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4篇“ 基因组改组“的相关文章
产γ-氨基丁酸酿酒酵母CLNJ1的鉴定及基因组改组选育研究
2023年
该研究采用基因组改组技术对筛选鉴定的产γ-氨基丁酸酵母进行选育,提高γ-氨基丁酸产量,并对改组后的菌株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筛选出的产γ-氨基丁酸菌株CLNJ1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产量为1.72 g/L。对菌株CLNJ1进行LiCl诱变,得到菌株CLNJ1-Y,γ-氨基丁酸产量为5.96 g/L,比出发菌株CLNJ1的γ-氨基丁酸产量提高247%。对菌株CLNJ1-Y进行基因组改组得到菌株CLNJ1-YC,γ-氨基丁酸产量为12.28 g/L,比出发菌株CLNJ1提高614%。改组菌株进行菌株溶血试验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CLNJ1-YC没有溶血环出现,无溶血性,对大多数抗生素均敏感,菌株安全性良好。酿酒酵母CLNJ1通过基因组改组后可以提高γ-氨基丁酸产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开发价值,为其作为一种功能因子应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迟燕平路雅雯王景会李达苏颖牛红红苗新宇孙慕白华梅
关键词:Γ-氨基丁酸诱变基因组改组
产γ-氨基丁酸贝莱斯芽孢杆菌CLYB1的鉴定及基因组改组选育研究
2023年
为了提高γ-氨基丁酸产量,本研究采用紫外诱变和基因组改组技术处理筛选鉴定的产γ-氨基丁酸菌株CLYB1,并对改组后的菌株进行溶血试验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产γ-氨基丁酸菌株CLYB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产量为3.95 g/L。对菌株CLYB1进行紫外诱变,得到菌株CLYB1-Y,γ-氨基丁酸产量为10.26 g/L,比出发菌株CLYB1的γ-氨基丁酸产量提高160%。通过基因组改组得到菌株CLYB1-YC,γ-氨基丁酸产量为20.19 g/L,比出发菌株CLYB1提高411%。改组菌株进行菌株溶血试验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CLYB1-YC没有溶血环出现,无溶血性,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环丙沙星、林可霉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10种常见抗生素均敏感,菌株安全性良好。贝莱斯芽孢杆菌CLYB1通过基因组改组可以提高γ-氨基丁酸产量,菌株具有更好的应用开发价值。
迟燕平苗新宇王景会苏颖牛红红孙慕白李达华梅代永刚
关键词:Γ-氨基丁酸诱变基因组改组
基因组改组技术在微生物育种方面的应用被引量:5
2022年
基因组改组技术是传统微生物菌株改良方法的一种替代方法,该项技术通过基因组水平的递归重,高效实现整个生物体的定向进化,突破了传统微生物菌株改良方法的局限性。利用基因组改组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大量性状优良的正向突变株,具有提高改良菌株产量、增强菌株对环境的耐受性、提高底物利用率等优点,被称为代谢工程和菌株选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文总结了基因组改组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一般流程,重点介绍了该项技术在微生物育种方面的应用,并且对该项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韩笑杜春梅李玉婷董锡文
关键词:微生物育种
基因组改组技术选育发酵米粉乳酸菌及应用研究
发酵米粉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大米的浸泡、发酵、清洗、磨浆、蒸挤、保湿、成型、蒸粉、切断和包装等步骤制成的条状或片状产品,在我国及东南亚具有广阔市场。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的酸、酶等代谢产物使米粉更加具有柔韧筋道,口感润...
