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19篇“ 多血管炎“的相关文章
33例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描述并总结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33例EGPA患者,诊断参照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关于EGPA的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转归等。结果33例EGPA患者中男性22例(66.7%),女性11例(33.3%),确诊时平均年龄(47.42±15.83)岁。首诊科室以风湿免疫科(23例,69.7%)为主,其次是呼吸内科(6例,18.2%)。临床表现以皮肤受累最见(皮疹、溃疡、坏疽和梗死,23例,69.7%),其次为哮喘(17例,51.5%)、浸润性肺(14例,42.4%)、周围神经病变(9例,27.3%)、血栓形成(9例,27.3%)。所有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平均数为(3.43±3.52)×10^(9)/L,有8例(24.2%)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和ANCA阴性患者相比,ANCA阳性患者伯明翰血管炎活动度评分(Birmingham Vasculitis Activity Score,BVAS)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肾脏受累更常见(P<0.05)。32例(97%)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11例(33.3%)患者使用过生物制剂或托法替尼治疗,6例接受托法替尼治疗的患者中有5例获得了疾病缓解。结论EGPA临床表现样,ANCA阳性患者疾病活动性更高,应建立学科的EGPA诊疗体系。
詹明烺姜林娣刘云
误诊为肾脓肿的肉芽肿性血管炎重叠类风湿关节一例
2025年
本文报道了一例腰痛起病患者,辗转家医院诊断为右肾结石并感染,次手术治疗,但并未找到感染病原学依据,右肾病变进展直至坏死切除,后患者出现左下肺占位性病变,胞浆型抗中性粒细胞相关抗体(c-ANCA)阳性及蛋白酶-3-免疫球蛋白G(PR3-IgG)升高,支气管病理符合坏死性肉芽肿性,排除感染及肿瘤后复阅患者既往右肾组织病理符合肉芽肿性血管炎(GPA)。临床启示:无耳、上下呼吸道受累,仅单纯肾脏受累患者也应注意筛查抗中性粒细胞相关抗体(ANCA),警惕GPA,以免漏诊误诊,尽早识别以及诊断、治疗可避免疾病的进展恶化。
闫绚韬任洁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肾脓肿误诊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胃肠受累并发胆囊1例
2024年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是一种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属于临床罕见的坏死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小血管,进展迅猛,可出现器官系统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未经治疗的EGPA 3个月病死率可达到50%,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发病罕见,极易误诊、漏诊。本文报道1例EGPA胃肠受累伴胆囊患者的诊疗情况,探讨该病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谢晨栖贾萍
关键词:胆囊炎
以泪腺为首发表现的儿童显微镜下血管炎1例
2024年
显微镜下血管炎(MPA)属于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是一种主要累及小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肾脏和肺为最常受累脏器,而眼部病变远少于另一种AAV——肉芽肿性血管炎。本文报告1例以泪腺首发的儿童MPA,伴紫癜样皮疹、肺泡出血和镜下血尿等,经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环磷酰胺治疗完全缓解。以泪腺起病的小儿MPA罕见,应注意收集其他脏器受累证据并完善ANCA检测,及早诊断并给予积极免疫抑制治疗以改善预后。
侯慧明刘晓雪李少宁王立英马继军李崇巍
关键词:泪腺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儿童
显微镜下血管炎相关间质性肺病合并COVID-19患者疫苗保护作用初探
2024年
目的分析显微镜下血管炎(MPA)相关间质性肺病(ILD)患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COVID-19)的临床特征,初步探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疫苗的保护作用。方法纳入确诊的MPA-ILD患者,同时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第十版)》制定的COVID-19诊断标准,且均有明确SARS-CoV-2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证据。收集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ILD影像学分型,SARS-CoV-2疫苗接种情况、临床分型及预后。结果共纳入37例MPA-ILD患者,女14例,男23例。32例在并发COVID-19时MPA病情处于缓解期,31例同时维持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ILD的影像学类型以寻常型间质性肺(15例)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14例)为主,剩余8例分型不确定。COVID-19分型中,27例为轻症,5例因COVID-19死亡。11例未接种疫苗,26例接种SARS-CoV-2灭活疫苗,其中11例完成3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疫苗患者COVID-19轻症比例高于未接种疫苗组(P=0.038)。因素分析显示接种疫苗为MPA-ILD患者合并COVID-19住院(OR=0.045,95%CI:0.004~0.472,P=0.010)及非轻症感染(OR=0.049,95%CI:0.005~0.517,P=0.012)的独立保护因素。同时MPA处于缓解期为COVID-19非轻症感染的保护因素(OR=0.021,95%CI:0.001~0.459,P=0.014)。结论接种SARS-CoV-2疫苗及MPA病情处于缓解期有可能减轻MPA患者合并COVID-19的严重程度。
祁福敏苏睿郝剑苏丽范倩李昕魏蔚
关键词: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及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肺部CT影像征象及定量分析
第一部分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与嗜酸粒细胞型哮喘胸部HRCT表现的对比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与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EA)患者的临床特征、胸部HRCT表现的异同点,为临床早期诊断EGPA提供重要...
