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56篇“ 发热性“的相关文章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柴胡银翘散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作用机制
- 2025年
-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柴胡银翘散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柴胡银翘散活性成分,并通过文献搜索进行补充。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对活性成分进行靶点预测。在OMIO、TTD、Disgnet数据库收集发热相关靶点。利用Venny在线网站取得药物活性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得到潜在核心靶点,并制作韦恩图。运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潜在核心靶点PPI。利用Metascape进行GO分析及KEGG分析,选取前10作为核心通路。使用Cytoscape软件的CMODE插件选取PPI的核心网络,并将其中靶点作为核心靶点来源之一。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选取度值前20作为核心成分。通过Autodock软件对核心靶点与核心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获得166个柴胡银翘散的活性成分,关键成分有表小檗碱、金合欢素、光甘草定等;潜在核心靶点225个,关键靶点有PIK3R1、HSP90AA1、PDGFRB等。GO富集分析提示该方治疗发热性疾病主要涉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正向调节、对脂多糖的反应、蛋白质磷酸化、膜阀、蛋白激酶活性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提示该方主要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免疫炎症调节通路治疗感染发热性疾病。结论柴胡银翘散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对发热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 谭书旭戴飞跃
-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发热性疾病
-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 2024年
- 报告1例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患者女,78岁,因右小腿皮疹伴疼痛1周就诊。皮肤科检查:右小腿屈侧可见一红色水肿性红斑,形态呈大致圆形,面积约14 cm×14 cm,边界欠清,边缘局部分布少量小脓疱,部分脓疱融合、干瘪,局部皮温增高。皮损触之有浸润感,伴有静息痛及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棘层肥厚,炎症细胞移入,真皮层血管扩张,红细胞外渗,血管周围弥漫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间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并可见核尘。诊断: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治疗:予肌肉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第二天开始晨起顿服曲安西龙片20 mg每日1次。经过9 d的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予口服曲安西龙片16 mg每日1次,门诊随访每周减量4 mg至停药。电话随访1年未复发。目前仍在随访中。
- 徐凡魏武杰郭鑫贺秋霞王红梅
- 关键词: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SWEET综合征
- 硫酸羟氯喹致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分析
- 2024年
- 1例48岁女性患者因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硫酸羟氯喹和甲氨蝶呤,2周后躯干和四肢部位出现触痛性红斑、丘疹,伴发热,皮肤活检提示真皮浅中层中性粒细胞浸润。停药并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卤米松乳膏等治疗18 d后好转,诊断为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该病例发生的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与硫酸羟氯喹关联性评价结果为“很可能有关”,国内尚无相关文献报道。硫酸羟氯喹致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升高、细胞因子调节异常和遗传易感性有关。停用可疑药物并应用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 马娟鹃陶东红万齐华
- 关键词:硫酸羟氯喹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药品不良反应
- 发热性电子部件用外罩
- 本发明为一种发热性电子部件用外罩,其由中空状结构体构成,该中空状结构体具有1个以上用以插入电子电路部件的开口部,该发热性电子部件用外罩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空状结构体的内壁面具有1个以上的凸形状。由此,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电子...
- 樱井祐贵塚田淳一远藤晃洋住吉良一
- 药物综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合并发热性感染的效果
- 2024年
- 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合并发热性感染采用药物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01月~2023年12月60例乙肝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发热性感染分为对照组(未合并发热性感染,30例)和观察组(合并发热性感染,30例),均采用药物综合治疗,分析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受损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层连蛋白(laminin,LN)、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前Ⅲ型胶原肽(Pre-typeIIIcollagenpeptide,PCⅢ)、Ⅳ型胶原(TypeIVcollagen,Ⅳ-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合并发热性感染后,可影响肝功能,经过综合药物治疗后,可改善肝功能指标,抑制炎性反应。
- 邴林吴伟光
- 关键词:乙肝药物综合治疗肝纤维化炎性反应
- 结石患者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发生发热性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影响结石梗阻性肾盂肾炎患者在输尿管镜碎石术(ureteroscopic lithotripsy,URS)后发生发热性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本院行URS的130例结石梗阻性肾盂肾炎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发热性UTI分为发热性UTI组85例,无发热性UTI组4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URS术后发生发热性UTI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中男性、女性人数占比、平均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性UTI组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占比高于无发热性UT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患侧、结石数量、术前血白细胞计数、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性UTI组合并糖尿病占比、输尿管上、中段结石占比、结石直径、术前尿培养阳性率、尿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水平、手术时间高于无发热性UT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术前中段尿培养阳性、尿白细胞计数增加、降钙素原水平升高、手术时间延长是URS术后发生发热性UT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石梗阻性肾盂肾炎患者URS术前应对术后发生发热性UTI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术后尽早监测和治疗发热性UTI。
- 徐晔蒋挺
- 关键词:输尿管镜碎石术
