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77篇“ 大鼠原位肝移植“的相关文章
大鼠原位肝移植解剖重建研究进展
2024年
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构建,为解决临床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治疗等问题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随着对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经典的“二袖套”法。然而,在移植手术过程中,手术视野差、血管扭转、胆道损伤和无期较长等问题仍是传统方法无法避免的。目前国内外大鼠肝移植模型改进方式主要围绕上下腔静脉、门静脉、下下腔静脉和胆管这4个重要解剖结构的重建展开。为此,本文就上下腔静脉、门静脉、下下腔静脉和胆管重建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整理总结,以便为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促进肝移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吴伟康李霄王旭丹丁睿陶开山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血管吻合门静脉胆管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的学习曲线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学习曲线。方法:采用成年雄性SD大鼠为供受体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方法以Kamada"二袖套法"为基础做适当改良。按时间顺序分成4个阶段:Ⅰ、Ⅱ、Ⅲ、Ⅳ。观察无期、手术成功率等,总结学习曲线。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各阶段无期依次为(25.0±1.3)、(23.1±1.2)、(18.6±0.7)、(15.4±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1.005,P<0.05)。第Ⅰ、Ⅱ阶段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5);第Ⅱ、Ⅲ阶段手术成功率为70%、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1,P>0.05);第Ⅳ阶段手术成功率100%,与前面3个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274、22.259、4.043,P<0.05)。结论: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过程中,操作者一般会经历快速提升期到平台期(50~100例),可能是操作者处于"技术疲劳"的状态,随即进入成熟期。
林拥华陈志超吴敏魏剑锋
关键词:肝移植动物模型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不同灌注方式和吻合方法的效果比较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不同灌注方式和不同上下腔静脉吻合方法对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影响。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供获取组和受体肝移植组,每组40只。供获取组10只大鼠采用腹主动脉输液器滴灌法(1滴/s),10只大鼠采用腹主动脉微量泵灌注法(6 mL/min),之后分别进行受体肝移植(每组对应10只大鼠肝移植),收集2组大鼠的供灌注时间和供获取时间,并于灌注后、肝移植24 h取脏组织行HE染色。受体肝移植组10只大鼠肝移植时采用连续吻合法,10只采用减张力半针吻合法(2组均在成功完成10只肝移植后截止),收集2组大鼠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无期时间和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腹主动脉输液器滴灌组比较,腹主动脉微量泵灌注组的供灌注时间和供获取时间较短(P<0.05);HE染色结果显示,腹主动脉微量泵灌注组的细胞、门静脉及胆管形态学无明显改变,仅个别淋巴细胞浸润。与连续吻合组比较,减张力半针吻合组大鼠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和无期时间较短(P<0.05),术后吻合口出血和供灌注不全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相对于腹主动脉输液器滴灌法,腹主动脉微量泵灌注法能提高供质量;与连续吻合法比较,减张力半针吻合方法能缩短无期与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同时降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
赵姣姣莽源祎李立李立张升宁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模型灌注方式
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腔细菌感染对移植物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腔细菌感染对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雄性DA、Lewis大鼠(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为供受体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成4组,G1为LEW到LEW,同基因对照组;G2为LEW到LEW,同基因腹腔感染组;G3为DA到LEW,异基因对照组;G4为DA到LEW,异基因腹腔感染组。每组于术后第2、4、6、8天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4只)收集标本,通过观察移植病理表现、细胞凋亡,评估移植排斥反应的不同表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病理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苏木精-伊红(HE)显示,感染后第5天(术后第8天),G3组RAI高于G4组(8.0±0.8比6.5±1.3,χ^(2)=12.711,P<0.05)。感染后5 d(术后第8天)G4组移植实质及汇管区凋亡细胞指数(AI)高于G3组[(28.53±5.27)%比(17.33±4.99)%,F=32.298,P<0.05]。结论:大鼠肝移植术后腹腔细菌感染诱导移植汇管区及小叶中央静脉周围浸润淋巴细胞凋亡增多,导致移植排斥反应减轻。
林拥华陈志超吴敏魏剑锋
关键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一种改良的静脉内衬支架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良的静脉内衬支架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方法,通过本发明改良的静脉内衬(veno‑lined)支架对(上下腔静脉)SHVC进行吻合,相较于现有的SHVC缝合技术和SHVC袖套吻合技术可以降低手术难度,缩短...
