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11篇“ 克己复礼“的相关文章
- “克己复礼”诠释聚讼及其消解之道
- 2025年
-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命题,《论语》“克己复礼”一章的诠释聚讼历经千年而经久不息,贯穿了整个孔颜之学工夫论研究的始终,同时也折射出儒者们不同的哲学立场和工夫取向。本文在回顾“克己复礼”诠释争议的基础上,从制度与精神两个层面切入考察“礼”的精神性意涵,在对“礼”本身的精神性意涵进行再探讨和对“礼”的道德内涵进行再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和回应近代杜维明与何炳棣二人关于“克己复礼”的诠释争论。
- 唐青州
- 关键词:克己复礼
- 凌廷堪是如何理解“克己复礼”的?
- 2024年
- 从礼学发展角度看,清代礼学复兴,名家辈出,发展至凌廷堪(约1755—1809),礼论已日趋严密。虽同为乾嘉学者,但凌廷堪较戴震更专于礼学,凌氏所著《礼经释例》一书,既以考据求义理,又会通《仪礼》,统贯古今诸家,有诸多新创发,可谓以礼学为中心建立起与前儒迥异的解经体系。
- 唐青州
- 关键词:凌廷堪克己复礼礼论《仪礼》乾嘉学者
- 陈淳对“克己复礼”的诠释及其与朱熹的差异
- 2024年
- 陈淳对“克己复礼”的解读是对朱熹的继承和推进。陈淳延续了朱熹对“克己”的训释,将“克己”理解为对私欲的彻底去除,将其与“天理—人欲”的观念结合起来,定位为人心之上的求仁工夫,并对“克己”与“穷理”的关系给出了完整、全面的说明。对于“复礼”,陈淳将“复”理解为复归到本然的性理,而“礼”则是人心本具的“天理之节文”。基于天理的观念,陈淳说明了“礼”与“仁”的同一性。他将“复礼”理解为克己工夫所至之境界、效验,这不同于朱熹晚年以“复礼”为事上工夫的说法。陈淳的“克己复礼”说与朱熹早年的讲法基本一致,又在具体问题上有所开拓,展现出丰富的面向,对于了解理学的工夫论思想有重要价值。
- 祁博贤
- 关键词:克己复礼工夫论
- “约己”与“能己”之争的调和——《论语》“克己复礼”章探析
- 2024年
- “克己复礼”的解读千百年来众说纷坛。其中“克己”作“约己”解还是“能己”解,两者并非不可调和。“克己”既存在“约己”,同时也存在“能己”的一面。“约己”是对情欲、言行的自我控制,并且也是对君子之人格的扩充与弘扬;“能己”是对人具有可以通过自我约束和弘扬道德性的能力的一种肯定。“约己”与“能己”之“己”乃为一“己”之整体,两者不可分割而言。同时,“能己”作为“约己”的前提,赋予了“约己”实现道德的主动性能力,使人能自觉、主动朝向“礼”,并弘扬、追求德性从而实现理想人格,而非被动的使人沦为“物”。
- 闫柏潼郑淑媛
- 关键词:克己复礼
- “私意”与“私欲”之间:张栻、朱熹解《论语》“克己复礼为仁”之异同
- 2024年
- 朱熹《论语集注》解“克己复礼为仁”,将“己”解为“身之私欲”,“克己”解为克胜私欲,受到阳明后学以及不少清儒的反对。与朱熹多有交往的张栻解“克己复礼为仁”,讲“克尽己私,一由于礼”,主要就克尽私意而言,并没有直接讲克胜私欲,显示出与朱熹强调克胜私欲不一样的解读。与此同时,朱熹虽然批评胡宏讲“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而强调克胜私欲,但又与张栻一样接受胡宏所言“天理人欲,同行而异情”,并非完全拒斥人的欲望;晚年还较多把“克己”解为克尽私意,与张栻的解读多有一致。可见,朱熹的解读与张栻又是相通的,而各有侧重,其中还包括他们对于“公”“私”的不同理解,体现了二者不同的价值取向。
- 乐爱国乐爱国
- 关键词:张栻克己复礼私欲
- 从“天地之心”到“恻隐之心”——基于“克己复礼为仁”的体用关系
- 2024年
-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对于“仁”之蕴含的一个经典界定,在宋儒,它与“天地之心”密切关联。“仁”具有公天下的普遍品格。“克己复礼”既以克除己私为前提,去私复公也就是复礼为仁。这既是自我的意志努力,同时也是基于“复”之气化运行的天人的互动,其中体现的,是推动人由此去努力的天道一阳复生的必然趋力。天地之心落实于人即是恻隐之心。克己修身的主动性呼应“生生”的必然性。理学家要求恰当处理仁与爱的关系及性情体用之辨。“全体大用”即静中有动,由用见体。仁体不可以名言,学者须于即物践履中体验。“三达德”的修身行道,根本上已集中到克欲存理和好学、力行、知耻的“为仁”实践,目标则在仁心的全体性实现。
- 向世陵
- 关键词:天地之心恻隐之心
- 作为亚圣的颜子与克己复礼——以海昏侯墓衣镜颜子传记为中心被引量:1
- 2024年
