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17篇“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相关文章
不同重建方式治疗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随访研究
2024年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在瘤段切除后经不同重建方式治疗的随访资料,探讨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东部战区总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瘤段切除后重建方式分为肿瘤型假体置换组和生物重建组。回顾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对比2组患者至随访截止时间的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以及最终保肢率,并总结生物重建失败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美国肌肉肿瘤协会评分(MSTS)、多伦多保肢评分(TESS)评价并比较不同组间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收集并筛选入组患者87例,其中男52例,女35例,年龄8~71岁,平均(38.3±21.2)岁。随访15~7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5个月。至随访截止时间,共存活67例,死亡20例,总生存率为77.01%;无瘤存活45例,无瘤生存率为51.72%。其中,假体置换组74例、生物重建组13例(瘤体灭活再植钢板重建2例、自体腓移植钢板重建11例)。生物重建组术后1年的MSTS评分及TESS评分均明显高于假体置换组(28.33±2.09 vs 24.16±4.51、85.62±6.71 vs 80.82±3.85,P<0.01)。假体置换组术后生存率达到了75.68%。而生物重建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更达到了84.62%,且根据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无瘤生存(TFS)、总生存(OS)均无显著影响(P>0.05),复发和转移发生与否才是影响OS的预测因素(P=0.003和P=0.001)。而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的生存率(P=0.0843)、复发率(P=0.5206)、转移率(P=0.3217)无显著相关性。假体置换组与生物重建组的二次手术率(29.73%vs 38.46%)及最终保肢率(83.78%vs 84.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瘤段切除后自体腓移植钢板重建的患者有11例,其中出现移植不连2例;愈合时间与年龄、术前肿瘤生长部位、术中截长度、�
流小舟黎承军施鑫周光新
关键词: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功能评价随访研究
儿童常见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2023年
影像学检查是恶性肿瘤诊断和临床评估的重要手段,贯穿临床诊治全过程。常见肉瘤及尤因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容易识别,而罕见的肉瘤亚型影像表现认识少,且与其他良性和恶性病变重叠,可能导致延迟诊断或误诊,从而导致不适当的治疗和可能的不良结果。该文就儿童常见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及亚型影像学表现进行归纳总结,以提高影像医师对儿童常见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诊断水平,同时也强调了多模态成像检查对肉瘤诊断、分期、治疗评估等起到重要作用。
单正丽郭豫彭雪华
关键词:儿童骨肿瘤X线片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免疫疗法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1
2022年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在儿童及青少年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化疗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使恶性骨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逐渐提高,但随着治疗进展促进耐药产生及复发的问题使化疗药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恶性骨肿瘤微环境的研究揭示,肿瘤免疫环境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促进了对肿瘤免疫疗法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疗法、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输注疗法、溶瘤病毒疗法等在恶性骨肿瘤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探索。本文拟对近年来在恶性骨肿瘤中开展的上述免疫疗法加以概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一展望。
刘莹莹文金生邢景军张雁儒
关键词:恶性骨肿瘤免疫疗法
远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发生在胫远端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较少见,但是一旦发生,手术切除重建的难度很高,因为该部位缺乏软组织覆盖,且踝关节结构较为复杂,术后重建踝关节功能难度很高。截肢手术作为胫远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常规手术方法,与新技术条件下的保肢手术相比,其在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上并不具有优势。目前对于胫远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治疗和重建并未达成共识。该文就胫远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常见类型、手术方法和术后缺损重建方法进行综述。
郭华程冬冬杨庆诚
关键词:胫骨远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同种异体骨移植假体置换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术前化疗患者的心理状况变化分析
2022年
了解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首次化疗、第二次化疗、第三次化疗时心理状况,为临床心理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的骨肿瘤外科85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在首次化疗、第二次化疗、第三次化疗时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派发问卷255份,回收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为100%。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首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疗时心理状况得分分别是:135.98±38.60,155.45±9.84,161.54±19.32。结论:在治疗早期,随着化疗治疗的进展,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不良的心理状况越来越严重。
王倩张伟玲陈肃霜
关键词: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术前化疗心理状况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研究: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SEER数据库(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database,SEER data)探究原发性恶性骨肿瘤(primary malignant bo...
