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710篇“ 后路椎间融合“的相关文章
后路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合康复锻炼对腰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5年
探究后路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合康复锻炼对腰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近三年收治的腰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对照组50例实施后路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50例实施后路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合康复锻炼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具体疗效、VAS评分、ODI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具体疗效更好,VAS评分、ODI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手术相关指标均更优(P<0.05)。结论 采用后路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定制化康复锻炼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策略,不仅大幅度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历程,助力其迅速重返日常生活轨迹,而且让患者享受到更为显著的疼痛缓解与神经功能复原,还在术后维持了优越的生活品质,有效降低了腰盘突出症的复发概率,为患者带来了全面的康复保障。
尹珍光艾纯华裴冰冰张斌
关键词:康复锻炼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融合术后融合器退出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后路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疾病安全有效,目前在临床广泛开展,但同样也存在一些并发症,例如融合器退出等[1-2]。尽管PLIF术后融合器后移并突入管的发生率低于3%[3],但是一旦发生则可能压迫硬脊膜或神经根并引起神经症状,往往需要再次手术翻修。因此,在一期手术中应尽量避免导致融合器退出的危险因素,降低融合器退出的发生率。PLIF术后发生融合器移位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合并骨质疏松、梨形终板、发生融合隙上终板后部损伤、弓根螺钉松动以及术中操作不规范等。部分可能的危险因素,例如融合隙上终板后部损伤,在文献中提出后未经统计学验证。故本研究回顾既往接受PLIF的患者资料,纳入多种可能的危险因素,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探讨导致融合器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战友丁舒晨符楚迪杜江东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手术后并发症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腰后路融合术后感染预测模型
2024年
目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腰后路融合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腰后路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卫云医疗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经过数据处理分析提供的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河北省及北京市共15家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接受腰后路融合术治疗患者的脱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比较感染组(SSI)和非感染组(non-SSI)的分类数据,得到对术后感染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使用SPSS Modeler 20数据建模系统作为工具,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进行分析,得到术后感染的患者特征,即感染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764例患者数据,其中373例患者被诊断为SSI,发病率为4.4%(95%CI,2.2%~6.5%)。经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确定六个变量[包括肥胖、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及以上、手术时延长、慢性心脏病、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与SSI独立相关。以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分类可获得较高的精度,为90.6%,腰后路融合术后易发生感染的患者特征,即两种感染模式:[(BMI=1)and(SD=1)and(ASA=1)and(RI=1)]or[(BMI=0)and(SD=1)and(DM=1)and(RI=1)]。结论: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应用于本研究可获得90.6%的平均精度,并得到两种感染模型,(1)患者肥胖,肾功能不全,ASA分级Ⅲ级及以上,且手术时≥3h;(2)患者无肥胖,但同时患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且手术时≥3h。
裴宏磊张昶郭亚峰陈美云董宇飞周孝聪高宏阳
关键词: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手术部位感染
不同固定方案的腰后路融合术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后路融合术结合内固定系统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腰滑脱等疾病。不同的内固定方案会使内固定系统和腰产生不同的力学响应,其结果会影响到内固定方案的选择。针对腰L5-S1骶骨节段轻度滑脱完全复位状态,在1例健康成年人腰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3种不同节段的内固定手术方案:A组L5-S1融合固定、B组L4-L5-S1融合固定、C组L5-S1-S2融合固定,并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固定骶髂关节的耳状面,在L1体上表面施加垂直向下400 N的载荷和不同方向的7.5 N·m力矩,模拟脊柱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等生理活动,比较不同方案模型中固定节段的钉棒应力情况、相邻近节段的盘应力情况和各节段活动度的差异。结果表明,相比于A组模型,B组和C组模型的弓根螺钉和连接棒最大应力值较大;B组和C组盘的应力最大值的集中区域明显大于A组;A组、B组和C组模型的腰活动总量较完整模型均有所减少。实验结果表明,采用A组L5-S1融合固定的方案可以降低内固定系统断裂的发生率,减少邻近节段盘退变的发生率,在完成复位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腰活动度,且A组方案的手术时短、术中出血量少,是一种更优的内固定方案。
程莹莹梁畅许鹏杨雷张冰
关键词:腰椎滑脱椎弓根螺钉有限元分析
经皮内镜与开放腰后路融合术治疗腰滑脱症的比较
武浩然
后路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影响因素及再手术策略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腰后路融合术后融合器(cage)后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再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1-12行腰后路减压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1214例退行性腰疾病患者,术后第1次侧位X线片和术后随访比较时cage后缘金属标记物向后移位≥2 mm的患者标记为cage移位组,再根据随机原则抽取100例无cage后移的患者标记为非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前后平均隙高度及腰前凸角、融合前后盘高度差、螺钉松动情况、cage置入深度、融合节段数量。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6~18个月,平均11.3个月。21例出现术后cage后移,其中4例需行再手术,再手术节段分别为:L3、41例,L4、52例,L5S11例,其中1例是第1次翻修术后再次cage后移,被迫行二次翻修手术。cage后移组(n=21)手术前后平均隙高度均较非移位组(n=1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选择相对较小的cage是后移的影响因素。此外,骨质疏松、置入深度不足、螺钉松动、梨形隙、长节段固定后发生cage后移的概率也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后路融合术后cage移位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骨质疏松症、cage相对较小、置入深度不足、“梨形”隙、长节段固定及内固定松动是融合术后cage移位的主要危险因素。翻修手术应找到cage后移的主要因素而制定个性化的再手术方案,无附加损伤地取出cage、及钉道的重新制备、恢复腰前凸角是再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郝清海刘涛李庆超柴星宇孙小刚宋将
关键词:腰椎椎间融合术再手术
