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34篇“ 媒介传播“的相关文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媒介传播策略及特点研究
2024年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媒介传播策略及特点。首先,介绍了媒介融合趋势及其对数字媒介传播的影响,并阐述了研究该主题的必要性和价值。其次,通过文献综述,回顾并分析了数字媒介传播策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效果,同时探讨了数字媒介传播的独特性、优势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媒介传播策略,包括多元融合策略、精准定位策略和互动创新策略,并分析了其实现有效传播的方式。该研究框架为数字媒介传播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并为数字媒介传播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沈雅秋
关键词:媒介融合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三星堆遗址跨媒介传播策略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在数字化时代,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态,并衍生出全新的社会互动方式。三星堆遗址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凭借跨媒介传播策略实现了文化突围。文章结合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以三星堆遗址的跨媒介传播措施为研究对象,对其传播策略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优化建议,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提供参考。
刘露
关键词:三星堆遗址传播仪式观
全媒体时代媒介传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本书首先探讨了媒介生态以及媒介生态中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要素与媒体社会责任担当的关系。随后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媒介生态的基本特征,以及在新时代媒介生态环境下媒体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本书研究了现阶段我国媒体履行...
高超
网络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人际传播策略分析
2024年
人类社会离不开人际传播,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情感沟通的方式逐渐从现实生活转向了网络社会。在互联网兴起之前,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就是人际沟通的主要形式。网络媒介传播过程与人际传播相似度极高,它在几乎完全复刻了人际传播的同时,又有着在传统人际传播中无法实现的功能,因此网络媒介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最迅猛的媒介形式。本文将着重分析网络媒介是如何运用人际传播的原理,成为当今人们热衷的人际沟通媒介的。
贺靖雅
关键词:人际传播人际沟通互联网大众媒介
动静相生:《三国演义》的跨媒介传播及其意义
2024年
作为古典文学经典,《三国演义》的传播媒介变迁有着密切关系。在成为《三国演义》之前,三国故事主要通过口头进行传播。在成书后的数百年里,《三国演义》主要通过印刷(刊刻)媒介进行传播,戏曲等艺术形式也是其传播的手段。电子媒介诞生后,《三国演义》开始通过影视剧和广播等方式进行传播。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传统媒介对《三国演义》的传播构成了其文学意义的稳定性闭环。互联网媒介诞生后,《三国演义》的传播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互联网媒介不仅对《三国演义》原著进行传播,还创造了更多的衍生文本,从而打破了《三国演义》文学意义的闭环。传统媒介下的《三国演义》主要在静态中传播并获得相对稳定的文学意义。随着跨媒介传播的形成,《三国演义》则进入了生生不息的动态文化生产中。通过对《三国演义》跨媒介传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经典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接受与再生产。
朱军
关键词:《三国演义》媒介传播互联网文学经典文学意义
广东地区方志馆媒介传播特征和形象分析
2024年
在尊重方志馆地域特性基础上,本文围绕3家广东省示范方志馆所属地域的媒体,选取9家主流报纸和4个媒体新闻网站有关方志馆的报道作为外部大众媒体研究样本,同时选取广东省方志馆、广州市地方志馆和深圳市方志馆的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情况作为自有新媒体研究样本,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词频统计与文本分析法,客观呈现内外部两类媒介形态下广东地区方志馆媒介传播的一般特征,以及四大媒介形象。希冀方志馆以媒介传播现状和形象为镜加快事业发展,优化媒体宣传,全面提升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张利利
关键词:方志馆媒介形象
媒介传播视角分析“牡丹”文化标识在对外宣介层次的功能体现
牡丹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传递着中国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本文拟从符号学视角着手,重新探寻并挖掘牡丹文化在对外宣介方面的丰富内涵与新时代精神内核,并提出"构建牡丹话语体系"的实践路径,即打造包含"牡丹"文化符...
卢梓俪
关键词:符号学跨媒介叙事
我国冰雪体育文化多元媒介传播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4年
冰雪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重要载体。随着2022北京冬奥会的临近,中国冰雪体育文化面临着传承创新、多元融合、国际交流等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从多元媒介传播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冰雪体育文化多元媒介传播体系的构建路径和策略,旨在为促进冰雪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该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冰雪体育文化多元媒介传播的现状和问题,然后提出了构建中国冰雪体育文化多元媒介传播体系的目标和原则,接着从内容创新、平台建设、渠道拓展、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构建策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
宋晓芬申可李敏
关键词:冰雪体育文化
媒介传播框架下网络微短剧传播策略分析
2024年
目的:文章以《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分析网络微短剧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传播策略,通过对其跨媒介协同、精准投流模式及用户扩容策略的研究,揭示该剧如何有效触达并吸引目标受众,旨在为其他新媒体内容创作者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方法:文章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跨媒介传播理论框架,从三个方面对《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进行深入探讨。传播链路方面,分析该剧如何通过跨媒介协同和内容模块化发布;投流模式方面,考察该剧投放时间选择、投放渠道布局及ROI出价保障策略;用户扩容方面,基于深度数据分析识别受众偏好。结果:研究表明,《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凭借创新的内容设计、灵活的跨平台传播策略以及精准的市场定位,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该剧不仅在内容上满足了受众对新颖叙事体验的需求,还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终实现了广泛的受众覆盖,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结论:《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成功经验表明,内容创新、跨媒介协同、精准投流及深刻理解目标受众是提高新媒体内容传播效率的关键因素。这些策略不仅能促进单个作品成功推广,还能为整个行业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为新媒体内容创作与传播指明方向。
高婕
数字经济时代“大食物观”理念的媒介传播策略分析
2024年
我国一直将粮食安全问题摆在突出重点位置。“大食物观”植根于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构建多元化的食品生产体系,拓展和丰富食物来源。当前,国内外环境都面临严峻的新变化,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战略能够良好应对危险局势,高效传播“大食物观”思想也具有多重意义。以我国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新媒体平台为例,通过对其中以“大食物观”为主题的视频评论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在传播该理念过程中,受众具有功利性目的、产生议题互动、主观性反对与挑战权威等特征。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媒介、公众三种角色的作用,形成能够迎合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传播策略。
钟雨汐郭守运
关键词:数字经济粮食安全媒介传播

相关作者

方延明
作品数:117被引量:347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新闻文化 文科建设 新闻 高等教育 文化
李有军
作品数:33被引量:38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秦腔 易俗社 新媒体 媒介传播 秦腔艺术
田秋霞
作品数:27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研究主题:媒介传播 乡村 传承 信息呈现 媒介呈现
徐翔
作品数:96被引量:330H指数:11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研究主题:城市文化 社交媒体 中国文化 网络文化 网络
陆地
作品数:238被引量:799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电视产业 中国电视产业 电视节目 中国电视 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