肖郑伟
关键词:原发性恶性骨肿瘤骨转移列线图
蛋白质组学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0年
和软组织肉瘤是一种间充质来源的肿瘤,大多数起源于间充质干细胞(MSC)及其衍生细胞谱系的异常分化,极为罕见,仅占所有人类癌症的不到1%[1,2],但恶性程度较高,易致残。尽管晚期化疗和手术对其有一定改善,但大多数肉瘤的治疗方式在过去30-40年间仍然停滞不前[3,4],给患者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因此,其复发、转移、耐药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生物学进程,且伴随着基因和蛋白质水平的不断改变。由于mRNA表达中的差异只能反映40%蛋白质表达变化[5],且不能说明蛋白质之间及其在细胞内通路的相互作用,这使得基于核酸的研究显得片面。因此,针对蛋白质的高通量筛选、鉴定、分析技术更适合于发现肿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且从基因翻译后修饰及蛋白质相互作用角度更深入的阐释肿瘤的发生发展。
许文博冉冰冰赵建辉柳万国顾锐
关键词:软组织肉瘤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间充质翻译后修饰
颈后路联合经口前路手术治疗颅脊交界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颅脊交界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2019年4月收治的7例颅脊交界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3~75岁,中位年龄56岁。经口肿瘤活检明确诊断为脊索瘤4例、浆细胞瘤2例、纤维肉瘤1例。病程0.7~36.0个月,平均12.2个月。病变部位:C_(0、1) 1例,C_2 3例,C_(1、2) 1例,C_(2、3) 1例,C_(0~2) 1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7±2.1)分,日本科学会(JOA)评分为(15.6±2.4)分;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C级1例,D级1例,E级5例;术前脊柱恶性肿瘤Enneking分期:ⅠB期1例,ⅡB期2例,Ⅲ期4例;WBB分期:5~8/A^D 1例、4~9/A^D1例、6~7/B^D 1例、6~7/A^D 1例、1~12/A^D 2例、3~10/A^D 1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后入路肿瘤扩大性切除植融合内固定,一期或二期经口前路或下颌下入路肿瘤边界性切除,同时前路钛笼植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307~695 min,平均489.57 min;术中失血量400~2 000 mL,平均1 107.14 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57个月,平均21个月。X线片和CT示内固定螺钉牢靠、位置满意,术后3~6个月植已融合。术后颈部疼痛、肢体麻木乏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个月VAS评分改善至(1.7±0.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38,P=0.000);JOA评分改善至(16.1±1.5)分,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9,P=0.172)。术前1例ASIA分级为C级的患者术后3个月改善至D级,其余患者分级无变化。术后4例复发,均为首次手术前肿瘤恶性程度高,且波及斜坡或周围软组织范围广泛、无法完整切除者,其中1例再次行经口肿瘤清除手术,另3例放弃治疗;余3例未见复发。结论通过经口或下颌下入路可将颅底交界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完整切除,结合异形钛笼支�
张宇艾福志付索超李柯柯夏虹吴增晖马向阳
关键词:经口入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当归补血汤对防治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化疗导致的髓抑制的辅助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当归补血汤联合常规治疗对防治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化疗导致的髓抑制的辅助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当归补血汤联合常规治...
吴龙武
关键词:当归补血汤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化疗骨髓抑制辅助疗效
文献传递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对照分析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4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根据经典肿瘤四区法对其进行分区,对比分析其X线、CT和MRI表现的差异.结果:髋周骨肿瘤发病率为软肉瘤>肉瘤>浆细胞瘤>淋巴瘤>尤因肉瘤,多区发病多见.虫蚀状破坏18例、渗透状破坏13例,软组织肿块密度/信号均匀14例、不均匀11例;非髋周肿瘤发病率为软肉瘤>浆细胞瘤>尤因肉瘤>肉瘤>淋巴瘤,发病区域无特殊性.髋周肿瘤虫蚀状破坏18例,渗透状破坏13例;非髋周肿瘤虫蚀状破坏14例,渗透状破坏2例.髋周肿瘤周围软组织肿块密度/信号较均匀14例,不均匀11例;非髋周肿瘤软组织肿块密度/信号均匀12例,不均匀10例.结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发病区域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姜微刘海博
关键词:骨盆骨肿瘤诊断显像

相关作者

郭卫
作品数:605被引量:2,157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骨肿瘤 骨肉瘤 外科治疗 骶骨 假体
陈文直
作品数:236被引量:1,928H指数:28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高强度聚焦超声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 子宫肌瘤 HIFU 超声消融
郭会利
作品数:136被引量:553H指数:13
供职机构: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 发射型计算机 影像学诊断 体层摄影术
王序全
作品数:162被引量:1,081H指数:19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研究主题: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骨 骨外固定 骨折愈合 骨折固定术
徐健强
作品数:3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骨盆 疗效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预后分析 重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