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4篇“ 南极中山站“的相关文章
- 南极中山站夏季低层大气风温湿特征研究
- 2025年
- 利用南极中山站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及2019年12月夏季低层大气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站点气象要素的廓线特征、日变化规律,及逆温层和急流等。风的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时间该站点主要受到来自东至东北方向风的影响。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快速增大,上午与下午的风速分别在约1.2 km处与0.8 km处达到峰值,而下午风速相对减小,可能与下降风的发展和热对流导致的湍流交换增强有关。低空急流大多集中在8~12 m·s-1的风速范围以及800~1600 m的高度层,并存在多层急流现象。温度观测揭示了位温廓线在地表附近形成超绝热层,而在此层以上至3000 m高度,位温逐渐递增,呈现出稳定的大气层结。逆温层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显著的日变化特性,上午时段逆温层更厚且更接近地面,而下午则变薄但强度增加,揭示了太阳辐射和湍流强度的日变化对逆温层形成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与多层急流相吻合的多层逆温现象,显示了逆温与急流引起的风切变之间的联系。湿度分析表明,比湿随高度递减,且在250 m以下递减率较大。下午比湿在地面至250 m范围内低于上午。对湿度分层现象的研究发现,比湿梯度变化的极大值高度与逆温层和低空急流的高度一致。
- 华洋王泓李煜斌孙启振王睿高志球
- 关键词:南极中山站低层大气气象要素低空急流逆温层
- 南极中山站随船物资舱盖吊运法分析
- 2024年
- 南极中山站的考察物资卸运是历次中国南极考察队的重点工作,一般通过冰面进行运输。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期间,由于海冰过于碎裂而无法采用冰面运输卸货。大舱盖吊运法是指使用直升机从“雪龙”号舱盖直接吊运货物至中山站的一种运输方式。该方法在本次考察期间得到大规模运用,为后续应用积累了技术经验和相关数据资料。
- 姚钢梁高升刘少甲姚平博董延磊
- 关键词:海冰直升机
- 建筑心理学视野下的南极科考站空间设计研究 ——以南极中山站为例
- 姜奕昀
- 南极中山站伯氏肩孔南极鱼体液和肠道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功能分析
- 2024年
- 为研究南极鱼体微生物的功能,对采自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的伯氏肩孔南极鱼(Trematomus bernacchii)体液和肠道内容物中的微生物进行筛选培养,挑选代表性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次级代谢产物功能验证,并在活体上进行功能初探,观察在低温环境下其对宿主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菌株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发现,菌株Ignatzschineria sp.LJ11可能是一株潜在新种;伊格纳茨氏菌属(Ignatzschineria)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菌的菌液粗提物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ATCC 6633)、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ATCC 35654)及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菌株Ignatzschineria sp.LJ11和Bacillus sp.hb117饲喂的斑马鱼在低温下存活的时间较对照组更长;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投喂Bacillus sp.hb117的斑马鱼肠道微生物中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细菌占比最高(超过60%),而投喂Ignatzschineria sp.LJ11的斑马鱼肠道微生物中弧菌属(Vibrio)为优势属。研究表明,在低温(18℃)条件下使用不同类型培养基从伯氏肩孔南极鱼体液和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出的多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这些菌株具有新型抗生素潜力,同时还有增强宿主耐寒的潜质,该发现为进一步探究极地细菌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 邵琪翟万营蔡爽孙凤宇陈良标
- 关键词:细菌分离抑菌作用
- 南极中山站夏季大气低层风温湿特征研究
- 华洋
- 南极中山站国产地面太阳辐射观测系统运行评估
- 2023年
- 对2017年国产地面太阳辐射观测系统在南极中山站运行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FS-6A日射表夜间热偏移平均绝对值低于3 W·m^(-2),通风加热器的加热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日射表夜间热偏移,表现在夜间热偏移与近地面风速相关关系降低。与二等标准日射表CM22测值相比,全云天FS-6A日射表测值较CM22日射表偏低,辐照度在约500 W·m^(-2)时低6 W·m^(-2)或-1%,太阳天顶角θ≤86°时绝对(相对)差值平均值小于2.6 W·m^(-2)(小于4.0%)。晴天FS-6A总辐射测值与(投射到水平面)直射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一致性较好,根据本底地面辐射观测站网(BSRN)设定的总辐射与直射和散射之和的差值阈值,θ<80°时满足阈值(小于2%或小于15 W·m^(-2))比率为80%以上,而θ≥80°时四象限跟踪太阳模式下满足阈值(小于3.5%或小于20 W·m^(-2))的比率仅为44%。晴天总辐射、直射辐射、散射辐射测值与参数化模式模拟的辐射值可比性和一致性高、相关系数均大于0.95,但随着太阳辐照度增加,总辐射、直射辐射、散射辐射测值均高于模拟值。
