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742 篇“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 “的相关文章
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1在细胞死亡及相关肿瘤中的研究进展2025年 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1,RIP1)是一种在多个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信号作用 的蛋白 激酶,其作为多种受体 的下游信号分子,可介导细胞存活、炎症、凋亡等不同过程。RIP1与炎症反应、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等有较大相关性。RIP1既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也可抑制肿瘤活性,RIP1或可成为治疗肿瘤性疾病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主要就RIP1在细胞死亡中多重作用 的具体机制及其与相关肿瘤的关系展开论述。 蒋雪雪 曹心宇 何伟奇 查娟民关键词:细胞程序性死亡 肿瘤 新型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1激酶抑制剂的动物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2025年 目的对新型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1(RIP1)激酶抑制剂的体内外生物活性及药动学进行初步研究,为后续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GSK2982772为阳性参照,通过ADP-Glo方法评估新型RIP1激酶抑制剂对重组人源与鼠源RIP1激酶的抑制活性;采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凋亡抑制剂(Q-VD-OPh)建立细胞坏死模型,评估RIP1激酶抑制剂对人组织淋巴瘤细胞(U-937)与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坏死抑制水平;考察RIP1激酶抑制剂经小鼠静脉及口服给药后的药动学;小鼠静脉注射m TNF-α诱导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口服给予RIP1激酶抑制剂通过防止体温损失评估治疗炎症的效果。结果新型RIP1激酶抑制剂RIPK1-093、095、106对重组人源RIP1激酶抑制活性(4.55、7.38、10.93nmol/L)与阳性参照化合物(18.93 nmol/L)相当,对重组鼠源RIP1激酶抑制活性(5.70、8.44、70.58 nmol/L)优于阳性参照化合物(2035.00 nmol/L);对U-937细胞抑制坏死活性(4.92、2.95、6.84 nmol/L)与阳性参照化合物(5.37nmol/L)相当,对L-929细胞抑制坏死活性(8.59、6.54、41.34 nmol/L)优于阳性参照化合物(489.40nmol/L);在小鼠药动学研究中,具有低清除率(P<0.05),且口服暴露量显著提高(P<0.05),其中RIPK1-106口服暴露量提升约4倍;在SIRS模型中,口服治疗10mg/kg剂量组显示,6h时体温损失与阳性参照化合物相当,24h显著抑制体温损失(P<0.05),3 mg/kg剂量组显示,6 h体温损失显著减小(P<0.05),且24 h显著改善动物死亡率。结论新型RIP1激酶抑制剂的体内外活性和药动学的特点,可以作为治疗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药进一步开发研究。 周海蒙 李斌 王国政 陈士柱 赵新 徐文娟 董玲关键词:坏死 药动学 药理学 结直肠癌组织中核受体 视黄酸X受体 a及核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1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核受体 视黄酸X受体 a(RXRA)、核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1(NRIP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8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06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过程中取得的癌组织标本纳入结直肠癌组(n=106),对应癌旁组织标本纳入癌旁组(n=106)。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XRA、NRIP1表达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RXRA、NRIP1表达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组RXRA、NRIP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04%、69.81%,高于癌旁组的33.96%、3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期为Ⅲ期、低分化、有浆膜浸润、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RXRA阳性表达率、NRIP1阳性表达率高于病理分期为Ⅱ期、中高分化、无浆膜浸润、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期为Ⅱ期、低分化、无浆膜浸润、无淋巴结转移、RXRA阴性、NRIP1阴性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高于病理分期为Ⅲ期、中高分化、有浆膜浸润、有淋巴结转移、RXRA阳性、NRIP1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有浆膜浸润(HR=2.687,95%CI:1.531~3.156)、RXRA阳性(HR=3.743,95%CI:2.217~5.992)和NRIP1阳性(HR=2.641,95%CI:1.124~4.757)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RXRA、NRIP1在结直肠癌中呈高表达,与肿瘤分期、分化及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辅助评估患者预后的生物标记物。 陈易华 罗艳 田强 曾冬梅 许雷关键词:预后 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外周血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3中性粒细胞凝胶酶相关脂蛋白 和β2微球蛋白 水平变化及对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预测效能 2024年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外周血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3(RIP3)、中性粒细胞凝胶酶相关脂蛋白 (NGAL)和β2微球蛋白 (β2M)水平变化及对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诊断为慢性肾脏病的老年患者119例,依据患者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分为发生组(58例)和未发生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RIP3、NGAL及β2M的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用于评估RIP3、NGAL及β2M对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评估价值。