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3728篇“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关文章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被引量:2
2019年
本文内容是根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2019年5月17日第四单元主题论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傅元海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周铭山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讨论。
傅元海周铭山杜创殷德生周云波寇宗来文雁兵陈海强王俊王立勇师博李兰冰孙波张一林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学经济
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抓手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24年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对于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依据熊彼特创新理论,创新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换言之,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创新,创新的落脚点则在于商业化应用。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国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架构,其作用的发挥最终要通过企业为用户生产科技产品或提供科技服务来实现。在这种意义上,企业无疑应是最为主要的科技创新主体。正是由于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导致我国部分科技创新活动市场导向不明确,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因此,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抓手。
韩军徽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主体熊彼特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活动自立自强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概念由来、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被引量:5
2024年
国家创新体系是各创新主体、环节、要素在创新环境中相互影响、彼此互动所形成的系统网络。这一系统的效能决定了国家创新能力水平,更直接影响了一国在国际经济发展领域竞争优势的构建,因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概念由来看,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建立在李斯特“国家体系”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正式提出,其内涵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和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崭新道路。从历史演进来看,主要分为1949-1977年政府主导型科技创新体系阶段、1978-1997年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开始萌芽阶段、1998-2011年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探索起步阶段、2012-2020年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建成阶段、2020年以来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完善发展阶段等五个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是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中心,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步骤、按计划循序渐进完成等诸多显著特征。从实践路径来看,要准确把握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而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要加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三个创新环节间的互动耦合;要充分激发各级组织、机构、企业、人才的创新活力,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环境。
陈海若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思路与举措
2024年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知识的数量、结构以及知识生产与知识配置的能力提出了新需求,进而引致对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的新需求。这些需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度耦合,可以通过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支撑经济发展、推进原始创新等重要方面的能力来实现。需要以能力目标为导向,对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机制与创新环境进行系统性优化与调整,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知识供给能力。同时,要通过国家创新体系数字平台等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治理的底层支撑能力,确保有效推进国家创新体系能力建设
杨洋李哲蔡笑天韩军徽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国家战略需求经济发展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年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呈现出创新要素的有序汇聚、创新要素的联动建设创新要素的自组织运行三个阶段,即通过新型生产关系的动态调整,驱动各类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向新质生产力有序流动。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宏观层面,应全面顶层设计融合式国家创新治理体系;在中观层面,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在微观层面,应完善产学研融通创新和重大现实场景驱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卡点、阻点。
张炜王帅徐沛鋆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教育一体化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历程与绩效评估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也是促进一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保障。自2006年国务院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
班恒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创新绩效DEA-TOBIT模型
技术—经济范式赶超机遇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型:概念框架、日本经验与启示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意义]本文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视角把握后发经济体摆脱“追赶—落后—追赶”路径依赖,实现赶超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型的关系,为中国在新发展阶段有效抓住新一轮技术—经济范式变革机遇、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过程]首先,构建技术—经济范式赶超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概念框架;然后,分析日本促进技术—经济范式超越追赶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向;最后,辨析当前中国与日本实现技术—经济范式赶超面临的情境异同,指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型的方向。[结果/结论]“导入期”和“转折期”是后发经济体实现技术—经济范式超越追赶中的关键进程,需要国家创新体系给予有效的制度、组织及资源支持。日本经验对中国国家创新体系转型有4点启示:兼顾范式追赶和范式引领两个有着本质性差异的目标,重视但不拘泥于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重点围绕潜在优势产业布局及一体化政策配套转型,以及着重思考如何借助海外投资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级。
杨燕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探究被引量:5
2023年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特征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从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国家创新体系的新内涵和重构逻辑入手,廓清新发展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优势和掣肘,进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创新体系应服务于“领跑”式创新、契合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注重发挥在制度、产业链、创新链和市场规模上的优势,并着力克服创新模式、主体、环境和外部性等方面的问题。在实践路径上,要统筹“集中式”与“分散式”创新力量,使各创新主体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加强连结,兼顾“向南”和“向北”国际科技合作,令全体人民共享科技发展红利。
温军王思钦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产业链创新链
加强企业主导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逻辑与路径被引量:7
2023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对科技创新事业的全面领导、科学完整地战略部署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下,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科技强国建设开启了历史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以及第十四次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及企业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
尹西明尹西明陈劲陈劲
关键词:科技强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成就
强化科技基础能力 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23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卢如一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优势学科

相关作者

路甬祥
作品数:469被引量:3,059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工程院
研究主题:技术创新 制造业 国家创新体系 制造强国 自主创新能力
李志红
作品数:10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研究主题:研究生教育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 研究生教育改革 国外研究生教育
许放
作品数:51被引量:310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研究主题:研究生教育 国家创新体系 高校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研究生教育质量
王春法
作品数:91被引量:649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协
研究主题:中国科协 国家创新体系 思想库 技术创新 生物技术产业
乔芳丽
作品数:28被引量:156H指数:7
供职机构: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装备制造业 制造业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区域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