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80篇“ 喀斯特森林“的相关文章
西南岩溶国家公园评估区看“世界之最” 原生性喀斯特森林
2024年
西南岩溶国家公园评估区拥有森林、灌丛、草丛、湿地、石漠和洞穴6种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最大、范围最广而且全域均有分布。茂兰-木论片区保存着十分完好而且连片的原生性喀斯特森林,初步计算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同纬度的西亚、中东、北非等则是大面积沙漠或荒漠,中国西南岩溶地区堪称地球亚热带上的“绿色明珠”。
陈天颖(图)丘富生
关键词:世界之最喀斯特森林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西南岩溶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林窗中灌木对幼苗层光资源分配的影响
2024年
林窗形成后光照显著增强是造成林窗与林下环境异质性及物种更新差异性的主要原因,但林窗内先建植的灌木层植物对光照具有再分配作用,导致幼苗层的光环境复杂多样。本研究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窗为研究对象,测定林窗大小,获取不同林窗内灌木层和幼苗层的光环境参数(开阔度、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与总辐射),建立不同林窗内灌木层光环境与开阔度的关系、幼苗层光环境与灌木层开阔度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林窗内的显著差异性,探究林窗内光资源再分配对幼苗层光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小林窗的开阔度与灌木层光环境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在不同林窗大小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林窗内幼苗层的开阔度与幼苗层光环境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林窗大小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林窗内灌木层光环境与幼苗层光环境显著不同,且灌木层光环境各参数的值显著大于幼苗层光环境各参数的值(P<0.05)。幼苗层的开阔度(灌木遮阴)对幼苗层直接辐射的解释率为62.6%,对散射辐射的解释率为91.5%,对总辐射的解释率为83.3%。说明灌木层对林窗内光资源进行的再次分配是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幼苗层光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结果为探究林窗内幼苗更新机制与促进退化喀斯特森林的恢复及更新提供依据。
李羽翎张广奇臧丽鹏刘庆福隋明浈陈丹梅谢加琪李雍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及关联
以贵州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地形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采集漏斗、槽谷、坡地三种典型地形的木本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样本进行物理性质和生化实验,测定叶功能性状、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及土壤物理性质...
刘奇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土壤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4年
为了解喀斯特森林林窗不同特征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以评价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为对象,监测林窗特征(大小、年龄及形成方式),测定林窗内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分析林窗特征、地形和光环境等因子对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变异为中等程度(0.10~1.00)。林窗年龄对SOC、TN及C︰P和N︰P具有显著差异,而大小和形成方式影响不显著。(2)林窗特征、光环境和地形因子的前两个轴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累积解释分别为75.07%和72.80%。地形因子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较大,而林窗特征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和林窗特征都对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影响强烈。其中林窗年龄是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影响因子,可以促进SOC、TN、C︰P、N︰P增加,为研究喀斯特森林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谢加琪张广奇李羽翎阎玺羽臧丽鹏刘庆福陈丹梅隋明浈何跃军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林窗特征
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树种水力调节策略差异
2024年
喀斯特地区由于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层浅薄,地表极易失水,因此面临着抗干旱能力弱、演替进程缓慢等问题。探究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树种水力调节策略的变化,了解演替背后的干旱适应机制,能够为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喀斯特地区演替早、中和后期森林群落中的优势种为研究对象,测量并计算了茎和叶栓塞脆弱性(P_(50S)和P_(50L))、脆弱性分割(P_(50L-S))、茎和叶比导率(K_(S)和K_(L))、叶水力安全边界(HSML)等水力性状,以及边材密度、胡伯尔值和比叶面积(SLA)等水力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该研究在物种间和群落间均未发现水力安全与效率的权衡,P50S、KS和KL均随正向演替而减小。(2)所有树种均存在正向脆弱性分割,变化范围为0.53-6.59 MPa,演替早期显著大于中期和后期,且分割主要由P_(50S)决定。(3)演替早期植物拥有较大的栓塞抗性和K_(S)、K_(L),以提高水分运输和抵抗干旱的能力,后期形成较大的SLA以增加对光资源的竞争。该研究揭示了喀斯特森林植物随着演替发展过程,水力调节策略由以提高水力效率与安全的策略向增加对光合碳投资的策略转变的变化规律,为阐明喀斯特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植物干旱适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廖苏慧倪隆康秦佳双谭羽顾大形
关键词:群落演替喀斯特森林
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功能型的生态位特征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分析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功能型的生态位特征,推断不同功能型树木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种间竞争差异,为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基础上根据冠层高度、种群大小、耐荫性和种子传播方式将被选的40种树木划分为不同功能型,通过计测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不同功能型树木的生态位特征。【结果】喀斯特森林树木的生态位宽度普遍较低,表现为常见种>偶见种>稀有种,且三者的生态位宽度间差异显著;重力传播种的生态位宽度显著低于动物和风力传播种,不同耐荫性和冠层高度功能型间的生态位宽度无显著差异;40种树木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同样较低,常见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偶见种和稀有种,上层种显著高于下层种,喜光种显著高于耐荫种,而重力传播种则显著低于动物和风力传播种;常见种与偶见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常见种与稀有种以及偶见种与稀有种间,动物与风力传播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动物与重力种间以及风力与重力种间,而中生与耐荫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则显著低于喜光与中生种以及喜光与耐荫种间。【结论】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多数树种占据较小的生态位空间并可能存在较低的种间竞争作用,不同树木功能型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的差异可能与生境异质性和物种性状差异等存在密切联系。在进行退化生境植被重建时,可根据不同功能型树木的生态位特征合理构建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促进森林植被快速恢复。
