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8篇“ 天人相分“的相关文章
- 天何言哉、天人相分与天人之际:儒家人学的复调结构被引量:2
- 2023年
- 儒家人学旨在对“人是什么”做出回答。这一回答,循宗教与世俗两个向度展开。以前者论,神(天)人关系构成一条主轴;以后者言,人的德性本质构成另一条主线。理解儒家人学,需要同时沿循双线索进行交错观察。从总体上讲,儒家人学起自宗教溃败与政治勃兴之际的政治正当性与合法性危机。因此,神(天)人关系成为儒家人学的一贯主题。由于儒家人学形成于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让其成为政治失序的一种人学反应结果。儒家人学由此充分呈现出积极作为的人,如何应对“天不言”情况下的行为主动性建构的特质。直到政治失序危机过去,神(天)人关系再次成为关于人是什么的平衡性主题的时候,儒家人学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方才水落石出。如此,儒家人学在天何言哉、天人相分与天人之际的三个复调主题上,呈现其完整结构。
- 任剑涛
- 关键词:自然之天天人相分天人之际复调结构
- 天人相分:先秦道家的天人观——兼论其对现代文明的启示
- 2023年
-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先秦道家认为天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天人相分。《老子》认为天道无为且没有情感,而人道则力图有为并且追求仁义,故天人之间是相分别的。庄子一面继承《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另一面又指出以礼乐教化为代表的人类文明不仅与天道是相悖、而且还会残害事物的天赋本性,故庄子主张存天而灭人。老庄天人相分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对于现代文明而言只能吸收其积极的内核。这就是当今人类社会要充分重视天地自然的地位和价值,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乃至一体共存。
- 郭高军林相
- 关键词:天人相分《老子》天人一体
- 从“人神相契”到“天人相分”——先秦儒家对西周“圣人”观念的转换
- 2022年
- 圣人观念的形成经历了连续不间断的演变和积累,逐渐成为一个稳定的观念。由最初的“圣”义到“圣”观念,其间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进程。西周圣人观念的形成是在殷商晚期圣人观念的基础上建立的,晚商的统治者仅仅把自己的先祖称为圣人。至西周时期先王系与先正系把自己先祖(前文人)也称为圣人,并且在帝左右,具有神的位格,与上帝一起作为祭祀的对象。至先秦儒家,圣人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一类的人,并且圣人不再具有神的位格,而成为一种理想化的人格。从西周初的“人神相契”到荀子“天人相分”,圣人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体现在先秦儒家对西周“圣人”观念的狭隘上。不仅仅是圣人观念所包涵的内容狭隘化,而且对圣人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先秦儒家的圣人来自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在儒家的“圣人”观念中,不存在人与神的冲突,圣人再神圣也是人,而不具有神格。本文以先秦儒家的圣人观念为核心,考察先秦儒家对西周圣人观念的转换。
- 吴艳丽
- 关键词:圣人观念先秦儒家天人相分
- “天人相分”“隆礼重法”:荀子思想的系统把握——重写先秦思想史系列
- 2022年
-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高扬舜禹之道和孔子仁学,在批判六家、五霸的基础上广采博取、推陈出新,构筑了天人相分、人性本恶、内圣外王、礼主刑辅、革命义兵的思想大厦。在天人关系上,他彻底否定有神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在人性问题上,他既肯定人欲本恶,又强调善的道德意识是人的特征,源于人的"心知"本性,实际上走向二重人性论,由此建构起"君子之道"和"君之所道"。"君子之道"包括贵礼、尚诚、劝学、隆师、慎友、征圣、宗经等修养方法。"君之所道"包括仁政民主、裕民富民、礼主刑辅、尚贤使能等经世方略。荀子进而提出"从义不从父"的"子道","从道不从君"的"臣道"与"议兵以仁义为本"的军事主张。荀子学说体大思精,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关怀,是周代贵人轻天、贵德轻神思想特征的典型证明,至今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 祁志祥
- 关键词:天人相分人性善恶
- 荀子人性论新探:天人相分的视角被引量:1
- 2021年
- 荀子的人性论存在“性恶”与“向善”两个维度,背后实有其天道观基础。荀子基于天人相分,将天自然化、客观化,但又未完全取消天的超越性与主宰性意义,这就决定了其人性论重性恶而轻向善的理论特质。天人关系的重心下移,潜藏着天人断裂的危机。在突显人的能动作用的同时,荀子弱化了对人自身的规约性力量。如果以人的理性为基点重建天的超越意义,使天人的相分与互动在更高层面上得以展开,则有希望将天人之间固有的张力控制在合理限度内。
- 雷达
-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天人相分
- 荀子“天人相分”论浅析
- 2020年