结果与未发生组患者比较,发生组患者的血清肌酐、RIP3、NGAL及β2M水平升高(t=2.008、7.729、7.680、7.447,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IP3(OR=1.760,95%CI:1.164~2.664)、NGAL(OR=1.856,95%CI:1.215~2.834)、β2M(OR=1.454,95%CI:1.118~1.891)均为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RIP3、NGAL、β2M及三者联合对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进行预测的灵敏度分别为65.52%、94.83%、65.52%、87.93%,特异度分别为91.80%、70.49%、93.44%、95.08%,AUC分别为0.833(0.754~0.895)、0.901(0.832~0.948)、0.806(0.7230.872)、0.975(0.928~0.995);对各指标及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高于RIP3、NGAL、β2M单独预测(Z=4.131、3.305、4.218,均P<0.001)。结论外周血RIP3、NGAL、β2M三者联合对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预测效能较高。 郭利芹 布海霞 王焕关键词:Β2微球蛋白 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1抑制剂、其制备及用途 本公开内容提供了式I的化合物、包含其的组合物及使用其的方法,包括在治疗各种疾病和状况(包括由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1(RIP1)信号传导介导的那些)中的用途。<Image file="ZY_1.GIF" he="113" im... 苏亚宁 张朝兰 徐彦平 张志远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双特异性磷酸酶14与核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1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2024年 目的探索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双特异性磷酸酶14(DUSP14)、核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1(NRIP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5月到2020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收治的106例TN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TNB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DUSP14、NRIP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用配对卡方检验分析其差异;用Spearman法分析TNBC组织中DUSP14、NRIP1表达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TNBC组织中DUSP14、NRIP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分析筛选TNB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TNBC患者癌组织DUSP14及NRIP1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0.75%比12.26%;76.42%比33.96%;P均<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TNBC组织中DUSP14表达水平与NRIP1表达水平正相关(r=0.278,P<0.001)。生存分析显示,DUSP14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37.33%比87.10%;χ^(2)=18.165,P<0.001),NRIP1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41.98%比84.00%;χ^(2)=11.754,P=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DUSP14、NRIP1及TNM分期是TNB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HR=7.736、10.243、9.875;95%CI:3.739~16.007,4.845~21.657,3.620~26.938,P均<0.050)。结论DUSP14及NRIP1在TNBC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可能是TNBC潜在的治疗靶点。 牛海刚 郭文科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 预后 作为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激酶1抑制剂(RIPK1)的1H-吲唑甲酰胺 具有式(I)的化合物以及其对映异构体和非对映异构体、立体异构体、药学上可接受的盐(I)可用作激酶调节剂,包括RIPK1调节。所有变量如本文所定义。<Image file="DDA0002971400210000011.G... 郭峻青 陈洁 C·D·德兹尔巴 A·C·哈特 罗光林 J·E·马科尔 W·J·皮茨 薛成源外周血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激酶3、混合系列蛋白 激酶样结构域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外周血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激酶3(RIPK3)、混合系列蛋白 激酶样结构域(MLKL)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NEC患儿纳入NEC组,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NEC组(Ⅰ级)60例和重度NEC组(Ⅱ~Ⅲ级)32例,另选取同期诊治的6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纳入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RIPK3 mRNA、MLKL mRNA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明确NEC组外周血RIPK3 mRNA与MLKL mRNA表达的相关性;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NEC回肠组织和正常回肠组织中RIPK3、MLKL蛋白 表达;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重度NE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外周血RIPK3 mRNA、MLKL mRNA单独及联合预测重度NEC的价值。