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7篇“ 启蒙理性“的相关文章
- 瘟疫文学对启蒙理性与人文主义的反思——以玛丽·雪莱的《末世一人》为中心
- 2025年
- 玛丽·雪莱的《末世一人》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罕见的灾难小说,以一场毁灭人类的大瘟疫,隐喻性地反映了作者对英国社会在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存在的弊病与潜在危机之焦虑。瘟疫、死亡、末世阴霾背后,是雪莱对风起云涌的人文主义之“人”的深层剖析,解构了与启蒙理性勾连的诸多二元对立关系,如文明与野蛮、西方与东方、人类与非人类,同时也将瘟疫作为建构人类新图景的“良药”。因此,《末世一人》并非寻常意义上的瘟疫作品,而是一部对西方启蒙理性的反思之作,预示着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诸多可能性,具有厚重的人文情怀和深邃思想。
- 刘丹
- 关键词:玛丽·雪莱瘟疫启蒙理性人文主义二元对立
- 启蒙理性的毁灭与重建 ——以《启蒙辩证法》为文本基础
- 启蒙,作为人类打开文明大门的象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现代社会让所有人见证了启蒙的力量,自然科学研究上的不断突破带动了生产力的飞速进步,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所有外在的神秘力量再也无法魅惑人心。因此,我...
- 上官碧云
- 关键词:启蒙启蒙理性毁灭
- 启蒙理性视域下的主奴辩证法及其三重变型
- 2024年
- 主奴辩证法是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启蒙理性开展谱系学考察与批判的重要思想模型,在具体的展开中,主奴辩证法具体可衍生为以下三重变型:概念与直观、知识与信仰(或曰信任与怀疑),以及分工与统治。“概念与直观”的辩证法借由主奴关系的隐喻,揭示了理论理性试图回避的经验性前提,进而阐明了启蒙理性的社会历史视域;“信任与怀疑”的辩证揭露了启蒙主体对客体、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并阐明了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诉求,乃是启蒙理性再度堕入野蛮神话的契机。“分工与统治”的辩证法则剖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自我压抑的劳动伦理与史前时代的主奴关系何以互为镜像,阐明了资产阶级文明与史前野蛮统治的内在关联。
- 陆凯华
- 关键词:主奴辩证法阿多诺启蒙理性
- 论《耶稣的童年》对启蒙理性的批判
- 2024年
- 本文分析了《耶稣的童年》中表征为禁欲主义、历史进步论、教育专制以及线性数列的启蒙理性如何通过其崇尚同一与重复的内在逻辑压抑了现代个体的创造性、生命力与自我价值。库切通过引入“缝隙”概念提倡差异对同一性的解构,以大卫的个人真实瓦解西蒙对普遍真理的盲信。西蒙认识论层面的深化与伦理上的成长揭示了情感、欲望、直觉等感性认识在拓宽个人生命体验、增强自我与他者互动中的重要作用。这些表现出库切恢复理性秩序霸权下人与人之间本真的主体间关系的愿景。
- 胡锦源
- 关键词:启蒙理性
- 门德尔松与雅可比之争:理性抑或信仰?——关于一场启蒙理性之争的分析
- 2024年
- 门德尔松与雅可比之间关于斯宾诺莎主义的争论牵涉甚广,无论是从思想史的牵扯广度,还是对后世的影响程度,这场争论都意义重大。本文将从分析雅可比与门德尔松有关“莱辛是否是一位斯宾诺莎主义者”的争论的缘由入手,刻画出这场争论的核心:对于哲学而言,接受理性的后果与接受信仰的后果是什么?对二者采取温和接纳态度的门德尔松的立场意味着什么?本文将表明,从雅可比的视角来看,这一立场的争论结果是:真正的哲学必须清除怀疑主义,而真正的哲学也必须以对上帝的信仰为基础。
- 梁忠泽
- 关键词:门德尔松雅可比信仰
- 重构“启蒙理性”: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元伦理学阐释
- 刘嘉禾
- “霍布斯式”追问:黑暗如何可能?——光之隐喻观照下的启蒙理性反思
- 2024年
- “光”的隐喻贯穿启蒙运动始终,是驱散蒙昧、黑暗、专制的手段、过程与目的。“光”之隐喻观照下的启蒙运动反思,会提出“霍布斯式”追问:若“光”与黑暗对峙,且总高于后者,那么,黑暗如何可能?这实际是对启蒙理性的清醒质疑。理性有其限度,黑暗、幽暗、模糊乃人性之基底,亦不与“光”决然对立,而是“一体性”的互相依存。借光之隐喻观照启蒙理性,我们发现,启蒙运动的最大遗产,并非理性的绝对无二,而是不息的超越与反思。
- 付江涛董芳
- 关键词:启蒙运动隐喻黑暗
- 启蒙理性及其在20世纪初的中国的影响(下)被引量:1
- 2023年
- 康德说,启蒙运动的口号就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里的“理智”一词,德文作verstand,汉语有译为“知性”的。按照黑格尔《小逻辑》,作为高于经验、低于理性的阶段性思维,知性有稳固性、准确性的优点,但也有专注抽象本质,无法保持具体性,常陷于非此即彼境地的缺点。启蒙运动所标榜的理性在很多情况下就具有这种知性的特点。它在被用来批判迷信、宣扬科学、倡导人道、推动进步等方面曾做出过巨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为所谓的现代世界奠定了思想基础;但在科学、政治、社会、宗教、史学等主题上,也表现了明显的抽象、片面等缺点,尤其是对于中国的认识,有出于自我证明的需要,表现了若干负面的倾向,影响至今。