- 先秦两汉故土情结刍议
- 2024年
- 中国古代社会的故土情结既是中国古代地缘社会结构的反映,又是中国古代血缘社会结构的表达,它在地缘与血缘这两个社会基础的同构下形成,是人与故土之间所产生的情愫。当代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故土情结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常民思想和意识的表现。《荀子》里出现“故乡”;《孟子》里出现“故国”;楚辞中有“故都”“故宇”“故居”;《左传》中有“故府”;《战国策》中有“故地”;《史记》中有“故城”。中国人自古念旧,这些“故”源于其对“故土”的文化依恋,特别是汉元帝时期“安土重迁”思想的高度发展,使这样一种社会意识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与世俗认可,至今仍是中国人主要的思想意识之一。
- 邹国力
- 关键词:先秦两汉血缘地缘故土情结
-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纪实性研究
-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内蕴了明显的纪实特性,但当前对于“纪实”的理解,更多地局限于事实层面的“非虚构”,而对在此基础上共生的“情”与“境”等丰富面向缺乏系统关照。而史传文学中广泛存在着“纪实性”,这种特性不仅包含对现实的真实书...
- 单苗苗
- 关键词:纪实性先秦两汉史传文学
- 先秦两汉时期熨法应用探析
- 2024年
-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萌芽阶段,也是各种外治、内治法的起源时期。熨法作为外治法的一种,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而其在该时期尤其是出土文献方面未见专门研究。笔者通过对已公布的先秦两汉时期简帛医书和传世文献中熨法的相关记载进行整理,欲填补此方面空缺,主要从方药和主治方面进行分析,展现该时期熨法应用特点,给熨法文献研究和临床应用以启发。发现熨法在《五十二病方》《杂疗方》《六十病方》、里耶秦简、《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均有记载,说明其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熨法药方便于取用、药味辛温、后世多为传颂,可应用于内、外、儿、五官科疾病的治疗,已初步显示出熨法治疗原则。同时其中原始疗法需审慎使用,更多简帛文献还有待出版和进一步研究.
- 许铃赵艳林鹏妹
- 关键词:先秦两汉熨法药方简帛《伤寒杂病论》
- 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和思想探析
- 2024年
- 中和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从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有关生命之气、天人关系、妊娠安胎、疾病治疗等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早期中医药文献中已蕴含中和思想。“摄气致中和”从“气”的角度出发,通过“药气归中”“节气以和”的方式达到人体的平衡和谐;“天人需中和”以“天人关系”为维度,遵循“环境需中”“时间需和”的法则,追求人体与天地的和谐;“母胎安中和”谓子母一体,孕妇遵守“母胎为中,静安为法”“母胎皆和,舒乐为要”的原则,能够母体安和,胎儿稳健;“治疗达中和”基于“不和”为病因认识上,提出“调和诸药”“治达中和”的方法,使人体达到中和的状态。从“摄气致中和”“天人需中和”“母胎安中和”“治疗达中和”四个方面探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中和思想,以期促进中医药文化溯源研究,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研究提供文献上的支持。
- 陈嘉欣刘思淇马峰彪熊益亮
- 关键词:先秦两汉
- 先秦两汉浴具研究
- 孙梦媚
- 礼器、德行与俗世追求——先秦两汉金玉观之变迁
- 2024年
- 先秦两汉时对金玉的理解,呈现为三种指向,体现了三个历史阶段的思想、风俗变迁。商周时金玉是仪式性礼乐制度下的重要表征符号,是在祭祀、宴飨等重要仪式中,用以标识身份尊卑与礼仪秩序的礼器;在此基础上,周代的金玉进一步被人格化、伦理化,成为了君子比德的象征物,强调君子内质之美。在两汉,金玉被大量用于展示俗世生活的富贵气象,其修饰对象下沉,成为了彰显世俗富贵的最佳展示物;随着汉代时期求仙思想的普及,金玉亦成为了仙界的表征,常被用来形容仙物或仙人居所,还被视为可使人长生不老的成仙之物。先秦两汉金玉观经历了从用作礼器、君子之德的象征再到展示世俗富贵和仙界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一是由于礼乐制度崩溃后青铜文明衰落,伴随着铁器制造技术的兴起和发展,黄金开采的增加与商品流通的加剧,金玉越来越被视作财富的代表;二是在冶金、炼丹技术的发展下,人对金玉的特性有了新的认识,认为金玉有使人长寿、长生不老的功效,因而将其“仙化”。
