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1篇“ 天然气运移“的相关文章
天然气运移轻烃地球化学示踪--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田为例
2024年
基于天然气中轻烃化合物组成分析和区域性对比,结合组分和甲烷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揭示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和水溶及逸散等示踪作用,探讨运移作用对特定轻烃指标的关联效应。研究表明:①东胜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天然气C5−7异构烷烃含量高于正构烷烃,C6−7轻烃组成呈链烷烃优势分布且芳香烃含量明显偏低(小于4.0%),C7轻烃主体呈甲基环己烷优势分布,整体表现出煤成特征且受到了水溶等作用影响;②东胜天然气经历了自南向北的游离相运移,并在充注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水溶作用,其中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北什股壕地区天然气在聚集后具有明显的散失;③长距离的游离相运移导致天然气C7轻烃中甲基环己烷相对含量和甲苯/正庚烷值降低、正庚烷/甲基环己烷值和庚烷值增大,水溶作用导致轻烃异庚烷值增大,天然气散失导致什股壕地区天然气中C5−7正构烷烃相对异构烷烃含量增加。
吴小奇倪春华倪春华王付斌马亮帮王付斌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成因
四川盆地灯影组储层沥青特征与现今天然气运移关系研究
本文针对性选取川中地区高石1井、川西北段川深1井、川东北马深1井、川东五探1井灯四段不整合面附近储层岩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微观储层沥青的分布、特征,分析灯影组现存储层沥青形态特征与(古)油藏形成、演化和调整的相关性...
钟川楠孙玮李泽奇刘树根邓宾吴娟宋金民
关键词:储层沥青灯影组四川盆地天然气运移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运移规律与成藏组合被引量:2
2022年
为解决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区天然气勘探中遇到的天然气运移认识不清的难题,在实验(数值)模拟和大量调研基础上,综合钻井、构造和地震等资料,利用盆地模拟软件,开展了深水区天然气运移规律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深水区天然气运移主要受到“流体势场”—“通道场(输导体系格架)”—“约束场(区域盖层)”3场耦合的控制。高势生烃凹陷内的底辟带和晚期活化沟通源断裂发育区的陵水组区域盖层完整性被破坏,天然气垂向运移为主,利于在区域盖层之上形成多个中小规模藏组成的浅层大中型岩性型田;部分凹陷边缘—低凸起及之上地区陵水组区域盖层保存完整,断裂—砂体—构造脊汇聚型复合输导体系发育,天然气运移侧向为主,利于在区域盖层之下形成深层整装构造型大中型田,而新构造运动是深水区晚期大中型田形成的重要诱因。深水区最终形成了浅层和深层两套成藏体系和3套有利成藏组合。成果指导勘探,在松南低凸起深层成藏组合勘探中首次获得突破性发现,继续拓展,有望在中央峡谷外找到新的大中型田群。
朱继田郭明刚熊小峰曾小宇贺懿唐历山宋鹏
关键词:天然气运移成藏组合
页岩和煤岩的孔隙结构差异及其天然气运移机理被引量:8
2022年
页岩和煤岩作为非常规天然气储层,其孔隙结构控制着天然气的赋存状态与运移机理。为了定量表征两种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差异,借助小角中子散射技术、高压压汞法、体吸附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对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过成熟页岩以及上石炭统本溪组煤岩的储集性和孔隙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页岩与煤岩的孔隙结构差异及其成因,并研究了甲烷在其储层中的赋存和运移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煤岩主要储集空间集中在小于5 nm的孔径范围内,其中甲烷赋存状态以吸附为主,页岩中大于5 nm的孔径范围是主要的游离储集空间;②基于小角中子散射与高压压汞实验结果的差异特征可以用于评价孔隙连通性,且本研究中煤岩的孔隙连通性要优于页岩;③重复压汞法显示高压对于过成熟的页岩和煤岩不会导致样品产生新的裂缝。结论认为,煤岩储层微孔中的吸附解吸成为游离是煤层开发的关键,页岩储层中页岩从基质储集空间运移天然裂缝或人工裂缝中受孔隙连通性的控制;增加页岩中诱导裂缝,有效连通诱导缝和天然裂缝并且提高有机孔隙网络与外部的连通性是提高页岩采收率的关键,该认识为后续两类非常规油储层的科学评价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邓泽王红岩姜振学王红岩姜振学徐嫣然柯于斌
关键词:孔隙结构煤岩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天然气运移特征与成藏模式被引量:12
2021年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作为我国近海海域最大的新生代沉积凹陷,油资源十分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以西湖凹陷近年来油勘探取得重要突破的中北部为例,应用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油成藏关键时刻和运移方式,划分天然气成藏组合,建立天然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1)天然气晚期成藏,龙井运动之后的5~6 Ma以来为成藏关键时刻;(2)天然气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分馏趋势主要受原地烃源岩成熟度控制,没有自西部洼陷带向中央反转背斜带较大规模侧向运移的证据,主要为垂向近距离运移成藏;(3)划分出源上常规天然气成藏组合、源上致密天然气成藏组合和源内致密天然气成藏组合3种类型,建立了天然气成藏模式。提出通源断裂晚期活化导致的浅层常规油藏、深层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皆是西湖凹陷下一步应加大勘探力度的重要领域。