启蒙理性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的新兴知识群体中传播,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热潮中受到全力追捧,被尊为“天演公理”;它所宣扬的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观念被奉为最高原则;接受启蒙理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社会和学术等领域围绕着反专制倡民权、反奴役倡自由、反中央集权倡地方自治、反礼乐倡平等、反社会压制倡个人独立、反“公”倡“私”、反家庭羁绊倡政治活动、反陋习倡女权、反君史倡民史等西化气味浓烈的讨论主题展开了他们的论辩,也驰骋着他们的想象,激进者公开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同时,也有人在复兴中华传统、实行社会主义两大主题上发表了系统主张,可视为启蒙回响的变奏或启蒙镜像的延展。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最为壮观的一次思想热潮,它在开启智慧上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它的负面效应也表现得非常突出,例如简单化、片面化、脸谱化、漫画化倾向较为严重;对中华传统否定过勇,有彻底决裂倾向;实证精神不足,道听途说、想象臆造、断章取义较为普遍;崇
- 蒋重跃
- 关键词:启蒙运动启蒙理性辛亥革命
- 启蒙理性及其在20世纪初的中国的影响(上)
- 2023年
- 康德说,启蒙运动的口号就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里的“理智”一词,德文作verstand,汉语有译为“知性”的。按照黑格尔《小逻辑》,作为高于经验、低于理性的阶段性思维,知性有稳固性、准确性的优点,但也有专注抽象本质,无法保持具体性,常陷于非此即彼境地的缺点。启蒙运动中所标榜的理性在很多情况下就具有这种知性的特点。它在被用来批判迷信、宣扬科学、倡导人道、推动进步等方面曾做出过巨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为所谓的现代世界奠定了思想基础;但在科学、政治、社会、宗教、史学等主题上,也表现了明显的抽象、片面等缺点,尤其是对中国的认识,有出于自我证明的需要,表现了若干负面的倾向,影响至今。启蒙理性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的新兴知识群体中传播,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热潮中,受到全力追捧,被尊为“天演公理”;它所宣扬的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观念被奉为最高原则;接受启蒙理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社会和学术等领域围绕着反专制倡民权、反奴役倡自由、反中央集权倡地方自治、反礼乐倡平等、反社会压制倡个人独立、反“公”倡“私”、反家庭羁绊倡政治活动、反陋习倡女权、反君史倡民史等西化气味浓烈的讨论主题展开了他们的论辩,也驰骋着他们的想象,激进者公开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同时,也有人在复兴中华传统、实行社会主义两大主题上发表了系统主张,可视为启蒙回响的变奏或启蒙镜像的延展。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最为壮观的一次思想热潮,它在开启智慧上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它的负面效应也表现得非常突出,例如简单化、片面化、脸谱化、漫画化倾向较为严重;对中华传统否定过勇,有彻底决裂倾向;实证精神不足,道听途说、想象臆造、断章取义较为普遍;�
- 蒋重跃
- 关键词:启蒙运动启蒙理性辛亥革命
- 马克思对启蒙理性的批判与超越
-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及转变的过程深受西方近代启蒙理性传统影响,马克思哲学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启蒙的时代。启蒙理性经由启蒙运动,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主体性的确立和彰显使启蒙理性得以突显和深化,遵循理性自由原则,启蒙理...
- 于瑶
- 关键词:启蒙理性唯物史观
相关作者
- 杨淑静

- 作品数:8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 研究主题:启蒙理性 哈贝马斯 思维方式 交往范式 启蒙
- 吴玉军

- 作品数:91被引量:776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国家认同 自我 自由主义 归属感 社群主义
- 杨淑静

- 作品数:24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启蒙理性 辩证法 解构
- 涂成林

- 作品数:46被引量:252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
- 研究主题:区域创新体系 亚细亚生产方式 东方社会理论 文化安全 启蒙理性
- 董健

- 作品数:77被引量:37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中国话剧 话剧 中国现代戏剧 中国戏剧 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