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37篇“ 冰盖“的相关文章
- 全格陵兰冰盖表面融水卫星遥感观测
- 2024年
- 每年夏季,格陵兰冰盖表面消融产生大量融水。冰面融水由冰面河输送,存储在冰面湖或注水冰裂隙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水文系统。然而,目前研究对全格陵兰冰面融水空间分布的理解十分有限。文章利用134景10 m空间分辨率的Sentinel-2遥感影像,提取了2019年消融旺盛期格陵兰冰面融水遥感信息;进一步,对比分析了遥感观测的冰面融水分布与区域大气气候模型(regional atmospheric climate model,RACMO)模拟的冰面融水径流量。结果表明:①2019年消融旺盛期,格陵兰冰面融水面积为9900.9 km^(2),融水体积为6.8 km^(3);②格陵兰冰面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呈现明显的“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态势;③格陵兰冰面融水主要由冰面河组成,冰面河占冰面融水总体积的57.1%,其次是注水冰裂隙(25.6%)和冰面湖(17.3%);④RACMO在多数流域准确模拟了冰面融水径流区域。研究反映了高分辨率遥感在格陵兰冰面水文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提升了对冰面融水输送与存储等关键水文过程的理解。
- 张闻松朱雨欣邱玉宝王裕涵刘金昱杨康
- 关键词:格陵兰冰盖
- 一种水库防冰盖输水管道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库防冰盖输水管道装置,包括上坝体、下坝体以及空气压缩机,所述上坝体和下坝体上均设有进出水口,两个所述进出水口之间连接有输水管道,所述输水管道上设置有水轮机组,所述空气压缩机的输出端通过管道沿伸至对应...
- 马骁刘晓东赵迎九柴少泰
- 一种冰盖表面高程变化情况获取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冰盖表面高程变化情况获取方法。该方法从ICESat‑2卫星ATL06原始数据中提取并预处理陆地冰高程数据后,根据光束对信息划分多组陆地冰高程数据,针对各组数据拟合相应的参考轨道,并划定相应的用于区分并存储数...
- 刘俊汤登晖谢欢陈丽辉李培楠
- 未来百年南极冰盖近地面气温变化研究
- 南极冰盖作为地球冰冻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对全球海平面产生重要影响。近地面气温是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其变化会影响南极冰盖表面消融,进而影响其物质收入状况。随着未来全球温室气体...
- 孙玉琦
- 关键词:南极冰盖
- 南极冰盖极端气温变化及未来预估研究
- 极端气温是影响南极冰盖环境演变及冰盖/冰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南大洋海冰状况、冰盖表面融化速率、南极及周边海洋生态系统,也对冰芯气候信息解释和科考活动顺利开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阐明南极冰盖极端气温的时空...
- 翟照晟
- 关键词:南极冰盖极端气温大气环流
- 极地冰盖粒雪密实化过程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粒雪密实化过程在冰川物质平衡监测和冰芯古气候记录分析等冰川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极地冰盖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建立出一系列粒雪密实化模型。本文将典型的极地冰盖粒雪密实化模型分为经验模型(包括半经验模型)和物理模型两大类,综合分析和讨论了两类模型的建模机理、发展现状及不足之处。经验模型关注粒雪柱在密实化过程中的宏观演变,利用实测的粒雪深度-密度数据建立密实化速率方程。目前,该类模型主要研究了温度、积累率、融水渗透和再冻结过程对密实化速率的影响。物理模型聚焦于粒雪晶粒在密实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利用晶界滑移、幂律蠕变和晶格扩散等物理机制解释晶粒的生长变形过程。目前,新雪-粒雪转化过程的研究主要基于晶界滑移理论,粒雪-冰川冰转化过程的研究主要基于球形粉末的压力烧结理论。总体而言,极地冰盖粒雪密实化过程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粒雪微观结构及其与宏观演变联系的认知匮乏,经验模型缺乏完善的湿粒雪密实化理论,且将稳态假设直接推广到瞬态情景存在一定问题;物理模型由于粒雪密实化的物理机制尚不明确,难以精确刻画粒雪演变的整个物理过程。
- 张雪玉柳林
- 关键词:格陵兰冰盖南极冰盖
- 大气河对南极冰盖及海冰的影响
- 2024年
- 南极冰盖与海冰对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大气河作为高纬度地区经向水汽输送的重要途径,其对南极冰盖与海冰的影响在近年来愈发受到重视。南极大气河通常形成于高压脊(阻塞高压)与温带气旋之间的强向极经向输送带内。低频的大气河活动为南极带来强降雪,有利于冰盖质量增加。然而,强暖湿水汽侵入同时会导致表面融化、冰架崩解和极端高温,对冰盖质量存在潜在负贡献。大气河携带极端暖湿水汽与强风通过热力与动力过程导致海冰密集度下降。目前,大气河的识别算法仍不完善,其对液态降水的直接影响、与南大洋的相互作用等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明晰大气河对南极冰盖与海冰的影响机制,以准确预估未来大气河对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与海冰变化的作用。