何宇涛冉江华王铎张熙冰周焘李望苏秋铭武睿超郑克谱董云李晓凯
文献传递
骨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干预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排斥反应被引量:3
2021年
背景: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摄取加工能力,但由于缺乏多种共刺激分子不能使初始T细胞活化、增殖产生免疫应答,可导致T细胞无能,从而诱导免疫低反应或抗原免疫特异性耐受,同时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可诱导同种异体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低反应性,从而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目的:探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脏排斥反应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根据DA和Lewis大鼠体质量成对随机分配成3组,均利用“二袖套”方法建立DA→Lewis大鼠肝移植模型。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环孢素组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10 mg/kg环孢素A,1次/d,共7 d;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术前1 d经阴茎背静脉注射DA大鼠骨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1×10^6/只),连续注射2次,间隔10 min。术后7 d取大鼠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改变,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HIP、AKT、IKK、IKβ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相比较,环孢素组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生存时间较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环孢素组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大鼠组织汇管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较少,小叶结构未被明显破坏,动脉、门静脉和胆管的炎性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未达到重急性排斥反应水平;③对照组比较,环孢素组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IKβmRNA表达升高,SHIP、AKT、IKK mRNA表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与对照组比较,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SHIP、IKβ蛋白表达升高,IKK、AKT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环孢素组SHIP、IKK蛋白表达下降,AKT、IKβ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有减缓急性排斥反应的功能,延迟脏成活时间,降低同种异体移植的T细胞免疫应答能力。
李立强焦龙杏张武闫文涛李健李明皓
关键词:肝移植免疫排斥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排斥反应免疫应答
川陈皮素经AKT/GSK3β/NF-κB通路抑制Kupffer细胞活化减轻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川陈皮素(nobiletin)对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提取大鼠Kupffer细胞(KCs),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LPS+川陈皮素组,ELISA检测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6浓度,Western blot检测AKT/GSK3β/NF-κB通路蛋白的表达。动物实验中构建大鼠肝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肝移植组(LT组)、LT+川陈皮素组。分别于再灌注3 h、6 h、12 h、24 h后获取各组外周血并检测血清转氨酶水平,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获取脏组织,提取组织及KCs总蛋白,检测炎症因子、凋亡蛋白、AKT/GSK3β/NF-κB通路蛋白水平,HE染色检测脏组织病理改变,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流式检测各组CD68和CD86阳性KCs比例。结果:川陈皮素抑制LPS激活的KCs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IL-6的表达(P<0.05),促进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P<0.05),同时川陈皮素抑制AKT/GSK3β/NF-κB通路磷酸化水平(P<0.05),动物实验中川陈皮素抑制AKT/GSK3β/NF-κB通路活性,LT+川陈皮素组脏损伤程度明显低于LT组(P<0.05),且LT+川陈皮素组细胞凋亡水平及M1型KCs比例均低于LT组(P<0.05)。结论:川陈皮素通过AKT/GSK3β/NF-κB通路抑制KCs炎症水平,减轻大鼠肝移植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王敬元李生伟吴涯昆
关键词:川陈皮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KUPFFER细胞
单人直视下改良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体会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缩短术中无期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受体存活率。方法:在Kamada"二袖套法"的基础上改进,单人直视下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行60例SD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本研究简化供受体麻醉方式,供采用经门静脉(必要时配合腹主动脉补救方式)进行冷灌注,缩短修时间,提前预置牵引线,固定进针位置,改进植入上下腔静脉吻合、下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套管。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供体手术、修套管、无期、受体手术及肝移植手术总时间。术后检测1,7,30天受体大鼠功能(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并分析生存情况。结果:无期结束后,供体脏灌注良好,受体麻醉移除后较快苏醒。供体手术、修套管、无期、受体手术及肝移植手术总时间分别为(32.5±1.58)、(7.3±1.43)、(15.6±2.62)、(53.2±3.74)、(108.5±2.34)min。大鼠术后24 h(手术成功率)为95%,1周生存率分别为90%,1月生存率分别为86.7%。大鼠术后短时间内功能水平增高,24 h时ALT(228.5±54.5 IU/L),AST(439.3±86.3 IU/L),TB(6.2±0.7μM),1周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改良后的方法可以简易麻醉流程,缩短无期,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受体的生存率。
李善宝李蕾宋方彬岑瑾方旭徐军明
关键词:肝移植大鼠肝移植无肝期
研究针刺俞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针刺俞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80只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治疗A组(针刺俞组)、治疗B组(他克莫司组)、治疗C组(针刺俞+他克莫司组),每组20只。治疗A组针刺俞穴,1次/d,每次20 min;治疗B组给予他克莫司0.05 mg/(kg·d)灌胃,1次/d;治疗C组给予他克莫司和针刺俞。观察各组大鼠生存率及生存时间,术后第7天取腔静脉血检测功能各项指标[总胆红素(TBi L)、结合胆红素(DBi 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各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与治疗A组比较,治疗B和治疗C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其功能指标也均显著下降(P<0.05);与治疗B组比较,治疗C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其功能各项指标明显下降(P<0.05)。结论:针刺俞能有效地减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提高大鼠术后生存时间,其可应用于临床抗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治疗。
丁利民邓丽珊卢泳
关键词: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生存率肝功能
他克莫司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细胞癌模型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同种细胞癌模型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雄性Lewis大鼠66只,选取其中16只设为空白对照组,再选取其中50只大鼠为受体。采用二乙基亚硝胺灌胃诱导受体大鼠癌模型,成模后用改良双袖套法将40只正常供体DA大鼠移植于受体。术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他克莫司组。术后他克莫司组用他克莫司1.0 mg(kg·d)混悬液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按1.0 mg/(kg·d)灌生理盐水。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于2周和4周检测组织白介素-2(IL-2)、IL-4、IL-1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Treg)、CD4^+T细胞和CD8^+T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在2周和4周IL-2、IL-4、IL-12、IFN-γ、TGF-β1、TNF-α、CD4^+T%、CD8^+T%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他克莫司组在2周和4周IL-2、IL-4、IL-12、IFN-γ、TGF-β1、TNF-α、CD4^+T%、CD8^+T%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他克莫司组2周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指标明显降低(P<0.05);4周时与同组治疗2周比较各指标明显降低(P<0.05)。结论他克莫司可降低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细胞癌模型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
邓卫平马德强郑红梅李胜保郜元军金曙
关键词:肝细胞癌原位肝脏移植他克莫司急性排斥反应

相关作者

钱海鑫
作品数:281被引量:845H指数:1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大鼠原位肝移植 原位肝移植 肝癌 表达及临床意义
吴孟超
作品数:1,496被引量:10,863H指数:4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肝肿瘤 肝癌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癌 肝切除术
秦磊
作品数:124被引量:422H指数:10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大鼠原位肝移植 腹腔镜 原位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高毅
作品数:537被引量:1,564H指数:19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研究主题:肝细胞 肝移植 生物人工肝 生物反应器 细胞培养
杨甲梅
作品数:451被引量:2,938H指数:2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肿瘤 肝癌 原发性肝癌 肝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