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0篇“ 垂直斜视“的相关文章
分离性垂直斜视眼外肌磁共振成像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VD)眼外直肌Pulley位置及肌肉体积的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年1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患者9例,招募健康志愿者10名。采用MRI连续冠状扫描观察和计算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及肌肉体积的变化。根据检查结果分组:A组为双眼对称性DVD组,B组为非对称性DVD组,C组为健康志愿者组。将A组分为主视眼(A-D)和非主视眼(A-nD),B组分为显著DVD眼(B-s)和非显著DVD眼(B-m)进行分析,分别与C组眼外4条直肌和上斜肌体积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患者5例(10只眼),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22±4)岁;B组患者4例(8只眼),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28±8)岁;C组患者10例(20只眼),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25±6)岁;3组间年龄(F=0.45,P=0.648)和性别(χ^(2)=0.78;P=0.8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内直肌=0.52,F外直肌=0.62,F上直肌=0.72,F下直肌=1.16;均P>0.05)。眼外肌4条直肌中,A组和B组内直肌[A-D、A-nD、B-s、B-m分别为(562.8±64.4)、(560.6±53.2)、(557.0±48.7)、(551.5±45.8)mm3]、外直肌[A-D、A-nD、B-s、B-m分别为(519.8±44.5)、(511.0±49.4)、(501.0±35.6)、(498.3±45.3)mm3]和上直肌[A-D、A-nD、B-s、B-m分别为(472.8±66.9)、(449.4±41.7)、(433.0±60.8)、(412.5±54.5)mm3]体积均大于C组[内直肌:(423.3±51.9)mm3,外直肌:(439.7±35.3)mm3,上直肌:(328.1±36.5)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和B-m下直肌体积与C组相比[A-D、B-m和C组分别为(453.8±46.8)、(463.0±16.6)和(380.4±59.7)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称性和非对称性DVD患者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基本正常,但内直肌、外直肌和上直肌体积大于健康人,而对称性DVD主视眼和非对称性DVD非显著DVD眼下直肌体积大于健康人。
郝瑞刘阳张伟赵堪兴
关键词:斜视动眼肌磁共振成像
水平直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度数垂直斜视的效果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伴小度数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水平斜视伴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46例,在矫正水平斜视的同时,均进行水平直肌移位术来矫正小度数垂直斜视,并按照垂直斜视度数大小,设定移位范围5mm-8mm。分析术后患者垂直斜视度矫正的效果。结果观察半年,全部病例中有41例患者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3△,其余5例垂直斜视度残余≥4△,效果满意,满意率89.1%。结论水平直肌移位术矫正水平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的疗效确切,且随移位量的增加,矫正垂直斜视度的量越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林少敏
关键词:水平斜视垂直斜视
垂直直肌分级断腱术治疗小度数垂直斜视的临床优势探讨
2022年
分析垂直直肌分级断腱术在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10例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入选患者均行垂直直肌分级断腱术治疗,比较本组患者手术前后垂直斜视度数、旋转斜视角度的变化,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垂直直肌断腱比例与小度数垂直斜视矫正效果的关系。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前垂直斜视度数为(7.2±0.8)PD,术后1周垂直斜视度数为(1.0±0.3)PD,手术前旋转斜视角度为(2.5±0.4)°,术后1周旋转斜视角度为(3.0±0.5)°,本组患者手术前后垂直斜视度数变化差异有意义(P<0.05),而手术前后旋转斜视角度变化差异无意义(P>0.05);相关性研究发现,垂直直肌断腱比例50~90%时,小度数垂直斜视矫正效果较好(R值为0.265,P<0.001)。结论 垂直直肌分级断腱术具有较好的矫正效果,可改善患者的垂直斜视度数,对旋转斜视角度无影响,且垂直直肌断腱比例50~90%在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可推广使用。
杨胜
关键词:临床疗效
垂直直肌分级断腱术治疗小度数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观察垂直直肌分级断腱术治疗小度数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第一眼位小度数[≤10三棱镜度(PD)]垂直斜视的12例成年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8±8)岁,病程(15±7)个月。所有患者除外颅脑疾病和眼眶及眼外肌异常。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第一眼位斜视度数及双马氏杆试验测量主观旋转斜视角度。根据检查结果行鼻侧或颞侧上直肌或下直肌分级断腱术。观察术后第1天与末次随访时垂直斜视度数与旋转斜视角度的变化及垂直直肌断腱比例与垂直斜视矫正度数的关系。垂直斜视度数以M(Q_(1),Q_(3))表示,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Friedman检验(Bonferroni校正)及线性拟合分析。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7±3)个月。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为7.00(5.25,7.75)PD,术后第1天为1.00(1.00,2.00)PD,末次随访时为1.50(1.00,2.00)PD,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患者术后旋转斜视角度无明显变化。线性拟合分析显示垂直直肌断腱比例为50%~90%可矫正5~8 PD的垂直斜视(R^(2)=0.72;P<0.001)。结论垂直直肌分级断腱术能够有效改善小度数垂直斜视
郝瑞陈丽萍张伟赵堪兴
关键词:斜视眼球运动动眼肌
下斜肌肌腹转位术治疗轻度下斜肌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观察下斜肌肌腹转位(IOBT)术在单眼下斜肌轻度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9/2021-08在我院行IOBT术的患者,纳入标准为单眼下斜肌轻度亢进(2+及以下),并伴有轻度非共同性垂直斜视(4~9PD)。水平斜视按照常规手术量和方式设计,同期单侧下斜肌亢进眼行单眼IOBT术。观察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垂直斜视度、侧方注视位垂直斜视度、黄斑视盘夹角及下斜肌亢进程度等。结果:纳入病例共16例16眼,年龄4~39岁。1例为先天性内斜视术后5a,单眼上斜肌轻度麻痹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余15例均为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伴水平斜视。随访时间为3~6mo。术前和术后平均下斜肌亢进程度分级分别为+2.00(2.00,2.00)级和0.00(0.00,0.00)级(Z=-3.704,P<0.001),平均改善2.00(1.25,2.00)级;水平斜视度从术前69.13±25.86PD减少到术后2.75±2.59PD(t=9.929,P<0.001);第一眼位垂直斜视从术前7.44±1.32PD减少到术后1.00±1.21PD(t=22.335,P<0.001),平均矫正上斜视为6.44±1.15PD;侧方注视垂直斜视从术前12.44±2.73PD减少到术后3.00±2.13PD,平均矫正9.44±2.73PD(t=13.819,P<0.001)。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DA)术前为-8.85°±6.53°,术后为-6.49°±7.01°(t=-2.384,P<0.001),平均减少2.36°。未见术后过矫及下斜肌功能不足等并发症。结论:IOBT术对矫正单侧轻度下斜肌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是安全有效的。