- 荀子"天人相分"论是从自然观角度分析天人关系的。他将儒家一贯的"天人合一"论推向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丰富儒家天人关系的理性光辉。纵观中国哲学中的"天人之辩"史,荀子的"天人相分"论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 王风英李朝富
- 关键词:荀子儒家哲学制天命而用之
- “天人相分”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技艺美学思想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技艺美学崇尚天人合一,传统社会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技艺观。这种传统技艺观主要是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轻技重道,该技艺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人艺术。然而,中国传统技艺美学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向度,即“天人相分”。“天人相分”的技艺观,根植于儒家——特别是荀子的思想资源,充分肯定人为,强调由技进道。该技艺观在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真工实能的技艺追求与心性论色彩浓重的天人合一技艺观相异趣,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现实适用性,对当代工匠精神的拓展有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 郑翠仙
- 关键词:天人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
- 天人相分:王安石“天变不足畏”星占观发微被引量:4
- 2017年
- 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旨在推行新法,以往学者多从文本和政治两个维度进行探讨,然皆有其弊。事实上,王安石主张'天变不足畏'有'天人相分'的思想渊源,也有北宋诸儒先进的星占认知。至于宋神宗及诸儒否定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君权天授'的考虑,而'天变不足畏'实为王安石、司马光等熙宁诸儒的理性认知。
- 王逸之朱汉民
- 关键词:星占天人相分
- 天人相分·形上道体·万物自化——论民国时期对老子“天地不仁”的解释被引量:2
- 2017年
-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历来注家对"天地不仁"的理解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民国时期对这一问题有三种解读模式:胡适、梁启超和冯友兰等认为老子的"天地不仁"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说,开天人相分之先河,立下了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钟泰认为,老子"言天地万物为刍狗者,犹言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而已",唐君毅从"道"与"物"的关系上进一步阐释了钟泰的观点;蒋维乔则认为老子"天地不仁"具有西洋哲学的科学性内涵。民国时期对老子"天地不仁"的解释,凸显了20世纪初期的思想家们既主张引进西方文化,又肯定中国文化的态度。同时,也给予当今的道家思想研究以启迪。
- 王敬华
- 关键词:老子天人相分
- “天人相分”观与荀子正义思想的误区被引量:5
- 2017年
- 荀子的正义观与其天道观的关系很少受到学界重视,而高度评价他的天道观以其"天人相分"的无神论打破上天权威。但无神论的天道观恰是造成荀子正义观缺乏超验维度的原因所在:因为他在打破天神权威的同时供奉起人神权威,在抨击"信神的奴役制"的同时又鼓吹"信仰的奴役制"。当虚拟的超验信仰缺失之后,社会正义便丧失了价值独立的坐标意义,于是荀子的正义思想便落入"权威正义"的误区。他以帝王、圣人、师父、礼制、名分世俗的权威作为正义的标杆,鼓吹"隆礼""隆一""隆圣""隆君",构筑了一个无神的权威迷信体系,并以"言隆以为极"的极化思维大力神化圣人、美化君主、鼓吹尊卑、推崇人治、凝固真理,对后世的帝王专制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王四达赵威
- 关键词:正义
相关作者
- 成中英

- 作品数:194被引量:547H指数:13
- 供职机构:美国夏威夷大学
- 研究主题:儒学 中国哲学 儒家 本体诠释学 本体
- 郑颖贞

- 作品数:20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商丘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 研究主题:哲学思想 认识论 天人合一 真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 张志雄

- 作品数:8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天人合一 思维模式 哲学命题 解释学 天人相分
- 朱汉民

- 作品数:325被引量:892H指数:13
-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 研究主题:理学 湖湘文化 儒学 书院 中国文化
- 靳希平

- 作品数:38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
- 研究主题:胡塞尔 黑皮 现象学 《存在与时间》 沈有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