“鸡尾酒”局部浸润镇痛在单节段腰后路融合术中的镇痛疗效
2024年
目的 比较单节段腰后路融合术中“鸡尾酒”局部浸润对术后早期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2月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6例行单节段腰后路融合术的腰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鸡尾酒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鸡尾酒组手术结束后于切口两侧肌肉筋膜和皮下组织注射鸡尾酒液50 ml(1%罗哌卡因89.4 mg、氟比洛芬酯50 mg、肾上腺素0.25 mg),对照组手术结束后用生理盐水注射50 ml。比较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用药、心率及血压变化、术后下床时、术后腰背肌开始锻炼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鸡尾酒组术后12、18、24、36、48 h静息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鸡尾酒组术后12、18、24、36、48、72 h翻身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鸡尾酒组共有12例患者术后使用补救镇痛药物,共使用15次,而对照组有23例患者使用急性镇痛药物,共计29次;鸡尾酒组术后下床活动时、术后腰背肌锻炼时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鸡尾酒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 “鸡尾酒”局部浸润镇痛在单节段腰后路融合术中的镇痛疗效良好,可延长术后镇痛时,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且不影响心率及血压变化,应用安全性较高。
周丙玲李强
经皮内镜下可撑开融合器用于腰后路融合的疗效及影像学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腰后路融合术(PE-PLIF)置入可撑开钛合金材质融合器进行融合治疗腰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PE-PLIF治疗72例腰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资料;其中术中置入可撑开钛合金材质融合器(可撑开组)39例、静态PEEK融合器(静态组)33例。随访2年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和影像学数据,并最终通过Bridwell标准融合分级及融合器沉降程度Marchi分级,计算腰融合融合率及沉降率。结果可撑开组与静态组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个时段的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各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的影像学指标中,两组的骨盆入射角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隙的高度、管面积和腰前凸角等相关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撑开组融合器的融合率(94.9%)与静态组融合率(9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863),可撑开组融合器沉降率(17.9%)与静态组沉降率(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80)。结论PE-PLIF置入可撑开融合器能够达到与传统静态融合器同样的治疗效果,有助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以及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为未来临床的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李亚坤何李明崔浩武浩然冯皓宇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腰椎
经皮内镜下腰后路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管狭窄症的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经皮内镜下腰后路融合术(PE-PLIF)治疗退行性腰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退行性DLSS患者(100例)设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研究组),50例/组。对照组行后路融合术治疗、研究组行PE-PLIF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术后卧床时、住院时及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评分(JOA)、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术后卧床时、住院时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当日、术后第一周、术后第二周、术后第四周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术前两组JOA、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高于术前,ODI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2.00%、18.00%。结论 对比后路融合术,DLSS行PE-PLIF可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手术操作期所花费时更短,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疼痛程度,术式应用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唐骞陈啟鸰贾祎佳姬林松杨再松罗春山陆廷盛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疼痛
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对腰后路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滑脱临床疗效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不对称(FT)对腰后路融合术(PLIF)改善退行性腰滑脱脊柱参数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PLIF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滑脱患者76例,以双侧关节突关节角差值超过10°分为对照组与FT组各38例;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变化,影像参数评估包括滑脱率、隙高度、腰前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Cobb角和腰活动度,临床症状评估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MacNab分级;分析影像学参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并根据术前FT的不同节段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与对照组之的影像学参数和症状评分变化。结果平均随访时23.63个月,FT组的腰活动度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术前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两组的影像学参数和症状评分均较术前有所好转,FT组的术后腰前凸和腰活动度低于对照组(P<0.01);FT组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骨脱率(SP)、隙高度(IH)、腰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和关节活动度(ROM)的矫正与两组患者的VAS改善和ODI改善均呈显著相关(P<0.05),手术节段FT和多节段FT的腰前凸矫正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PLIF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滑脱能够恢复患者腰生理曲度,获得良好的症状改善,但患者术后出现腰活动受限。FT阻碍了腰形态的矫正,是PLIF手术疗效欠佳的重要原因。
于浩阚顺利胡炜朱如森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滑脱腰椎融合术

相关作者

李放
作品数:253被引量:1,277H指数:19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腰椎 DYNESYS 椎管狭窄 手术治疗 胸椎
申勇
作品数:375被引量:2,663H指数:24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颈椎 颈椎病 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轴性症状
丁文元
作品数:352被引量:2,396H指数:23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颈椎 手术治疗 腰椎 颈椎病 椎间盘
张为
作品数:183被引量:1,237H指数:20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椎间孔 腰椎 手术治疗 胸椎 颈椎
陈兵乾
作品数:73被引量:473H指数:13
供职机构: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腰椎 椎间融合术 生物力学 脊柱融合术 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