熊香元
关键词:发酵米粉基因组改组乳酸菌米粉品质
利用基因组改组技术提高短杆菌素产量及其培养条件优化被引量:3
2021年
短杆菌素是一种广谱抗菌肽,对细菌和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具有潜在的抗生素替代价值。通过对侧孢短芽孢杆菌fmb70进行紫外诱变、亚硝基胍诱变、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获得3株短杆菌素产量提高的诱变菌株。随后以诱变菌株为亲本进行两轮基因组改组,获得融合子F2-24,其短杆菌素产量为(340.5±16.35)μg/m L,是野生菌株fmb70短杆菌素产量的1.92倍。融合子传代5代后,该菌株短杆菌素产量无明显差异,说明菌株稳定性良好。最后对该菌株产短杆菌素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为:4%蔗糖、2%牛肉膏、0.5%氯化镁,发酵温度30℃、培养24 h、培养基初始pH6.0。优化后的短杆菌素产量可达(442.45±9.58)μg/m L,是初始培养条件的2.50倍。
王晓洁孟凡强周立邦吕凤霞别小妹赵海珍陆兆新
关键词:短杆菌素侧孢短芽孢杆菌基因组改组培养基优化
基于基因组改组技术的角蛋白酶高产菌株选育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筛选具有高效角蛋白水解活性的微生物,为提高废弃羽毛中角蛋白资源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以羽毛作为惟一碳氮源对土样中的产角蛋白酶菌株进行筛选,筛选可高效降解羽毛的细菌。通过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探讨其最适发酵条件。利用硫酸二乙酯(DES)和亚硝基胍(NTG)对目的菌株进行诱变,确定最适诱变条件,并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通过基因组改组选育角蛋白酶高产菌株。【结果】分离筛选到1株具有较强羽毛降解能力的菌株ZJT01,该菌落圆形凸出,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酪素水解、硝酸盐利用、柠檬酸利用等生理生化试验均呈阳性。结合菌株16S rDNA同源序列比对分析,初步鉴定其为节杆菌(Arthrobactersp.)。菌株ZJT01产角蛋白酶的最适发酵温度和时间分别为32℃和72h。其DES最适用量为9μL/mL,诱变时间为20min;NTG的最适合质量浓度是0.6mg/mL,处理时间为15min。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溶菌酶终质量浓度10 mg/mL,酶解温度37℃,酶解0.5h。经过硫酸二乙酯(DES)和亚硝基胍(NTG)分别诱变处理,获得角蛋白酶活性提高的菌株DES-2和NTG-2;对其进行3轮基因组改组后,筛选到2株角蛋白酶活性比亲本菌株ZJT01提高了5.48倍的重菌株,且其产酶活性可稳定遗传。【结论】通过基因组改组技术获得了2株角蛋白酶活性大幅提高的菌株F3-5和F3-6,这2株菌对羽毛的降解效果较亲本菌株ZJT01明显提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舒伟学马怡茗李晓霞张晋龙柯欣颜霞颜华贾良辉
关键词:角蛋白酶节杆菌属基因组改组
基因组改组选育的益生性乳杆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2018年
本研究利用昆明小鼠构建动物模型,通过灌胃重菌株和野生菌株,来探讨利用基因组技术所选育的重菌株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重菌株和野生菌株均能在小鼠的小肠内定植,盲肠的数量最高,其次是结肠和回肠;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在小鼠空肠中粘附的重菌株较野生菌株多;野生菌株与重菌株均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能降低小鼠粪便中致病菌及其他细菌的含量,且重菌株对肠道菌群的调节能力更强。以上结果说明经基因组改组选育的菌株F3-3和F3-4由于提高了菌株的粘附能力,在小鼠肠道内形成生物占位,从而减少了致病菌和其他细菌的数量,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乳杆菌发挥益生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赵玉娟段翠翠高磊牛春华于雪李盛钰
关键词:宏基因组肠道菌群
基因组改组技术快速提高拟微绿球藻油脂含量被引量:3
2018年
以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为原始藻株,经过紫外线和甲基磺酸乙酯分别诱变处理,获得5株油脂含量有所提高的出发藻株。以PEG作为融合剂,对获得的5株出发藻株进行两轮递归式原生质体融合,筛选到遗传稳定的改组藻株F2N2和F2N4,其油脂含量分别达到55.32%与57.75%,较原始藻株分别提高了69.07%与76.50%。对拟微绿球藻的原始藻株和改组藻株的油脂脂肪酸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组前后拟微绿球藻的油脂脂肪酸成变化不大,但脂肪酸含量有较大差别。
刘红全袁莎卢雨欣潘艺华杨海燕龙寒禤金彩何秀苗
关键词:基因组改组油脂含量
大肠杆菌的易错全基因组改组方法及耐受丁醇的大肠杆菌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肠杆菌的易错全基因组改组方法及耐受丁醇的大肠杆菌,耐受丁醇的大肠杆菌其分类命名为大肠杆菌Bw1.8‑4(Escherichia coli)Bw1.8‑4,保藏号CCTCC NO:M2015365。本发明...
马媛媛洪解放张敏华邹少兰
文献传递
运动发酵单胞菌的易错全基因组改组方法及耐受糠醛运动发酵单胞菌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动发酵单胞菌的易错全基因组改组方法及耐受糠醛运动发酵单胞菌,耐受糠醛运动发酵单胞菌其分类命名为运动发酵单胞菌F2.5‑4(Zymomonas mobilis)F2.5‑4,保藏号CCTCC NO:M20...
马媛媛张敏华洪解放邹少兰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王玉华
作品数:329被引量:854H指数:14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人参 植物乳杆菌 鼠李糖乳杆菌 荞麦 益生菌
裴晓林
作品数:13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L-乳酸 基因组改组 干酪乳杆菌 鼠李糖乳杆菌 选育
牛春华
作品数:113被引量:301H指数:9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植物乳杆菌 益生菌 枯草芽孢杆菌 胞外多糖 酸奶
李岩
作品数:132被引量:131H指数:7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研究主题:基因组改组 L-乳酸 干酪乳杆菌 金刚石对顶砧 发动机
赵玉娟
作品数:127被引量:204H指数:8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植物乳杆菌 益生菌 胞外多糖 乳酸菌 乳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