- 基于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的分级护理对发热性惊厥患儿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基于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的分级护理对发热性惊厥患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12月中铁阜阳医院收治的100例发热性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法分组,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基于PEWS的分级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免疫功能、家属疾病认知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惊厥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惊厥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IgA、IgM、IgG低于对照组,疾病高危因素、预防措施、急救措施、日常护理注意事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PEWS的分级护理可以显著缩短发热性惊厥患儿的退热时间和惊厥持续时间,减少惊厥发作次数,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于庆坤常丽娜刘娇娇
- 关键词:免疫功能
- 首次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成人AML患者CK-18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首次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浆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裂解的细胞角蛋白-18(CK-18)片段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血液肿瘤强化化疗的75例AML-FN患者。在FN发作时(d_(0))、第1天(d_(1))和第2天(d_(2))测量血浆CK-18片段M30、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对化疗期间血流感染(BSI)和脓毒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结果8例患者出现脓毒症,25例患者有血液培养阳性感染[BSI(+)]。BSI(+)组患者血浆CK-18水平在发热后d_(1)达到峰值。d_(1)和d_(2)时较高的血浆CK-18水平与BSI(+)和脓毒症有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中,d_(1) CK-18预测BSI(+)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为0.832(95%CI:0.742~0.922),稍高于PCT和CRP(P<0.05)。d_(1) CK-18预测脓毒症的AUC值也较高,略高于PCT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_(0)~d_(2)期间CK-18峰值与PCT峰值有关,BSI(+)患者的相关系数(0.407)高于BSI(-)患者(0.182)。结论在AML患者中,血浆CK-18片段被发现是FN早期BSI(+)和脓毒症的潜在诊断标志物。
- 赵叶飞高峰吴晓陈莉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降钙素原血流感染
- 美罗培南致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及文献挖掘分析
- 2024年
- 目的为临床安全使用美罗培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基于1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使用美罗培南发生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例进行不良反应关联性分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对美罗培南诱发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进行归纳分析;再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相关不良事件风险信号进行挖掘分析,总结美罗培南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特点。结果临床药师采用Naranjo’s评估量表对该患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美罗培南的关联性进行评价,结果为“很可能”。文献分析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有1例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13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是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治疗的4级严重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在停药后好转。数据挖掘结果显示,美罗培南致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的中位发生时间是6 d;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血管内溶血、粒细胞计数降低是不良事件风险强度排前3位的信号。结论临床使用美罗培南抗感染初期可能诱发严重危及生命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尤其对于婴幼儿和老人、使用较高剂量美罗培南、既往抗菌药物过敏、基础疾病复杂、联用较多抗菌药物、用药后出现高热和出血的患者,临床应予以密切监护。
- 吴凡李世思孟方徐文秀
- 关键词:美罗培南血液系统
-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率在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并发发热性尿路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究白蛋白与球蛋白比率(AGR)在输尿管镜碎石术(URS)术后并发发热性尿路感染(UT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行URS的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发热性UTI分为感染组(78例)与未感染组(202例)。比较两组AGR、CRP及PCT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AGR、CRP及PCT对URS术后患者并发发热性UTI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AGR、CRP及PCT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AGR、CRP、PCT及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9、0.836、0.841及0.943,均具有诊断价值,且联合诊断的价值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AGR≥1.51、CRP≥79.6 mg/L、PCT≥1.6μg/L、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手术时间≥90 min及结石大小≥3 cm为URS术后并发发热性UT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GR可有效早期诊断URS术后并发发热性UTI,URS术后并发发热性UTI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引起重视,并根据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 陈王超张新军
- 关键词:输尿管镜碎石术
相关作者
- 秦炯

- 作品数:473被引量:3,769H指数:2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癫痫 脑电图 基因突变分析 惊厥
- 杨志仙

- 作品数:219被引量:755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癫痫 脑电图 基因 儿童 脑电图特征
- 常杏芝

- 作品数:163被引量:773H指数:1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惊厥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 发热性 癫痫
- 韩颖

- 作品数:94被引量:379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儿童 发热性 共患 惊厥
- 杜军保

- 作品数:864被引量:5,069H指数:3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硫化氢 肺动脉高压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晕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