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16篇“ 城市体系“的相关文章
快速城镇化时期中国城市体系构成及动态演进
2024年
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方法对快速城镇化时期我国城市体系构成及动态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我国超大城市数量由3个增加至10个,人口占比由6.7%上升至16.3%;特大城市数量由7个增加至28个,人口占比由8.6%上升至20.6%;中等规模城市、Ⅰ型和Ⅱ型小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口外流现象,其中Ⅱ型小城市的人口外流问题最为严重。(2)2010—2020年,超大城市中,成都和西安人口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9%和7.6%;上海和北京人口增速出现明显放缓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和1.4%。(3)2010—2020年人口净流入量排前十位的城市全部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深圳、上海和北京是三大城市群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城市,珠三角城市群中东莞和深圳城区流动人口占比最高。(4)我国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总体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特征;“位序-规模”分布指数值由2000年的0.867下降至2020年的0.748,与Zipf定律下的帕累托最优分布存在偏离且具有加剧趋势;不同规模城市城市增长之间不存在趋势性比例关系,城市体系演化遵循Gibrat定律。
李嬛
关键词:城市体系动态演进
多源数据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与网络结构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基于宏观统计、微观企业和交通大数据,从规模和网络2个方面及“城市节点-发展轴线-空间格局”3个维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和网络结构特征以及二者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体系呈现多中心分布特征,规模等级趋于均衡,形成了以兰州-西安-郑州-济南-青岛为主导的发展轴线和“Ψ”型空间格局。规模等级和网络结构成拉平的“S型”曲线关系,可划分为低水平低速耦合、中水平高速耦合和高水平低速耦合3个阶段。
孙颖琦张子龙张子龙陈兴鹏
关键词:城市体系网络结构社会网络分析黄河流域
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对腹地城市人口增长及区域城市体系演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从产业异质性的角度,实证分析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对周边城市人口增长的作用过程和机制,并进一步探究了产业结构对于区域城市体系的极化和均衡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制造业强化了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促进了周边城市人口的增长,而服务业则弱化了溢出效应,对周边城市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2)以制造业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由于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和较强的溢出效应,更容易形成相对均衡的区域城市体系,而以服务业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更倾向形成相对极化的区域城市体系;(3)产业结构与周边城市人口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即中心城市制造业或服务业占比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周边城市的人口增长。
李佳洺孙东琪姜炎鹏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域城市体系
城镇化水平、城市体系与CO_(2)排放——基于分国别面板数据的实证经验被引量:1
2023年
21世纪人类正面临气候变暖和人口激增的双重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CO_(2)排放将持续增长。考虑到城镇化水平提升和城市体系优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从城镇化水平、城市体系双重视角,探索1971—2018年世界117个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碳排放效应。结论显示,城镇化水平提升对CO_(2)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大城市人口占比提高则有效降低了CO_(2)排放。通过更换主要解释变量及模型方法,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研究认为,应进一步注重城市群都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城市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以缓解城镇化水平提升带来的CO_(2)排放促进效应。
孙祥栋王红雨周瑛琦刘学之
关键词: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结构演变、产业动态集聚与空间效率优化协同被引量:2
2023年
随着城市化水平提升和城市集群化发展,优化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成为释放我国区域效率潜能的重要动力。经过学术史梳理可以发现,处于不同国家、不同区位的城市体系,其空间结构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并不能断定究竟单中心还是多中心结构更有利于效率提升。文章认为,脱离产业动态调整过程来静态评价城市体系的空间效率是片面的。原因在于,对于产业净流出的区域,无论何种空间结构,其效率损失的概率更高。因此,文章将企业进入和退出某地区的过程融入产业动态集聚指标构建,同时在对折旧率和资本存量重新测算的基础上对城市生产率进行测算,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城市体系空间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扁平化的多中心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生产率提升,但需要兼顾产业集聚动态变化的影响,该结果进一步说明忽略企业进入和退出某地区的过程可能导致结果是有偏的,同时缺乏解释力。进一步研究表明,多中心结构使城市规模效率得到显著改善,却不利于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的改进。研究还发现,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多中心特征偏弱,且空间效率尚待进一步优化。相比之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结构与产业动态集聚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此外,考虑产业可能在城市体系内部动态调整,从而产生城市间生产率的不均衡分布。研究表明,多中心结构与产业动态集聚有利于城市生产率协同,但同时发现其更有利于大规模城市的效率提升,反而限制了小城市的发展。该结果影射出在多中心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大规模城市依然是利益最大攫取者。尽管空间计量模型可以弱化内生效应,但为降低结果偏误,文章参照现有研究分别采用城市地表粗糙度和区域河流密度作为产业集聚和城市体系的工具变量,其结果并未出现根本性变