结果NEC组外周血RIPK3 mRNA、MLKL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41±0.52)、(3.03±0.64),高于对照组的(1.02±0.21)、(0.93±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EC回肠组织中RIPK3、MLKL蛋白 相对灰度值分别为(1.20±0.21)、(1.13±0.24),高于正常回肠组织的(0.34±0.12)、(0.3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组患儿外周血RIPK3 mRNA与MLKL 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623,P<0.001)。重度NEC组合并气腹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败血症者占比和RIPK3 mRNA、MLKL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轻度NE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PK3 mRNA、MLKL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是重度NE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外周血RIPK3 mRNA、MLKL mRNA联合预测重度NEC的曲线下面积大于RIPK3 mRNA、MLKL mRNA单独预测(Z=4.127、4.261,P<0.05)。结论RIPK3 mRNA、MLKL mRNA在NEC患儿外周血中表达升高,两者均与NEC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两者联合检测对重度NEC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黄艳 梁玉美 冯燕妮 杨松媚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血清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激酶浓度与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清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激酶(RIPK)浓度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 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住院的122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作为哮喘组。根据哮喘急性发作病情严重程度将哮喘组患儿分为轻度哮喘组(31例)、中度哮喘组(53例)和重度哮喘组(38例)。另选取同期接受体 检的32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哮喘患儿和健康儿童的临床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指标[入院/入组时、治疗/入组72 h后检测的血清RIPK1、RIPK3和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 质(MLKL)浓度, ΔRIPK3(入院/入组时检测的血清RIPK3浓度-治疗/入组72 h后检测的血清RIPK3浓度)]和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pred)、用力肺活量(FVC)%pred、呼气流量峰值(PEF)%pred]。记录哮喘患儿的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哮喘急性发作持续天数和肺功能完全恢复天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哮喘患儿入院时的血清RIPK3浓度与肺功能指标、哮喘患儿ΔRIPK3与哮喘急性发作持续天数和肺功能完全恢复天数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哮喘患儿入院时的血清RIPK3浓度、ΔRIPK3与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男18名, 女14名, 年龄(8.32±1.56)岁;轻度哮喘组男16例, 女15例, 年龄(7.99±1.09)岁;中度哮喘组男30例, 女23例, 年龄(8.02±1.21)岁;重度哮喘组男21例, 女17例, 年龄(7.69±1.29)岁;4组儿童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哮喘组、中度哮喘组和重度哮喘组患儿血清RIPK1、RIPK3、MLKL浓度和ΔRIPK3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儿童,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哮喘组患儿入院时的血清RIPK3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儿童入组时的血清RIPK3浓度, 而FEV_(1)%pred、FVC%pred和PEF%pr 杨佳 李文斌关键词:哮喘 儿童 急性发作 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激酶1调节癌症进展和免疫反应的研究现状2024年 受体 相互作用 蛋白 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是一种多结构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 激酶。它通过磷酸化特定的蛋白 质,引起下游的信号转导和生物效应。近年来,随着对RIPK1的深入研究,学者发现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多种实体瘤和血液肿瘤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RIPK1通过激活特定通路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 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促进细胞存活及炎症反应。另一方面,RIPK1通过与胱天蛋白 酶-8(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8,caspase-8)作用 促进凋亡,或与RIPK3和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作用 促进坏死性凋亡的发生。RIPK1作为上游信号在不同肿瘤患者中表达水平不同。其支架功能和激酶活性可以调节癌症进展,也可以启动机体适应性免疫,抑制肿瘤进展;此外,还能产生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而促进肿瘤的发展。其双重作用 在调节癌症的发生、发展及机体免疫反应方面都有所展现,可以作为新的治疗靶点控制癌症进展。该文从RIPK1的结构入手,深入探讨其功能,特别是其在调节癌症进展和免疫反应方面的功能,为癌症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张勇 李伟宏 程志鹏 王斌 王思珩 王毓斌关键词:癌症 免疫反应 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