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51篇“ 南印度洋“的相关文章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对副热带印度洋偶极子的影响及其年代际变化
2024年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和副热带印度洋偶极子(subtropical Indian Ocean dipole,SIOD)作为热带和副热带印度洋海气耦合的主要模态,二者联系密切。本文基于梁氏-克里曼信息流理论确定IOD与SIOD互为因果,并利用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数据以及NCEP大气再分析等数据分析了1950~2021年期间前期IOD对SIOD发展的影响及其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显示,IOD超前SIOD的相关关系在1976年和2002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转变。1950~1976年期间(P1),二者关系不显著;1977~2002年期间(P2),二者存在显著负相关,当IOD超前SIOD 5个月时达到最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6;2003~2021年期间(P3),二者相关性有所减弱,相关系数为-0.33。IOD与SIOD主周期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相关关系的年代际变化。P2时期,IOD与SIOD之间存在显著的2~4 a反位相一致周期,而在P1、P3时期两者没有明显的同周期。与此同时,IOD超前SIOD时二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与太平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位相转换有密切联系。PDO冷位相下,副热带印度洋大气环流响应较弱,海气背景不利于IOD对SIOD事件的激发。PDO暖位相能够通过ENSO加强赤道印度洋-太平的Walker环流异常,与赤道东风异常有关的反气旋环流促使热带西印度洋的正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向东方向延伸,促进东印度洋正SSTA的发展;IOD通过经向环流的垂直运动引起中纬度对流层高层辐散,产生等效正压Rossby波,与之相关的低层异常气旋环流通过“风-蒸发-海表面温度”(wind-evaporation-SST,WES)反馈诱导副热带西印度洋负SSTA的发展,二者共同促进了次年冬季负SIOD事件的生成。
时文娟冯俊乔王富军王庆业胡石建张子叶
关键词:印度洋偶极子年代际变化
印度洋热带气旋时空特征统计分析
2024年
本文采用JTWC33年印度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不同强度热带气旋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3年中印度洋共生成TC549个,年均16.64个;其中TS生成最多,年均4.76个;其次依次为TY、SuperTY、STS、STY;TD生成频数最少。热带气旋频数逐年变化在10~22个之间,总体呈持平趋势。多数级别热带气旋几乎每年都会生成,近年来级别较强的热带气旋出现频数和比例均明显上升。印度洋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2月最多,较强热带气旋频数增加较晚。印度洋热带气旋三个比较集中的源地海域为:澳大利亚西北部海面、科克斯群岛至毛里求斯岛一带海面和莫桑比克海峡中部。
孙一妹钟剑吴玉琴任丽娜高雅文
关键词:源地
一种研究印度洋热浪的年际变化规律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研究印度洋热浪的年际变化规律的方法,该方法包含:根据获取的数据探究印度洋热浪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线性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印度洋热浪强度与厄尔尼诺‑方涛动(ENSO)过程的关系,分析厄尔尼诺事...
郑少军 李闯 史荒原 严厉 郑宸宇
一种研究印度洋热浪的年际变化规律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研究印度洋热浪的年际变化规律的方法,该方法包含:根据获取的数据探究印度洋热浪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线性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印度洋热浪强度与厄尔尼诺‑方涛动(ENSO)过程的关系,分析厄尔尼诺事...
郑少军李闯史荒原严厉郑宸宇
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的年代际转变特征
2023年
为了增进对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Subtropical Indian Ocean Dipole,SIOD)年代际变化的认识,基于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大气再分析数据集Ⅰ(NCEP-NCAR Reanalysis1,NCEP)的大气再分析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海再分析数据(Ocean Reanalysis System 4,ORAS4)等,本文分析了1958~2020年SIOD年代际转变的特征和物理机制。结果显示,2000年之前,SIOD存在2~4 a和4~6 a两个年际主周期,但近20 a(2000~2020年)其年际变化周期以1.5~2.0 a为主。与此同时,SIOD的空间特征及其强度在1987年和2004年左右出现了两次显著的年代际转变:1958~1986年(P1)期间强度最大,1987~2003年(P2)期间最弱,2004~2020年(P3)期间居中;P1期间SIOD的最大正SST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中心位于(46°~80°E,44°~28°S),P2期间向西移动到(35°~65°E,48°~34°S),同时负SSTA中心较P1期间向北方向延伸,P3期间正、负SSTA中心又回到P1时期的位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IOD的年代际变化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和厄尔尼诺-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影响。P1期间,SIOD与AAO存在较强正相关。在研究时段,除1982~1993年期间ENSO与SIOD的关系不显著外,其他时段均呈显著负相关。海混合层热收支分析进一步研究发现,AAO与ENSO主要通过调制马斯克林高压(Mascarene high,MH)而影响海表面热通量(特别是潜热通量)的变化,进而影响SIOD。
刘凯冯俊乔冯俊乔段华
关键词:海表面温度年代际变化
印度洋偶极模态的统计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海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Extended Reconstructed SST V5(ERSST V5)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Reanalysi...
