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2篇“ 吊诡“的相关文章
《齐物论》的天籁物化与两行
2024年
只有诉诸深入系统的文献脉络疏理,才能理解《齐物论》中的丧我、天籁、真君、是非、两行、物化等等创造性概念的丰富意义,进而阐发《齐物论》的核心思想。《齐物论》文本的开头与结尾,主要在于处理如何齐观“物我平等”,并迎向万物“自化互化”的无穷演化。而《齐物论》文本的中间部分,则主要处理如何齐观“是非平等”,并迎向观点脉络“因是因非”的无穷转化。然而整体言之,“齐物”的“物我两行”,与“物论”的“是非两行”,应该也可以在“两行”的思维方式中,再度构成诠释循环。如此一来,“两行”构成了理解《齐物论》的关键。
赖锡三
关键词:庄子吊诡两行
“环中”之游:论《庄子》主体的性创造与转化
2024年
《庄子》借“环中”隐喻及其思维模式,开辟了象征着中间、虚空、游化等具有多重意味的美学/哲学意涵,并透显出“即中心即边缘”的特质。主体借此所展开的语言之道与观照视角,让是非观点、彼此立场在中空(虚)与圆转(化)的处境下,不断流转变化。进一步地,本文以“环中”与佛教天台的“中道观”“相即”等思维概念相对话,诠释其共享的“遍中整体论”之圆教模型,阐释“环中”的焦点与整体相互依待的关系性,展开思考《庄子》朝向于非同一性、虚而能应、游而能化的“主体”及其创造性转化的可能。
陈慧贞
关键词:庄子环中
生存的与辩无胜--《庄子·齐物论》第13—14节解读
2024年
齐之为齐引向生存的真实,这基于对流俗的克服。但是,克服流俗的扭曲并非就是主观境界式的混同流俗的妙道之行,也不是以理智概念遮蔽、湮没现实的太早计之揣摩,而是面对流变而开启面向未知可能,从而在生死交融、梦觉一体中直面生存的而游于独以成己。由此,在观念领悟中,独断论的绝对真理观也就被拒斥了,从而走出观念囚笼而振于无竟。
郭美华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
有隐与无隐的相即:海德格尔借由老子解读柏拉图与前苏格拉底思想
2024年
老子的溪谷与柏拉图的洞穴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意象。透过老子的溪谷意象所指的气化存在论可以重新反思洞穴所指的阳光存在论。假如洞穴是指一种真理机制,溪谷则指另一种真理机制。海德格尔对洞穴寓言的探索开启了对洞穴的道家式解读。更有甚者,在他重构柏拉图及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内部结构中,即能观察到其思想道路向道家敞开的趋势。无疑,海德格尔受到老庄哲学的启发,但更重要的是,他对古希腊文献的阅读,内在地与老庄哲学深刻相应。一旦从这样的角度来探索海德格尔的思想格局,就能脱离希腊与中国的比较模式,从而迈向跨文化纠缠的动态交流而发展。在此过程中,希腊语文本的解读显现出汉语哲学的重要命题。海德格尔对此命题的德语表述可以总结为反转共属性。如果借用汉语哲学的传统词汇来表达,则可称之为相即。
何乏笔
关键词:老子柏拉图希腊哲学
“文明与野蛮”叙事的建构及
2024年
“文明”是欧洲人创始于18世纪启蒙时代的一个概念,用来指代一个文雅、有教养、举止得当、具有美德的社会群体。随着现代欧洲的社会演进和思潮流变,“文明”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学术界围绕“文明”建构出文明等级论、文明形态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互动论等各种理论,多数理论持种族和文化优越性、“文明与野蛮”二元叙事的意识形态。不过文明互动论等,也为我们更全面认识人类文明多元发展及其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历史发生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先进的技术、产业、思想、制度等文明要素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并产生重大影响,推动人类文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升级演进的过程,没有统一标准,也并非“现代化=西方化”这一固定的模式。总之,西方资本主义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但西方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却表现出两副面孔:文明与野蛮、“普世价值”与帝国霸权的
