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9篇“ 土壤发生学“的相关文章
- 莽山土壤发生学属性的垂直分异与系统分类
- 2024年
- [目的]弄清亚热带地区花岗岩中山土壤发生学属性与土壤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方法]选取莽山不同海拔带的8个典型单个土体,野外观测土壤剖面形态,室内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划分土壤类型,在地理发生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和国际土壤系统分类之间进行参比。[结果]土体厚度介于18~180 cm,以山体中部最为浅薄。质地主要为砂质壤土和砂质黏壤土,黏粒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体上部(>1000 m)土壤B层有腐殖质、黏粒胶膜和黏粒累积形成的黏化层。土壤有机碳和CEC值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但腐殖质层浅薄,多为淡薄表层。这些土壤指标呈垂直地带性,反映了花岗岩中山土壤发生学特性。供试剖面土壤呈酸性,铝饱和度和铁游离度较高,铁质特性与铝质现象普遍,CEC为9.7~29.1 cmol(+)kg^(-1),一些土壤发生学属性指标(土壤色调、pH、铁游离度、铝饱和度)无明显垂直地带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划分出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4个土纲、5个亚纲、6个土类、8个亚类、8个土族和8个土系。[结论]土纲垂直带谱为雏形土、富铁土(400~700 m)—雏形土、新成土(700~1200 m)—雏形土、淋溶土(1200~1800 m),呈组合、跨带地域分布规律。与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相比,土壤系统分类侧重体现更多土壤发生学属性指标,同一海拔带内划分出了更多土壤类型,反映土壤多样性。
- 田宇盛浩肖华翠欧阳宁相尹泽润邓泽澍张亮
- 关键词:花岗岩成土因素土壤系统分类分类参比
- 矿区水稻土土壤发生学特性研究
- 2023年
- 为了解某矿区水稻土土壤的发生特性,根据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盐基饱和度,游离态、络合态和活性态的铁、铝、硅。研究得出,阳离子交换量变化范围在5.7~25.3cmol·kg^(-1),随着土壤年龄的增加,CEC平均值由15年年限的6.93cmol·kg^(-1)到100年升为10.5cmol·kg^(-1);虽然随着土壤发育时间的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但是含量都很低;随着土壤的发育,土壤肥力提高,但土壤含有的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土壤氧化物含量由土壤表层较大值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到剖面30~50cm深度时又开始增加。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中各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趋于稳定,呈现出C型趋势;随着土壤发育,土壤的风化程度和土壤老化度增高。
- 袁丽成国坤
- 关键词:土壤发生阳离子交换量
- 四川盆地中生代古土壤发生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
- 2022年
- 古土壤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球表面,直接记录了其形成时地球陆地表层的环境信息。以四川盆地中生代古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古土壤的形态与微形态、矿物组成、颗粒组成以及地球化学等成土特征的观察与分析,开展土壤发生学特征概述与分类研究并探讨古土壤指示的环境意义。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中生代古土壤具有生物遗迹、成壤碳酸盐结核、土层颜色变化、土壤发生层次等成土特征。(2)古土壤的矿物组成以石英和方解石为主,含少量长石、蒙脱石和云母类矿物,且不同古土壤类型中矿物含量有差异。(3)古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明显低于现代土壤,但变化趋势与其一致。(4)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古土壤的化学风化强弱程度不同。古土壤类似于现代的新成土、雏形土、干旱土和淋溶土,其中淋溶土的比例较少。不同类型古土壤的发育表明四川盆地中生代环境整体上在干旱-湿润之间波动变化,但以半干旱、干旱环境为主。
- 李军黄成敏文星跃岳智慧
-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生代古土壤古环境
- 贵州雷公山土壤发生学性状的垂直变化特征研究
- 2019年
- 为了解我国亚热带山地土壤发生学性状随海拔的垂直变化特点,选择位于亚热带常湿润气候区的贵州省雷公山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与采样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的17个土壤剖面的理化性状及其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雷公山土壤的众多发生学性状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的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土壤矿物质风化减弱而有机质和养分积累增强的变化趋势。表土层厚度、砾石、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腐殖质的H/F比,土壤粉砂含量、粉黏比、CEC、ba值、氧化铁活化度、黏粒Sa值、黏粒矿物中蛭石和云母相对比例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而土体厚度、表土胡敏酸比值、土壤黏粒含量、游离氧化铁含量、氧化铁游离度和黏粒矿物中高岭石相对比例则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研究土壤酸化明显,pH和盐基饱和度普遍较低,随海拔升高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研究认为,雷公山地区土壤发生学性状主要受现代成土环境影响,随海拔变化的温度可能是控制这一地区土壤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区内土壤主要发生学性状随海拔升高呈波动状变化,多数发生学性状具有协同变化的特征;不同地理发生学分类土壤带间发生学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土和雏形土,二者也不存在海拔上的明显分界,而呈现复合分布。