- 郑向东赵勇
- 关键词:总辐射南极中山站
- 南极中山站地区N2O变化特征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 氧化亚氮(N2O)是除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以外的第三重要温室气体,也是重要的平流层臭氧损耗气体。南极地理位置特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极为敏感,并且局地人为污染少,是观察全球大气温室气体背景水平的理想...
- 徐永年
- 关键词:气象因素
- 南极中山站越冬科考队员的伤病分析
- 2023年
- 目的调查分析南极考察站越冬科考队员的伤病特点,提出针对性防治建议,为提高极地考察站医疗保障水平提供策略。方法选取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19名越冬队员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在站期间发生的各种伤病,按就诊次数、病种及所属科室计算疾病构成比,分析常见伤病可能的诱发因素。结果第3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19名队员越冬期间均出现伤病就诊;诊疗伤病91人次(不含复诊),前10种伤病依次为:急性软组织损伤(18.7%)、消化不良(12.1%)、皮炎(11.0%)、眼结膜炎(5.5%)、咳嗽(5.5%)、咽喉炎(4.4%)、嘴唇疱疹(4.4%)、失眠(4.4%)、慢性软组织损伤(4.4%)、口腔溃疡(2.2%);伤病所属科室前10依次为:创伤与骨科(23.1%)、皮肤科(14.3%)、消化科(13.2%)、耳鼻喉科(7.7%)、呼吸科(7.7%)、口腔科(6.6%)、眼科(6.6%)、普外科(5.5%)、精神科(4.4%)、泌尿外科(3.3%)。结论建议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重视野外个人防护、加强后勤补给、提高蔬菜产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室内空气湿度、适度身体锻炼、避免强烈对抗类运动、丰富业余生活、规律作息、控烟限酒等,以降低南极考察站越冬期间科考队员的伤病发生率。
- 曹东亮余万霰陈国庭
- 关键词:考察站伤病
- 南极中山站附近地表大风的统计特征研究
- 2023年
- 利用近20 a的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大风和极端大风事件的统计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大风事件的发生频次最高,夏季最少;冬季大风事件的平均持续时间最长,夏季最短;但大风事件的平均强度无明显季节变化。极端大风事件的发生频次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冬季发生频次约为夏季的6倍、春秋的2倍,但平均持续时间和强度无明显季节变化。大风发生期间,南极对流层上层为单一极涡控制。在对流层中层,中低纬暖湿气流的向极入侵使得极涡破碎分裂,在中山站东侧产生高压脊,脊前冷空气下沉在地表堆积形成冷高压反气旋,其偏东气流在地形下坡风的作用下产生大风事件。上述环流特征在冬季最强、夏季最弱,从而导致大风事件的季节变化。
- 钟文亮徐昕息涛
- 关键词:大风极涡地形
- 南极中山站医疗保障经验与思考被引量:2
- 2022年
- 南极具有独特的地缘价值、气候环境、潜在资源,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世界强国竞争与合作的焦点[1]。人类探索南极的历史已有百年余,其中医疗保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南极考察站不仅作为长期开展科学考察的重要支撑平台,更是其能否取得协商国资格和南极事务话语权的重要依凭[3]。高寒、高海拔、极昼极夜、荒凉寂静、冰裂隙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枯燥、单调、寂寞、焦虑、匮乏交流与支持的社会环境及极为有限的医疗条件,对南极科考队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都是极大的挑战[4]。笔者作为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越冬医疗保障医师,总结了中山站医疗保障经验,供同行参考,以提高极地考察站的医疗保障和救援水平。
- 曹东亮陈国庭余万霰
- 关键词:世界强国南极考察
相关作者
- 胡红桥

- 作品数:79被引量:18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南极中山站 极光 电离层 极区电离层 北极黄河站
- 卞林根

- 作品数:206被引量:1,905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南极中山站 海冰 全球变化
- 刘瑞源

- 作品数:82被引量:192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电离层 极区电离层 南极中山站 极区 极光
- 郑向东

- 作品数:95被引量:585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臭氧 臭氧总量 南极中山站 臭氧洞 对流层
- 杨惠根

- 作品数:58被引量:139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极光 南极中山站 电离层 北极黄河站 极区电离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