郭长梅张璐李娜敏孙董洁付梦张桂鸥窦国睿
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的共同性外斜视眼外直肌MRI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共同性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肌肉体积及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的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其中第一眼位不合并垂直斜视的患者为A组,第一眼位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5三棱镜度)的患者为B组;健康志愿者为C组。采用MRI冠状位扫描观察各组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及体积的差异,同时计算比较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比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收集A组患者19例(38只眼),男性10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0岁;B组患者10例(20只眼),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27岁;C组健康志愿者20名(40只眼),3个组间年龄和性别分布匹配(均P>0.05)。3个组间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358.6±44.9)mm^(3),B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334.7±35.6)mm^(3),C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437.5±49.3)mm^(3),A组、B组内直肌肌肉体积均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05,6.025;均P<0.01);除内直肌外,其他直肌肌肉体积在3个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内直肌及外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和C组比,B组患者体积比值更分散。结论共同性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变化不明显,内直肌体积明显减小,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分布较分散可能与小度数垂直斜视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23-227)
郝瑞张伟赵堪兴
关键词:外斜视动眼肌斜视垂直斜视
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轻度垂直斜视的效果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轻度非共同性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轻度垂直斜视1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伴有单眼下斜肌+1级〜+3级功能亢进。所有患者均接受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分析手术后垂直斜视度、下斜肌功能及黄斑视盘夹角(FDA)的变化。结果手术后垂直斜视度由手术前(5.76±1.71)PD改善为(0.12±0,49)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91,P<0.001);下斜肌功能分级由(1.82±0.64)级减少为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23,P<0.001);手术后FD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9,P=0.199)。随访期间下斜肌亢进、垂直斜视度、代偿头位均改善,无过矫。结论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轻度垂直斜视安全而有效。
司明宇李春建邵新香张莹
共同性水平斜视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与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究临床运用手术治疗共同性水平斜视垂直斜视患者的具体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共同性水平斜视垂直斜视患者,根据其术前检查与常规眼底检查结果,针对其具体眼病变情况予以实施双外直肌后徙术、非主视眼的内直肌缩短术、外直肌缩短术、非主视眼的外直肌后徙与内直肌缩短术等术式。结果与手术前相比,内斜视、外斜视患者的水平斜视角、垂直斜视角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手术前,20例患者的FDA为(12.95±5.20)°,手术后,其FDA为(13.48±5.46)°,P> 0.05,表明患者手术前后旋转眼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术前检查与常规眼底检查基础上设计、制定手术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水平斜视角、垂直斜视角。
胡霞
关键词:手术垂直斜视术前检查
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效果观察
2019年
目的:观察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选取81例(81眼)分离性垂直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上直肌后徙术,观察组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前后的眼表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及干眼症状(OSDI量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4%(37/41),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观察组BUT明显长于对照组,OSDI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小儿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效果优于上直肌后徙术治疗效果。
王飞
关键词:分离性垂直斜视下斜肌前转位术
水平肌肉垂直移位治疗恒定性外斜视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小范围水平肌肉垂直移位治疗恒定性外斜视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中矫正水平斜视的同时并对水平肌肉止端垂直移位矫正9例(14眼)恒定性外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水平外斜视和小角度垂直斜视都得到矫正,6例10眼患者垂直眼位消失,1例双眼患者术后由L/R7△变成L/R3△,2例单眼患者术后由R/L6△变成R/L2△。随访3个月~15个月(平均6个月)期间全部患者均未出现医源性眼球旋转现象,无代偿头位及医源性A-V现象,无复视。结论单纯水平肌肉小范围垂直移位可有效治疗恒定性外斜视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
李安许荣
关键词:疗效

相关作者

诸力伟
作品数:57被引量:93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疗效观察 分离性垂直斜视 青光眼 丝裂霉素C
金丽英
作品数:53被引量:148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安市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疗效观察 分离性垂直斜视 斜视 手术治疗 下斜肌转位术
张雯
作品数:28被引量:102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安市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分离性垂直斜视 疗效观察 下斜肌转位术 BEVACIZUMAB 贝伐单抗
王丽丽
作品数:108被引量:343H指数:11
供职机构:西安市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视网膜脱离 曲安奈德 玻璃体手术 疗效观察 玻璃体腔注射
殷小龙
作品数:133被引量:231H指数:8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手术 手术治疗 弱视 间歇性外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