张耀铭
关键词:欧洲文明文明标准
与悖论:策兰诗歌的内在矛盾与犹太特性
2024年
引言:不要把不从是里分开。1960年春,两位德语犹太诗人保罗·策兰与奈莉·萨克斯在瑞士苏黎世的鹳雀旅馆见面,他们都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萨克斯因为当年在被送往死亡集中营的前一刻从柏林侥幸逃脱,流亡至瑞典,一生对回德国心有余悸,虽然她这次是去德国领取梅尔斯堡德语女作家奖,却不肯在德国过夜,选择住在苏黎世,然后坐火车到梅尔斯堡领奖。策兰也是流亡者,早已离开家乡切尔诺维兹,客居巴黎。萨克斯被策兰称为“灵魂的姐妹”,两人相知甚深,自然无所不谈,却似乎又言不及义。策兰对这次相会感慨良多,回法国后写了首诗,寄赠萨克斯,这就是著名的《苏黎世,鹳雀旅馆》。
王彪
关键词:萨克斯集中营流亡者幸存者
”的几种含义——读《平行与
2023年
翻译有时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有些词语无法被准确地解释,反而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等,这就像从一个黑洞到另一个黑洞、穿越神秘之门到达的彼岸。将“paradox”译作“”兴起于中国台湾地区文学理论和批评界,而其他一般译作“悖论”。
刘青
关键词:文学理论译作黑洞翻译吊诡词语
从言说方式看“庄子美学非美学”的
2023年
庄子的言说方式,在审美和技艺上表现出“至乐无乐”“至(大)美无美”“大巧若拙”等。从学科美学看,一方面,它彰显了道的层面的大美、至乐与大巧等,但大美等是一种美德精神及其体验,是非美学的;另一方面,它否定了世俗层面的审美与技艺,具有明显的反审美性。依其,当说“庄子美学”时,其实也在说“庄子美学非美学”。庄子美学研究是视域融合的建构过程,从学科美学的视域看,庄子是“非美”的。“非美”是合乎庄子道和体道思想的,也合乎其“齐物论”和“道—言”思想。之失正在于未能保住世俗之审美和技艺,此问题经后世理论家作转化后得以解决。
陈火青
关键词:庄子思想吊诡
”作为方法:从《边城》看沈从文的乌托邦书写策略
2023年
悬置在《边城》内部的多重关系,看似乌托邦话语逻辑上的破绽,实则对湘西世界“乌托邦与否”起了隐蔽的决定性作用。之于沈从文的乌托邦书写,不仅构成了具有颠覆性方法论意义的关键概念,同时体现了“牧歌式文体”背后乌托邦叙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明湘西世界早已溢出桃源式古典乌托邦的常规。
王娴
关键词:《边城》吊诡乌托邦
论汉代五色理论与墓葬颜色遗存的
2023年
两汉五色理论经由时间的演进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意涵,不仅是以五行为序的思想体系和礼仪制度的外在表现,更被赋予了道德价值判断,形成一种反色彩美学的理论。而目前所能见的汉代颜色遗存皆穷尽画工设色之能,可谓“五色杂而炫耀”。这说明从先秦到两汉,不断被符号化、道德化的五色理论并没有成为汉代实际的用色标准,相反,汉代实际用色愈益追求惊采绝艳的感性生命之美。
刘乐乐
关键词:汉墓壁画感性生命

相关作者

朱崇科
作品数:183被引量:34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鲁迅小说 重读 本土 话语 马华文学
张宝明
作品数:76被引量:181H指数:7
供职机构:洛阳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启蒙 新青年 思想史 人道主义 吊诡
任博克
作品数:15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美国芝加哥大学
研究主题:《庄子》 庄子 郭象 反讽 吊诡
王春林
作品数:392被引量:576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长篇小说 小说创作 人性 小说写作 中篇小说
张宏
作品数:55被引量:16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主题:电影产业 电影 中国电影 表演教学 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