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0篇“ 历史来源“的相关文章
吴语{话}义词的时代层次与历史来源——兼谈汉语方言词汇史研究的视角
2024年
历史层次分析是汉语方言词汇史研究的题中要义。吴语{话}义词的时代层次分布上,范围最广的三个词形中“话,”最早,“说话”次之,“闲话”最晚;无锡正在经历“话”的覆盖;富阳、昌化等地的“滩头”“天”也较晚起用。来源层次包括内源创新与外源移借,前者代表项“闲话”产生于清末苏州一带,后者代表项“说话”随宋室南渡而来。以梳理词汇发展史为目标的词汇历史层次分析,宜先从兼纳内源和外源的同义词对入手,采取纵横结合的思路,展开面向区域的中观研究。
戴佳文盛益民
傣语“水牛”音变的地理分布及其历史来源
2024年
运用地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傣语四个方言区调查点有关“水牛”一词的语料进行分析和对比,通过声母、韵母变异、韵尾脱落以及词语上的变化得出了多种语音变化类型。从复杂的地理地貌中发生的语音变化,可以看出傣语“水牛”一词的方言差异。通过分析说明,这些变化现象除了受到语言内部机制及语言接触多方面的影响之外,地理的因素应该是一个重要方面。基于“水牛”在台语各个语言语音的对应关系,追根溯源,结合李方桂先生的原始台语声母构拟进行比较和分析,对“水牛”的原始声母进行探讨,力图证明其来源于共同的原始台语。
何冬梅
关键词:傣语水牛方言差异地理语言学
历史来源看“据说”和“听说”的传信功能差异
2024年
在汉语中,传信功能可由信息来源与信息获取方式两种途径表征,“据说”与“听说”是各自的代表。语义测试表明,两者在信源的可靠性、信息预指以及其他获取方式上存在传信功能差异,这些差异可由历史来源得到解释:副词“据说”由引进间接信源的介宾结构“据说”词汇化形成;副词“听说”则由指示信息获取方式的感知动词“听说”语法化形成。两者是不同的传信策略向传信语演变的结果,“据说”固化了介宾结构的传信义,而“听说”吸收了感知动词的语境义。
梁银峰杨建伟
关键词:词汇化语法化
汉语并列式四字格的历史来源、性质与特征
2024年
四字格是汉语乃至整个汉藏语系中一种独特的词法模式,其中并列式四字格在汉语中最为典型且最为发达。本文选取“动宾+动宾”式以及“定中+定中”式两种最为典型的并列式四字格为代表,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汉语并列式四字格的来源、性质与特征。上古汉语中并列式四字短语类型丰富,作为句法结构而存在;魏晋隋唐出现了并列式四字习语,语义凝固但形式上存在变异;作为词法模式存在的四字格形成较晚,在明清以至现代汉语才逐步形成。汉语的并列式四字格从性质上看属于评价性形态,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裴泓镔
关键词:习语
晋语表消极感受的“好X”感叹构式——兼论南北“好X”的差异及其历史来源
2024年
晋语存在一种表说话人消极感受的“好X”感叹构式,这种感叹构式和南方方言的“好X”有本质的不同。南方方言的“好X”是普通句法结构,句法形式常规,形义关系透明,用法自由;晋语的“好X”是表说话人消极感受的构式,句法上有特异形式,形义关系不透明,用法上受到一些条件限制。南方方言和晋语的“好X”都是从近代汉语“好X”发展来的,南方方言“好X”是从近代汉语普通句法结构发展为现代汉语普通句法结构,晋语“好X”是从近代汉语普通句法结构发展为构式。
宗守云
关键词:晋语构式
多声性标记“并”的反向并列意义及其历史来源被引量:3
2023年
本文引入语言多声性和论辩性等观念,来研究副词“并”的语义功能和历史来源。首先,确认“并”是一个语言多声性的标记,具有强制先设的语法功能和表示反驳的话语功能。然后,在转折句序列中锁定“并”的语义功能:表示预期与实际结果的反向并列和转折关系。接着,从“并”字句的话语分布和信息地位的角度,揭示“并”强调否定的语气功能的实现条件。文章还从语义功能和话语变换的角度,追溯语气副词“并”来源于范围副词和关联副词这两种可能的演变路径,从“并”的多重历史来源(“并、併、並”)和“并”的连接功能的语义包容性(并列、递进、附加)方面,解释了现代汉语“并”的意义和用法的复杂性的根源。
袁毓林
关键词:历史来源
阿拉姆语施格性的历史来源
2023年