- 章明奎邱志腾毛霞丽
- 关键词:亚热带山地土壤类型
- 川西地区风成沉积物上土壤发生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 土壤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发生着演变,其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随之发生改变。不同环境因素对土壤的作用强度和方式不同。研究土壤发生特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环境因素对土壤作用的强度和方式,确定影响土壤发生的决定因素,揭示...
- 沈小晓
- 文献传递
- 发育于晚更新世成都“褐色黏土”的土壤发生学特征及其环境响应被引量:5
- 2019年
- 探究现代气候环境下古沉积地层上土壤发生学特征,对丰富古土壤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以成都"褐色黏土"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壤样本,测定其粒度组成、磁化率、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理化性质,探讨了晚更新世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粒度组成、粒径分布特征与其下伏母质一致,现代气候环境下成土作用对颗粒改造不明显,不同土壤剖面间粒度特征存在的差异是母质沉积时期环境差异决定的;成都"褐色黏土"磁化率较低,而其上发育的土壤磁化率相对较高,表明现代成土环境对磁化率有增大作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都"褐色黏土"具有较强的风化强度,表生环境对母质CIA值及稀土元素分馏特征影响不明显,但硅铝铁率和微量元素Sr、Ba对现代环境具有较强的响应。
- 周如玉文星跃李卫朋罗培罗培
- 关键词:磁化率元素地球化学环境响应
- 内蒙古温带半湿润地区典型土壤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
- 目前中国土壤分类处于地理发生分类向系统分类过渡的阶段,土壤系统分类直接与生产应用相结合,是土壤学科理论与应用实践生产之间的关键桥梁。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日趋细化,具备定量化、标准化、国际化特点的土壤系统分类已成为国际土壤分...
- 杜蒙
- 关键词:诊断层
- 文献传递
- 我国土壤发生学分类和系统分类之间的参比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土壤发生学分类在我国历史久远,而土壤系统分类则是该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为了把相关的发生学分类所积累下来的土壤资料更好的加以利用,本文对两种分类系统进行了简单的参比.
- 谢红虹
- 关键词:土壤土壤系统分类
- 水田改雷竹林后土壤发生学性质和土壤类型的演变被引量:5
- 2014年
- 从浙江省临安市采集了水田及其改雷竹林的4个系列土壤(包括长期种植水稻的农田、水田改种雷竹6年、12和15年的农地)的代表性剖面的分层样品(种雷竹前土壤为发生学分类中的黄泥田,属系统分类的铁聚水耕人为土),采用田间形态观察与室内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黄泥田种植雷竹后土壤人为滞水水分状况消失,逐渐向湿润水分状况转变;水耕条件下形成的水耕表层因深耕被破坏而逐渐消失,而水耕氧化还原层的特征可残留在土体中;土壤有机碳和磷素明显积累,土壤中络合态铁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土壤类型也逐渐由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向普通铁质湿润雏形土、最后向黄色铝质湿润雏形土演化。结果表明,人为的强烈影响可使土壤类型在短时间尺度内发生改变。
- 杨东伟徐秋桐章明奎
- 关键词:雷竹林水改旱
- 南方丘陵地水改旱后土壤发生学性质与类型的变化被引量:17
- 2013年
- 对浙江省衢州市和丽水市2个水改旱系列共8个土壤剖面理化性质的鉴定表明,水耕人为土返旱后土壤人为滞水水分状况消失,逐渐向潮湿或湿润水分状况转变;在水耕条件下形成的水耕表层(相当于耕作层与犁底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相当于渗育层和潴育层)的氧化还原特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返旱后,土壤全铁和游离氧化铁含量变化不大,但氧化铁的活性下降,土体坚实度增加,土色变浅,土壤趋向酸化,并促使犁底层以下土层中大柱状结构和大块状结构的形成。返旱后,土壤诊断特性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水分条件的改变和水耕表层与水耕氧化还原层性质的变化,水改旱后土壤已不能满足水耕人为土诊断要求,也不同于相同母质发育并一直旱作(没有种植水稻的历史)的母土,成为新的土壤类型。
- 章明奎杨东伟
- 关键词:水耕人为土水改旱土壤类型
相关作者
- 张甘霖

- 作品数:317被引量:5,354H指数:4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土壤 城市土壤 土壤系统分类 土壤分类 土壤发生
- 龚子同

- 作品数:233被引量:3,826H指数:3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土壤 土壤分类 土壤系统分类 城市土壤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 王深法

- 作品数:46被引量:190H指数:8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人居环境 滑坡 山地灾害 土壤 山地
- 陆景冈

- 作品数:32被引量:143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 土壤 茶园 古红土
- 俞建强

- 作品数:15被引量:77H指数:5
- 供职机构:宁波市国土资源局
- 研究主题:山地灾害 地质灾害 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 县(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