董冉
关键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统计特征中国降水
2021年9月长江以地区高温异常及其和印度洋海面温度异常的联系被引量:1
2023年
利用1979—2021年格点化数据集CN05.1月平均气温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ERA5(ECMWF Reanalysis v5)大气再分析资料和全球范围扩展重建海面温度资料第5版本(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ersion 5,ERSSTv5)月平均海面温度(以下简称“海温”)资料,对2021年9月长江以地区高温异常及其和同期印度洋海温异常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2021年9月,中国东部长江以地区出现高温异常事件,高温异常值约为3.33℃,去除长期趋势后高温异常值约为2.46℃,是近40 a来9月最高值。进一步研究表明,长江以地区温度异常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存在联系。2021年9月印度洋大部分区域冷海温异常,对流层低层辐散异常、高层辐合异常,海性大陆(Maritime Continent,MC)区域低层辐合异常、高层辐散异常,受异常上升运动控制,上述环流异常引起东亚地区局地哈得来环流增强,长江以地区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高温异常。另一方面,热带东印度洋暖海温异常,通过Matsuno-Gill响应,引起MC至热带西太平对流层低层东风异常,使得西北太平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且范围偏西,有利于维持长江以的异常下沉运动。非绝热加热异常的诊断结果亦显示,印度洋的冷海温异常可通过调节MC区域的非绝热加热异常使长江以地区的非绝热加热负异常,长江以地区下沉运动所引起的垂直温度平流正异常对该地区高温异常作出了贡献。
闫尊金大超
关键词:南印度洋海温异常
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冬季重现及模态水研究
本文利用1958-2016年GECCO2等资料通过超前/滞后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冬季—冬季重现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海和...
董岳
关键词:南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年际变化
印度洋热带气旋快速增强事件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变率被引量:1
2022年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美国国家海和大气管理局的扩展重构海表温度数据、、全球海数据同化系统的温度盐度数据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1—2019年印度洋热带气旋快速增强事件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变率。结果表明,印度洋热带气旋快速增强事件产生频率呈现单峰分布,主要产生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4月。印度洋热带气旋增强事件的产生位置呈带状分布,其中3个高值中心分别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北海域、印度洋中部海域和澳大利亚西北海域,这主要是由于热带气旋热潜和垂直风切变两个大尺度环境变量决定的。年际变率方面,厄尔尼诺-方涛动对印度洋热带气旋增强事件产生频率的调制作用是不对称的,厄尔尼诺年与拉尼娜年印度洋热带气旋快速增强事件均减少,但使其减少的物理机制不同。厄尔尼诺年,热带气旋快速增强事件减少主要是较高的垂直风切变造成的;拉尼娜年,热带气旋快速增强事件减少主要是由于热带气旋热潜的降低,而海表温度、垂直风切变和相对湿度也存在一定贡献。
汪浩王静郑佳喻
关键词:热带气旋海表温度南印度洋年际变率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2020年夏季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的角度,利用1979-2020年NCEP和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印度洋偶极子(SIOD)指数的定义,研究2020年夏季SIOD对中国江淮流域降水异常的可能影响及大气环流原因.结果表明,1979-2019年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与夏季SIOD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44,当SIOD指数表现为负(正)异常时,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多(少);2020年夏季印度洋海温表现为SIOD指数负位相,对应江淮流域显著的降水异常偏多.将2020年夏季的大气环流形势与1979-2019年夏季SIOD负异常年份的合成分析进行对比可见,SIOD指数负异常年,对流层高层亚高压偏强、偏,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中层西北太平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低层西北太平上空水汽输送异常偏多.2020年的环流形势与一般的SIOD指数负异常年类似,但对流层中层表现为中高纬度波动强烈,环流经向度较大,有利于冷空气输送至江淮流域.利用E-P通量进行动力诊断,发现2020年和SIOD指数负异常年,均存在位于60°~80°N上空400 hPa处的辐合中心和位于24°~40°N上空250 hPa处的辐散中心,尤其是在2020年,辐合和辐散的强度更强,不仅对阻塞形势的建立有一定促进作用,有利于冷空气下与西北太平副热带高压西侧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江淮流域,也有利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及低空急流加强,为江淮流域降水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和上升运动的增强.
许发雷路瑶李艳
关键词: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

相关作者

陶春辉
作品数:227被引量:599H指数:1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海底 海底沉积物 热液区 多金属硫化物 西南印度洋中脊
初凤友
作品数:187被引量:1,180H指数:19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富钴结壳 中太平洋 海山富钴结壳 南海北部 西南印度洋中脊
王琰
作品数:35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
研究主题:多金属硫化物 西南印度洋 热液区 西南印度洋中脊 热液活动区
李怀明
作品数:78被引量:184H指数:9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海底 海底热液活动 热液区 数值模拟 现代海底热液
牛雄伟
作品数:37被引量:179H指数:9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海底地震仪 OBS 地壳结构 西南印度洋中脊 洋中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