亚非语系闪语族语言普遍呈现主宾配置,该配置模式也因此被构拟至原始闪语。在闪族后代语言中,新阿拉姆语诸变体中产生了分裂施通配置。由于新阿拉姆语(特别是东北新阿拉姆语)在地理上与具有相似时态分裂施通配置的伊朗语族语言交错分布,新阿拉姆语的施通配置往往被视为伊朗语—阿拉姆语语言接触中阿拉姆语从伊朗语直接借贷的结构。本文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审视新阿拉姆语(以图尔·阿卜丁新阿拉姆语为例)中的施通结构,并与Haig勾勒的伊朗语族施通配置的历时发展相比较。依照Zhang(2021)针对闪语族语言接触诱导语序变动提出的复合模型,本文强调闪语自身结构和闪语派生自动词的分词/形容词进入动词系统的趋势,共同促成既有的相合结构被语言使用者选择为调和手段,接触则作为施通配置产生的催化剂,强化了该历时演变。演变的枢轴则更可能是完成/结果语义,而非被动语义。
张泓玮
关键词:语言接触
桂林两江平话的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特征
2023年
桂林两江平话中存在一类“着”字被动句,其基本结构为“NP1+着+NP2+VP”。在感情色彩方面,常表示消极意义。在两江平话中,被动标记“着”发生语法化的环境为“着+NP+VP”,其语法化过程经历了“遭受”义动词>次动词>被动介词。“着”的产生或不晚于唐五代时期,两江平话中的被动标记“着”可能是对唐代“着”字被动句的遗存。
肖雁云
关键词:语法化
纳西语的升调——从共时分布类型及演变看字调升调的历史来源被引量:1
2023年
对词汇、合音变调和语法变调穷尽式的整理和分析表明,纳西语的升调分字调和非字调两大类(5小类)。字调升调(1小类)多出现在古人声汉语借词中,而固有词中则极少分布,共时分布暗示字调升调是后来发展的。非字调类(4小类)由合音和语法变调产生。共时上部分合音升调出现词汇化为字调升调的趋势,据此可推测固有词中的字调升调可能来源历史上相似的过程,而非直接来自汉语借词。合音调词汇化受语音和句法环境的制约。此外,象声词和儿语词也进一步丰富了字调升调。字调升调的出现看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描写和分析纳西语的升调有助于重新认识其声调系统以及演变,同时也为探索藏缅语声调类型学描写方法和理论提供了新证据。
和丽昆米可
关键词:升调
汉语方式存在句的性质、特点与历史来源被引量:5
2022年
汉语中“处所+V着+NP”这一类句式在表达某处所存在某事物的同时也表示出了存在的方式,可以称为“方式存在句”。“有”字存在句是单纯的表示存在,而方式存在句体现了汉语存在表达的特点,在英语中没有严格的对应句式。方式存在句中的动词没有明确的施事,由以处所为话题、表示动作行为的操作说明句演变而来,通过转喻机制,由指动作行为变为指动作行为所造成的结果状态。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施事的不出现起了关键作用。施事不出现会导致动词从表示动作行为变为表示状态或方式。方式存在句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反映了话题结构和方式要素在汉语语法表达中的重要性。
董秀芳
关键词:存在句施事

相关作者

杜永利
作品数:54被引量:101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研究主题:广告传播 人文关怀 体育营销 企业 储安平
胡海琼
作品数:21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研究主题:间接宾语 历史来源 现代汉语方言 直接宾语 上古
付义琴
作品数:33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动词 述补结构 历史来源 时间副词 词义
魏兆惠
作品数:38被引量:92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语言大学
研究主题:北京话 汉语 副词 两汉 动量词
谭代龙
作品数:42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主题:义净 汉语 佛经 《汉语大词典》 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