- 梁凯昕王今菲杨清华胡晓明刘骥平
- 关键词:冰盖海冰
- 冰盖底部的奥秘:格陵兰的深层探索之路
- 2024年
- 格陵兰冰盖底部蕴藏着气候变化的关键信息,对理解未来地球气候系统演化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回顾了中国团队参加格陵兰深冰芯考察计划的过程和历史,讨论了深冰芯、冰盖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并展望了未来在冰盖和气候不稳定性领域的研究方向。
- 张通效存德
- 关键词:格陵兰冰盖气候
- 格陵兰冰盖北部地区Denmark流域融水汇流过程遥感观测
- 2024年
- 在格陵兰冰盖北部溢出冰川以外的地区,竖井和注水冰裂隙较少分布,冰面融水被直接汇流至冰前区域形成冰前水系,最终汇入海洋,形成独特的冰面—冰前融水汇流过程,这对冰盖物质平衡以及海洋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卫星遥感能够直接观测冰面融水径流和冰前水系的时空分布,提供河流位置、形态、动态变化等关键信息,已成为研究格陵兰冰盖融水汇流过程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格陵兰冰盖北部地区Denmark冰面—冰前流域(3240 km2)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entinel-2和Landsat 8卫星影像提取研究区2014年—2021年消融期(6—8月)冰面融水范围与流域出口冰前河宽,分析冰面融水与冰前河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特征。进一步对比遥感观测的冰面—冰前流域融水与区域气候模型(MARv3.12与RACMO2.3p2)模拟的冰面融水径流量,揭示冰面—冰前融水汇流过程对冰面消融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消融期内,冰面融水范围首先向高海拔地区推进(最高海拔达约1400 m),随后逐步消退至冰盖边缘至约500 m,流域出口冰前河宽呈现先增大至约2000 m后减小至约100 m的变化趋势;(2)遥感观测的冰面融水与流域出口冰前河宽呈现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87,P<0.01),流域内形成了连续的冰面—冰前水文系统,能够有效汇流融水离开冰盖进入海洋;(3)MARv3.12与RACMO2.3p2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冰面融水径流量,冰面融水径流量与遥感观测的冰面融水(MAR:R=0.87;RACMO:R=0.84,P<0.01)以及流域出口冰前河宽(MAR:R=0.89;RACMO:R=0.88,P<0.01)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4)考虑融水汇流滞时的冰面融水径流量与流域出口冰前河宽的相关系数(MAR:R=0.94;RACMO:R=0.92,P<0.01)提升,显著高于瞬时冰面融水径流量对应的相关系数,Denmark流域冰面—冰前融水汇流过程的最优滞时约为2 d,这一滞时定量表征了Denmark流域冰面—冰前流域输送融水的效率。
- 李雅杨康刘金昱张闻松王裕涵
- 关键词:格陵兰冰盖
- 东南极冰盖的机载冰雷达数据处理与解释
- 当前气候的持续变化已经导致南极冰盖冰体的大量消融。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东南极冰盖的稳定性可能比预期还要脆弱,部分区域也可能同西南极冰盖一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因此,确定南极冰盖不同区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目前,限制冰盖模...
- 陈羽晗
- 关键词:粒子群算法东南极冰盖
相关作者
- 孙波

- 作品数:122被引量:31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南极冰盖 海冰 冰盖 东南极冰盖 冰芯
- 唐学远

- 作品数:67被引量:112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南极冰盖 东南极冰盖 DOME_A 冰盖 冰层
- 效存德

- 作品数:214被引量:1,048H指数:20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冰芯 气候变化 南极冰盖 冰冻圈 雪冰
- 崔祥斌

- 作品数:59被引量:113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南极冰盖 东南极冰盖 冰芯 冰盖 冰下
- 王涛

- 作品数:255被引量:403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冰盖 泄洪洞 瞬变 冰情 冰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