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60篇“ 卢沟桥事变“的相关文章
- 卢沟桥事变与国难书写
- 2024年
- 1937年至1949年,围绕“卢沟桥事变”而生的报载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国难”文学作品,着眼于社会现实,以历史图像式叙事方式来反映日寇侵华之血腥与民众生存之惨境,记录战乱下社会百态,塑造了抗战斗士的光辉形象,高歌后方各界人士抗日救亡的壮举,鞭挞卖国求荣之徒。这些作品以质朴的文字反映国难危机下的时代痕迹与特殊时期国民的精神面貌,既补充了历史史料,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 郭建鹏张昊为
- 关键词:抗战
- 方大曾: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
- 2024年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很快,一篇配有多张战地照片的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就刊登在《世界知识》杂志上,将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声音全面传递给全世界。这篇珍贵通讯的作者就是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方大曾。
- 曹楠
-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长篇通讯
- 卢沟桥事变前后王宠惠对日态度及转变
- 2024年
- 1937年3月王宠惠接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表示遵循和平路线,致力于改善中日邦交。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一开始提出和平解决中日冲突,但随着和平解决无望,逐渐转向抗战,寻求国际上“援华制日”。后在陶德曼调停期间,王宠惠虽倾向接受日本11月初的议和条件,以结束中日战事,但仍坚持抗战立场,宣扬胜利非我莫属,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的反复举动,既受制于复杂时势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影响,也受制于个人政治立场及对日侵华本质的认识。上述状况反映了王宠惠身份行为与个人内心有时存在着矛盾,折射出民族危难时期个人取向与国家命运的复杂交织。
- 董清平
- 关键词:王宠惠卢沟桥事变蒋介石国民政府
- 英美学界的卢沟桥事变与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研究
- 2024年
- 卢沟桥事变与中日全面战争爆发是英美学界关注中国抗战史和东亚关系史的一个焦点。相关研究集中于卢沟桥事变的性质和背景、事变发生后中日双方如何走向全面战争、事变所涉中国各方势力的反应以及事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领域。总体来看,英美学界在该领域的直接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相关研究基本秉持了客观公正的立场,达成了相对共识性的认识,指出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的既定政策,并一致认为日本应为事变演化为全面战争承担责任,这对于肯定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具有积极意义。目前,部分日裔学者在英美学界发声较多,且有一定学术影响力,需要我们关注。在现代中国问题的研究上,需要更多中国学者挺身而出,构建中国话语权。
- 刘本森
- 关键词: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
- 卢沟桥事变
- 2022年
-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乃至中国近代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卢沟桥事变的前奏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属宛平县。它扼平汉咽喉,当北宁、平绥两路冲要,不仅为北平命脉,也是冀、察两省的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实际上已经控制了华北,但日本并不以此为满足,准备随时发动更大的侵略。
- 马兴达
-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全民族抗战华北事变中国近代史
- 卢沟桥事变与读者读报反响被引量:1
- 2022年
- 卢沟桥事变震惊中外,国内主要报刊的报道较为详尽。面对国难,报刊读者对于卢沟桥事变的阅读、思考与态度虽然有时空上的差异,但焦灼、愤恨的心情却较为相似。在“和”与“战”方面,读者的立场也有分歧,但随着战火的延烧,尤其是随着平津沦陷和八一三事变的爆发,持续一个多月的卢沟桥事变的报道,使许多读者逐步认识到抗战救国乃是必然的选择。通过政界人士、传统士绅、学界人士的新闻记载和事后回忆,我们可以从阅读史的角度探析这一重大事件的冲击和影响。
- 蒋建国
-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
- 昭和天皇对卢沟桥事变的认识与应对--基于《昭和天皇实录》的考证被引量:1
- 2022年
- 通过解读昭和天皇的唯一官方记录-《昭和天皇实录》.并对比既往史料,着重考察卢沟桥事变后有关昭和天皇的记录,发现天皇认识和应对该事件的几个细节:一是天皇认为“干岔子岛事件”是卢沟桥事变的起点.二是天皇的关注重点仅在于防范苏联和统合军政,三是天皇自诩和平的“对蒋妥协说”实为辩解之词。从《实录》的文本选取和内容分析,天皇对于卢沟桥事变的态度和决策存在表与里的两面性:在表面上,《实录》中很少提及天皇积极督战的一面.更多的是强调天皇的慎重态度。但实际上,正是在天皇的主动建议下御前会议才得以实现;也是在天皇自主召见参谋总长,经过反复确认和苏联的关系后,才决定向中国战场增兵、扩大侵华的。相关史料亦可为佐证,这些决策是基于昭和天皇的主体意志决定的.其战争责任不容淡化。
- 龚娜
-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战争责任
- 卢沟桥事变图录
- 2022年
- 从五部日记看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主流知识精英之反应被引量:2
- 2021年
- 重大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的反应,往往表现了对事件的敏感度和关注度。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的卢沟桥事变,是外国侵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空前地刺激着中国社会的神经。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各界都对此高度注视,并呈现出心态与行为的一致性和多样性。从《蔡元培日记》《竺可桢日记》《吴宓日记》《顾颉刚日记》和《夏鼐日记》来看,五位知识精英对于卢沟桥事变的反应速度是比较快的。由于所处地位、身份、区域的不同,知识精英对卢沟桥事变的反应、事变之后的经历和感受虽然不尽一致,但又有着惊人的共通性,即都坚持抵抗日本侵略,关怀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为战事胜利而欢欣鼓舞,为战事失败而忧心悲愤。尽管日记中也透露出有少数社会名流沦为汉奸,但以五位为代表的知识精英,才真正体现了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预示着中国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的结局。
- 李金铮邓红
-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知识精英日记抗日战争
- 商业广告中的战争动员--以卢沟桥事变后的《朝日新闻》为例被引量:2
- 2021年
-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迅速增兵华北,开始全面侵华战争。日本虽然制订了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但是,它也很清楚其兵源少、资源不足的劣势,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总体战”来达到彻底征服中国之目的。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政府自上而下地实行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号召国民“坚忍持久”支持战争,战争动员随之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本文以日本发行量最大、有“不偏不党”之称的《朝日新闻》刊登的商业广告为考察对象,从报纸广告的内容设置、构图风格、语言特征等方面,探讨卢沟桥事变到日军占领南京这一时期商业广告中的战争动员因素,进而分析日本媒体与战争的关系,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深化抗日战争史的研究。
- 史桂芳
- 关键词:商业广告《朝日新闻》战争动员
相关作者
- 王雨

- 作品数:26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卢沟桥事变 好色 伪满 三言二拍 日文文献
- 勾学海

- 作品数:23被引量:66H指数:4
- 供职机构:吉林省图书馆
- 研究主题:卢沟桥事变 图书馆 特色馆藏 购书经费 基础业务工作
- 丁晓杰

- 作品数:58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伪蒙疆政权 蒙疆政权 绵羊改良 统制 日伪时期
- 史桂芳

- 作品数:79被引量:96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研究主题:东亚新秩序 侵略战争 中日关系 战争 《朝日新闻》
- 李世安

- 作品数:67被引量:257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研究主题:人权 世界现代史 十月革命 人权思想 国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