胡刚庞庆玲胡聪徐超昊张忠华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物种共存
茂兰喀斯特森林小叶兜兰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分析
2024年
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本研究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机选定8个小叶兜兰居群进行调查,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与死亡率曲线,以及种群动态量化指标,探究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茂兰保护区小叶兜兰主要生长在海拔680~800 m区域,坡向选择上分布于东北、东南、西南方向的斜坡,小生境的岩石裸露比例超过70%。种群年龄结构为金字塔形态,呈现出增长型趋势。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说明不同年龄级的死亡率趋于一致,显示出种群发展有持续稳定增长的倾向。从种群结构动态的量化指标来看,个体数量动态指数(V_(x))均为正值;在无外界干扰的条件下,种群整体的年龄结构动态指数V_(pi)=0.502>0,显示出种群整体呈现年龄结构上的正增长动态;种群在受干扰时的年龄结构动态指数V_(pi)'=0.024>0,远小于Vpi且趋于零,种群结构趋向于稳定型。
余成俊白萍柳华富陈正仁莫家伟姚成林费仕鹏
关键词:静态生命表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木生长和枯损模型研建
冉佳璇
喀斯特森林木本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土壤特性的响应被引量:4
2024年
为明确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土壤特性的响应,采用样地与样线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茂兰喀斯特森林的木本植物群落,计算不同地形木本植物叶片加权平均性状值,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不同地形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长型(常绿、落叶)和群落水平上,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在不同地形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叶面积最为敏感,对生境的响应明显,常绿植物的叶厚度大于落叶植物,比叶面积则相反,而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地形间土壤特性差异显著(P<0.05),漏斗地形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及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肥力最佳,槽谷和阴坡次之,而阳坡地段土壤相对贫瘠。不同地形植物叶片功能性状与土壤特性间具有相关性,但不同地形土壤特性对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的解释率不同,影响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主要土壤特性为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容重。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和土壤特性的差异较大,随着土壤特性的改变,叶片功能性状的响应特征不同,这有利于林区物种共存及生物多样性维持。
熊玲龙翠玲梁盛吴陶红刘奇廖全兰薛飞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地形土壤特性
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被引量:4
2024年
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脆弱,为了探明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的碳储潜力,揭示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的空间分布格局,探寻各驱动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驱动作用途径及贡献,为评估该区域喀斯特森林的碳循环功能提供科学依据.以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为对象,研究漓江不同流域段(上、中、下游)、不同深度土层的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构建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揭示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途径,并量化了各类因子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比例.结果表明,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整体土层较浅,土壤有机碳具有表聚性.在不同流域段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为:上游>下游>中游,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与之相一致,而微生物碳(MBC)的分布为:上游>中游>下游.各类驱动因子对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驱动作用途径和贡献不同,其贡献按从大到小排序为:土壤理化因子>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样地海拔>样地物种多样性,总效应分别为:1.148、0.574、0.284和-0.013.其中,样地海拔对土壤有机碳仅有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对土壤有机碳仅有直接影响.各驱动因子中,土壤总氮、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样地物种丰富度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均可作为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重要预测因子.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效的覆盖全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减少并控制人为干扰的影响(特别是漓江中游城市段),并通过提升和保护流域喀斯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并提升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等有效途径,提升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促进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的提升.
申楷慧魏识广李林储小雪钟建军周景钢赵毅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漓江流域

相关作者

龙翠玲
作品数:57被引量:515H指数:14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喀斯特森林 茂兰喀斯特森林 林隙 物种多样性 茂兰自然保护区
兰洪波
作品数:57被引量:118H指数:7
供职机构: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研究主题:茂兰喀斯特森林 茂兰自然保护区 喀斯特森林 群落 生物多样性
喻理飞
作品数:259被引量:2,361H指数:26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
研究主题:喀斯特森林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过程 退化喀斯特 自然恢复
冉景丞
作品数:99被引量:489H指数:13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茂兰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 喀斯特森林 茂兰喀斯特森林 生物多样性
倪健
作品数:158被引量:3,017H指数:33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常绿阔叶林 气候变化 气候 喀斯特森林 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