刘韵
垂体相关肉芽肿性血管炎
2024年
肉芽肿性血管炎(GPA)是一种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疾病,其特征是免疫性坏死性小血管炎。GPA可累及任何器官系统,最常见的靶器官为上呼吸道、肺和肾脏。GPA累及垂体很少见,约占1%,常表现为垂体激素功能障碍和(或)鞍区影像学异常。垂体受累时常伴有其他器官受累的症状,也可能是唯一的临床表现,诊断需要结合全身症状、鞍区影像学检查及血清ANCA测定。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利妥昔单抗是常规的诱导缓解方案,难治或复发病例首选利妥昔单抗。尽管GPA其它系统疾病对治疗有良好的反应,垂体功能尤其是腺垂体功能常不能得到恢复,部分需终生激素替代治疗,早期筛查和治疗有助于避免垂体的不可逆性损伤,从而改善预后。
王柳胡雨晨张雨薇
关键词:垂体炎中枢性尿崩症
鼻腔鼻窦肉芽肿性血管炎1例报道
2024年
鼻腔鼻窦肉芽肿性血管炎(GP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报道了我院收治的1例鼻腔鼻窦GPA患者的诊治经过,旨在为耳鼻咽喉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及与鼻NK/T细胞淋巴瘤鉴别提供参考。
解金晓阎艾慧曹弘薇于寒冰姜菲菲
关键词:鼻腔鼻窦鼻NK/T细胞淋巴瘤
肉芽肿性血管炎相关垂体一例报告
2024年
肉芽肿性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GPA)是以毛细血管、微小动静脉受累为主的全身性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主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肾脏,累及垂体罕见。本文报道一例57岁女性患者,以呼吸道症状伴发热为首要表现,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病程中渐出现口干尿,检查发现鞍鼻畸形,中枢性甲减、性腺激素水平下降,c-ANCA阳性,垂体增大、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诊断GPA相关垂体
闫蕊柯丹张妍李丽赵学刚孙明霞刘晓敏
关键词:垂体炎
肉芽肿性血管炎临床表现及诊断新进展
2024年
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一种系统性血管炎疾病,可累及口腔、眼、鼻、肺及肾脏等全身个器官,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其主要以肉芽肿和局灶性坏死的形成、血管症为特征,临床采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其临床表现认知的加深,肉芽肿性血管炎的分类诊断标准被重新制定。该文主要从口腔角度对肉芽肿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分类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进行更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田欣吴思华但红霞曾昕王冏珂陈谦明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关作者

赵明辉
作品数:374被引量:2,044H指数:2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小血管炎 原发性小血管炎 靶抗原 ANCA
张清玲
作品数:96被引量:421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哮喘 支气管哮喘 多血管炎 嗜酸性 肉芽肿性
施举红
作品数:180被引量:919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肺疾病 肺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症 血管炎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张奉春
作品数:680被引量:3,221H指数:25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系统性红斑狼疮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类风湿关节炎 原发性胆汁性 干燥综合征
郑文洁
作品数:135被引量:457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系统性红斑狼疮 白塞病 贝赫切特综合征 抗内皮细胞抗体 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