郝良峰李小平李松林
关键词:城市体系产业集聚全要素生产率多中心
城市体系政工程规划的地位及作用分析
2023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场经济、人民生活质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政工程规划的特点为切入点,分析了政工程规划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并对当前布局进行分析。
王孝旗
关键词:城市体系市政工程
不同流要素视角下沿海港口城市体系的网络空间联系被引量:4
2022年
借助GIS、Matlab和Gephi等技术手段,运用不同流要素分析2006年和2016年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体系的网络联系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5个流动要素网络中,城市间的要素联系总量增加且增幅较大,集中分散程度、区域分布特征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港口城市体系的网络空间结构正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转化。(2)不同流要素的枢纽城市具有高度重合性,但网络结构具有明显差异性。物流和客流呈现“组团发展”与“轴-辐”并存的网络特征。资金流和技术流发育出显著的“核心-边缘”和层次性的空间形态。信息流呈现均衡的网络化发展模式。(3)不同流要素刻画出不同层面的港口城市体系,但却有着紧密联系。物流与客流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资金流和技术流对物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流对物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港口城市体系由单一流要素转向多元流要素综合发展,港口城市间联系更加多元化,并实现了与外部流要素的互动融合。
秦娅风郭建科
关键词:城市网络
黄河流域城市体系等级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年
基于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社会生活及生态环境5个维度构建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Jenks Natural Breaks分类及克里金插值法等空间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61个城市2010-2019年等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年各等级城市数量相对均匀,自高向低城市数量比为11∶11∶12∶15∶12;而2019年城市等级结构顶端优势明显,且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状态,5个等级的城市数量比例为4∶10∶31∶12∶14.(2)从空间分布来看,2010与2019年第一、二、三等级结构城市多位于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中下游地区,一般为国家或者区域中心城市,部分为区域次中心城市;第四、第五等级城市则主要分布在经济实力较弱、区位条件较差的上游地区.(3)从空间结构来看,两个年份中,上游地区主要呈现低值集中分布,并在宁夏、甘肃一带形成低值连片区;中下游地区形成主核驱动、次核联动的结构,表现出显著的“核心-外围”特征.(4)从空间关联格局看,显著LL区为主,显著HH区次之,显著HL区和显著LH区最少,表现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空间集聚效应.(5)从影响因素看,建成区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因素影响最大,人均道路面积等反映社会保障水平的因素也具有较大影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互联网宽带接入数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因素的作用一般,万人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万人公共汽车数量对城市等级层次结构的影响最弱.
宋博丁志伟张鹏博李志远于佳甜
关键词:城市体系影响因素黄河流域
基于空间留白的韧性城市体系构建策略研究——以昆明官渡区巫家坝片区为例
2022年
简要阐述现今韧性城市理论的发展背景,以云南省昆明巫家坝片区为例,分析其现状,针对该地区存在的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在区域层面进行韧性城市空间体系构建策略,探讨在实践操作层面的韧性城市建设,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王晓叶连华
生态位视角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体系生态位多维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提出城镇体系优化策略,以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本文从生态位理论视角出发,从资源、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城市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城市生态位宽度模型、重叠度指数模型和分异指数模型,测度2004-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生态位宽度、分异指数、重叠度指数变化及特征,探讨城市群内部城镇体系结构特征,提出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策略,促进区域空间格局优化。其结果表明:(1)从城市生态位宽度来看:2004-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生态位宽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位宽度具有一定的同步性;(2)从城市生态位分异指数来看: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04年、2011年和2018年的三个阶段内,城市的资源、经济和社会生态位分异指数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且资源、经济与社会要素的空间不平衡日益加剧;(3)从城市生态位重叠度来看,以重庆、成都为代表的核心城市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且呈现出不断增大趋势,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主要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
崔梦茹侯兰功何小勤
关键词:生态位宽度城市体系

相关作者

孟祥林
作品数:460被引量:1,468H指数:20
供职机构:华北电力大学
研究主题:经济学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 城市 城市体系 城市群
刘继生
作品数:157被引量:3,902H指数:37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分形 城市体系 分维 城市 空间结构
顾朝林
作品数:410被引量:11,736H指数:6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研究主题:城市规划 城市化 城市 长江三角洲 地理学
唐子来
作品数:103被引量:1,893H指数:25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主题:城市规划 关联网络 城市 城市设计 城市体系
倪鹏飞
作品数:296被引量:3,310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研究主题:城市竞争力 城市 竞争力 住房 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