- 黄宇霏
- 关键词:先秦两汉礼器德行
- 前四史先秦两汉人物自立自信自强人格品质研究
- 2024年
-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先秦两汉众多人物自立自信自强人格品质。修身自立的先秦两汉人物既有优秀的帝王也有崛起自平民中的优秀分子。修心自信的品质主要表现为“自恃自知,知人善用”“不惧磨难,自知坚毅”。修业自强的品质主要表现为“坚韧不拔,意志坚定”“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折而不挠,终成大业”。发掘和弘扬自立自信自强品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有助于家庭教育不断改进,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姜徐淇丁敢真
- 关键词:自立自信自强前四史先秦两汉
- 云南地区出土先秦两汉时期铁器研究现状及相关思考
- 2024年
- 云南地区的青铜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青铜器一起出土的铜铁合制器物也很多,如铜柄铁剑、铜柄铁矛等,此外,纯铁器物也发现不少。这些铁器(即铜铁合制器、纯铁器)的发现相对于青铜器的出土数量来说较少,但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云南地区出土的铜铁合制器和纯铁器越来越多,与过去相比有了新的发展,例如在铁器的时代、种类、分布范围上都有了较大的研究空间,所以学界对云南铁器时代的关注也就更多了。
- 邢翔宇
- 关键词:先秦两汉铁器
- 观念、视野和方法——简帛文献与先秦两汉哲学研究的动向
- 2024年
- 近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大量简帛文献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造成了深刻影响。它不仅重塑了先秦两汉哲学思想的图景,也从许多方面影响着当前研究工作的走势,后者主要表现为研究者的观念、视野和方法在其推动下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就此进行反思,关系到如何全面认识简帛的学术价值,此外对古典哲学研究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检讨。出土简帛从不同方面促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其中“走出疑古时代”和“简帛文明”这两个符号尤能反映此等影响。材料内容的多样性、研究工作的跨学科性质,促使大家的视野变得开放和多元,使研究局面上重现“百家争鸣”具有了条件。学术方法也由此出现变革,从文本到义理作为基本路径得到强化,“二重证据法”被引入哲学史研究并发挥重要作用,过程中小学的工夫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运用。这些影响相互关联,总体上形塑出“简帛思想研究”这一新的模式。在助推古典哲学研究的同时,此中也存在有待调整和优化的地方。
- 叶树勋
- 关键词:简帛文献
- 先秦两汉“咸池”语义考
- 2024年
- 秦汉文献记载“咸池”有“日浴之处”“星宿名”“乐名”三义项。分析三义项使用频率可知“日浴之处”使用频率最低,其余两项使用频率则远高于此义项,与今相反。经考证“戌”“咸”本义及引申脉络可知“咸池”本义为“星宿名”,指西宫白虎中三小星。白虎主杀伐,“咸池”主五谷,二者均与民生相关,因此借“星宿名”命名祭祀地神所作乐曲;又因咸池星运行规律特点,将其引申为“日浴之处”。
- 梁玉依
- 关键词:星宿
相关作者
- 程文文

- 作品数:35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出土 医书 先秦两汉 语法特点 副词研究
- 李炳海

- 作品数:200被引量:505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汉代文学 《诗经》 楚辞 先秦 中国古代文学
- 高畅

- 作品数:21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 研究主题:先秦两汉 文秘专业 巫觋 贵族女性 高职
- 江林昌

- 作品数:132被引量:408H指数:9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天问》 早期文明 姜亮夫 夏商周断代工程 考古
- 杨宇峰

- 作品数:352被引量:1,766H指数:19
-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益糖康 糖尿病 2型糖尿病 代谢综合征 病因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