- 海昏侯墓出土的衣镜显示颜子居孔门弟子之首,衣镜的颜子传记可与《论语》《史记》相印证。颜子传记分为五部分,分别是生平、孔颜的克己复礼为仁、博文约礼、用行舍藏、孔子评颜子。克己复礼在颜子之学中居首,是颜子之学的主旨。通过《论语》内证:克己复礼与“克、伐、怨、欲不行焉”分别表现“克”之能义与约束义,与孔子回答仲弓问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形成乾坤互通;外证于《左传》的“克己复礼,仁也”。内圣与外王一致,儒者的内圣根本确立后,陋巷与天下只是内圣转化外王的不同场域而已,颜子与禹稷同功。颜子内圣之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奠定了宋明理学治欲修身的基本结构。
- 张昭炜
- 关键词:克己复礼
- 痛彻生命的“俭德” 令人深思的“克己复礼”——《儒林外史》严监生形象的多重意蕴
- 2024年
- 临死时因为多燃烧了两茎灯草而不能膜目的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除范进之外较广为人知的艺术形象,是中国“各青鬼”的典型代表,但结合作者的人生历程深入分析整本书,我们会发现严监生的形象有多重意蕴。严监生是一个悲剧形象,其性格成因有着复杂的文化因素,严监生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克己复礼”儒家思想的反思,对宗法制度的批判和对科举制度的嘲讽。
- 夏峥嵘
- 关键词:《儒林外史》克己复礼宗法制度
- 克己复礼:董事长本地任职与企业违规
- 2024年
- 本文以2003-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非正式制度视角,考察董事长本地任职对企业违规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长会因老乡身份产生较为强烈的家乡认同感,并且面临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从而更为严格地监督和约束企业行为,减少违规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发生频率。同时,当董事长年龄越大、任期越长、企业受到的外部监督越强时,董事长本地任职对企业违规的抑制作用越明显,表明董事长对家乡的归属感越强,面临的外部约束越大,越能够“克己复礼”。进一步研究发现,本地董事长所在企业违规严重程度较低、越不会发生领导人违规。本文还从多个角度排除了政府寻租这一替代性解释,发现本地董事长的自我约束和对家乡的认同感还体现在其他决策方面,例如所在企业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避税程度更低。本文从家乡认同这一非正式制度的角度补充和拓展了企业违规影响因素领域的文献,丰富了“文化与金融”相关的研究话题,对企业违规的监管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吴雅倩李吉园王成方
- 关键词:董事长
- “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的道德传播思想考察
- 2024年
-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道德传播命题,主张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将内在于人的“仁”激发为切实可感的道德共情,使人自觉认同和服从作为道德规范的“礼”。孔子认为,作为人的自然生命与伦理生命承载物的身体是沟通“仁”与“礼”的媒介,身体一直以“隐身”的方式参与着接受主体的人格塑造,它的媒介功能不仅是工具性的,也是存在性的。通过“礼”的仪式化传播,可以将身体的姿势、行为象征化为“仁”的意义表达,从而激活接受主体内心的道德意识,形成对道德规范的自觉。名分是沟通“礼”与“仁”的符号中介,通过“正名”重建名分与“仁”的指谓关系,使“礼”能有效约束个体行为,这是重建礼乐制度和政治、社会秩序的重要问题。
- 姚志文
- 关键词:孔子
相关作者
- 郭园兰

- 作品数:28被引量:85H指数:6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克己复礼 《论语》 克己 高校毕业生 毕业生
- 向世陵

- 作品数:138被引量:340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 研究主题:理学 儒家 仁爱 仁说 张栻
- 宋大琦

- 作品数:12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天理 法学 克己复礼 理一分殊 仁礼
- 乐爱国

- 作品数:232被引量:438H指数:8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 研究主题:民国时期 《论语》 朱子学 《中庸章句》 牟宗三
- 张自慧

- 作品数:60被引量:17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 研究主题:儒家 礼文化 克己复礼 传统文化 《礼记·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