刘金水张书平
关键词:晚期成藏垂向运移成藏模式西湖凹陷东海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马家沟组断裂控制天然气运移方向的流体包裹体证据被引量:16
2021年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马家沟组成藏期次和天然气运移方向与断裂活动的相关性,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均一温度和冰点温度的测定以及热力学PVT模拟方法对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储层的岩心样品进行了成分、温度和压力的测定与恢复.结果表明:构造裂缝脉体中充填的矿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镁矿;脉体中共有4类流体包裹体,分别为富甲烷体包裹体、含CO_(2)富甲烷体包裹体、含甲烷盐水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这4类流体包裹体均存在于方解石脉体中;构造裂缝脉体和溶孔中含甲烷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130.1~179.6℃之间,与含甲烷流体包裹体同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12.3~173.3℃.结合生排烃史和埋藏史,证明早白垩世是马家沟组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沿断裂分布的各井的捕获压力和压力系数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早白垩世的构造运动在北东向的断层中产生大量构造裂缝,为天然气运移提供了通道,证明含甲烷的流体沿北东向断裂运移并充注成藏.
冯艳伟陈勇赵振宇刘听雨雷静钟升王淼李冠华裴仰文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流体包裹体天然气运移马家沟组天然气
储层流体特征在天然气运移中的示踪意义探讨——以川西坳陷中段龙门山前中侏罗统上、下沙溪庙组藏为例被引量:2
2021年
以川西坳陷中段龙门山前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和下沙溪庙组藏为研究实例,通过分析地层水化学参数、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组成、Fe–Mn元素含量差异明确了储层流体特征,并结合孔隙类型差异对天然气运移方式和路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下沙溪庙组地层水表现出高矿化度、高Na+/K+、高Ca2+、高HCO3–的特征,方解石具有相对较低碳氧同位素值,相对较高Fe、Mn元素含量,储层孔隙类型以方解石溶蚀孔为主;上沙溪庙组地层水表现出低矿化度、低Na+/K+、低Ca2+、低HCO3–的特征,方解石具有相对较高碳氧同位素值,相对较低Fe、Mn元素含量,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储层流体特征差异表明,断层是龙门山前上沙溪庙组和下沙溪庙组天然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其中,下沙溪庙组藏受下部热流影响较大,天然气以水溶相运移为主;上沙溪庙组藏受下部热流影响较小,天然气以游离相和扩散运移为主。
阎丽妮杨映涛蔡李梅南红丽
关键词:川西坳陷沙溪庙组天然气运移流体特征
元坝地区须三、须四段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及天然气运移特征研究
张存剑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运移成藏条件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运移成藏条件,对指导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从生储盖配置条件、流体动力、输导体系、天然气充注与成岩作用的时空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条件。
魏丽马尚伟
关键词:天然气成藏条件下古生界鄂尔多斯盆地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运移定量表征
甘军张迎朝杨希冰李兴梁刚

相关作者

王震亮
作品数:167被引量:1,632H指数:26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油气运移 天然气 流体动力 成岩作用
付广
作品数:518被引量:3,685H指数:41
供职机构:东北石油大学
研究主题:盖层 天然气 油气 松辽盆地 断层
席胜利
作品数:80被引量:2,257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 上古生界 奥陶系 勘探潜力
张立宽
作品数:116被引量:901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油气运移 核磁共振 岩心 页岩
李剑
作品数:693被引量:5,406H指数:4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天然气 烃源岩 碳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四川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