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21篇“ 宜居性“的相关文章
- 成渝城市群宜居性评估及发展趋势分析--基于全局熵值法
- 2025年
- 城市宜居性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包括以人为本、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成渝城市群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群,其宜居性水平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采用全局熵值法对2015—2020年成渝城市群的宜居性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宜居性水平总体趋势向好,但各城市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空间上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教育对民生发展有深远影响,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居民及其家庭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促进城市更加宜居;生态发展和城市发展与宜居性发展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得分最高的宜居城市在这两个方面并不一定表现出色;文化发展与宜居性发展紧密相连,但各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 雷国胜杨阳
- 关键词:城市宜居性宜居指数
- 乡村三生宜居性测度与多情景模拟预测——以泰来县为例
- 2025年
- 为探索东北乡村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多功能协调的宜居空间格局,本研究以东北典型生态贫困县——黑龙江省泰来县为例,诊断其三生宜居冲突及其结构响应关系,预测不同宜居目标情景下三生空间的演变格局,从而构建了识别与评价-明晰空间结构-目标与模拟的三生空间宜居性整治框架。结果表明:泰来县综合宜居性平均得分为71.25,空间格局呈现出西高东低态势,高宜居区域聚集在西南部中心城区,中宜居空间连续分布在整个研究区内,低宜居空间则呈现出明显的小聚集、大分散的分布特征。泰来县三生宜居性中度协调及优质协调区域占比为59.6%,全域三生宜居性协同一般,空间分布和综合宜居性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东部三生冲突强度显著高于西部。进一步设置生产宜居优先、生态宜居优先、生活宜居优先以及三生协调宜居4种情景,结果显示4种情景下均是生活空间增量最多,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因情景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研究表明,高质量生活、生态和生产空间是提升区域宜居性的关键因素,而三者之间的高效融合与协调是促进多功能协调宜居空间格局形成的关键。
- 王蕾陈媛媛翟雅琳李泽玉贾佳张心语张泽雨周霁涵姚允龙
- 关键词:宜居性
- 基于多源数据的济南市中心城居住区生态宜居性评价
- 2025年
- 城市居住区的生态宜居性评价能有效揭示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宜居性挑战。本研究以济南市中心城居住区为研究对象,结合遥感影像数据、POI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多源数据,从研究区的本底生态环境和宜居环境建设2个维度9个具体指标构建了城市居住区生态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优劣解距离法进行城市居住区的生态宜居性评价。结果表明:济南市中心城居住区生态宜居水平差异性较大,生态宜居综合得分高的居住区多为片区绿化率高、距离公园近且夏季地表温度较低的住宅区,整体上呈现南部向东部边缘地区的居住区生态宜居指数较高,中部向西北部地区较低,东北部与西部区域的居住区生态宜居性高值与低值混杂分布。在指标维度上,本底生态环境指标层的生态宜居评价指数分布与生态宜居综合评价指数分布较为一致,各居住区间的宜居环境建设指标层的生态宜居评价得分差异较本底生态环境指标层的生态评价得分小。
- 张旭辉孟飞
- 关键词:TOPSIS城市居住区
- 广东省人居气候宜居性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利用8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温度、降水、风速等逐日观测资料,计算温湿指数3级天数、风效指数3级天数等6项指标,构建人居气候舒适性评估指标体系,对广东省气候宜居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温湿指数3级天数、气候宜居禀赋优率、人体舒适度指数5级天数与4~6级天数的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到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这说明了广东省沿海地区能感受到舒适的天数较多;风效指数3级天数高值区出现在茂名、阳江、云浮以及汕尾地区;气候宜居禀赋优良率高值区出现在粤北、粤东以及珠三角地区;东莞、连平和蕉岭的人居气候宜居综合得分分别为81.1、73和72.6分,分别位居第1、第2和第3位,位于广东省气候宜居城市前列。
- 肖宇坤王彤张羽刘畅沈晓钿黄思琦
- 关键词:生态气象宜居城市
- 江苏省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研究
- 2024年
- 针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进行宜居性研究,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通过归纳比较法、层次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构建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少部分城市宜居性建设情况良好,仍有大部分城市的宜居性建设还需进一步改善。其中,苏南地区城市宜居性最好,苏中地区发展缓慢,苏北地区还需加强城市宜居性建设。重视宜居城市实施规划编制、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等能有效推动城市宜居性建设。
- 付美鑫杨丽萍
- 关键词:城市宜居性
- 基于“两评价”体系的天津城市宜居性分析
- 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迅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并提出更高的要求。2020年,天津常住人口1386.60万人,是全国七个超大城市之一,人口总量不断上...
- 张倩邹广彦
- 关键词:城市宜居性满意度评价熵权法
- 人才集聚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研究
- 2024年
- 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稳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人才集聚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城市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娱乐生活、市政设施和环境质量五个维度,构建了城市宜居性的综合指标,并基于2000-2020年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人才集聚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人才集聚显著提升了城市宜居水平,且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发现,人才集聚通过驱动财政收入的增加进而促进城市宜居水平提升。调节效应显示,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和金融环境三个维度的营商环境,会放大人才集聚对城市宜居水平的促进作用。文章提出了强化人才集聚效应、加强财政支出倾斜、优化城市营商环境以推动宜居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 杨金娇
- 关键词:人才集聚宜居性财政收入营商环境
- 从街道场所到城市区域:美国城市宜居性的研究与实践被引量:1
- 2024年
- “宜居性”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设计中的重要议题。区别于现代主义带有浓重乌托邦色彩的宏大城市构想,宜居性理论重点关注微小叙事和日常生活。文章通过详细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宜居性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发现:1996年以前的宜居性研究聚焦于街道—场所尺度,包含两条研究脉络,即从安全的街道到复合型林荫大道和从交往的场所到公共领域的重塑;1996年以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发展推动了“街道—社区—城市—区域”多尺度融合的宜居性研究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宜居城市建设提出3点启示:以人为本,优化步行和公交系统;关注日常生活,鼓励公共参与;注重多尺度空间要素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 蒋敏刁游卢峰
- 关键词:城市宜居性公共空间
- 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与城市宜居性的时空演化及适配关系被引量:2
- 2024年
- 科学诊断城市规模与城市宜居性的适配关系,对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集,通过解析城市规模和城市宜居性的适配机理与适配过程,构建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刻画其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空间重心模型、综合适配模型等方法分析两系统的多维适配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指数和城市宜居性指数均呈波动上升态势,长江下游城市规模增长速度较快,长江上游城市宜居性较高。(2)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和城市宜居性的空间结构差异有所改善,空间自组织性不断加强,城市内部非均衡性结构特征明显。上海、南京、苏州是城市规模极化中心,重庆、成都城市宜居性优势明显。(3)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与城市宜居性的重心移动间距逐渐缩小,说明系统间的绝对差距日益敛缩,区域发展格局更加平衡和可持续。总体来看,研究区适配类型由研究初期的较不适配逐渐转变为基本适配、中度适配,长江下游实现由“较不适配—基本适配—中度适配”状态的过渡,长江上游、长江中游的部分城市适配水平有待提升。
- 贺小荣石彩霞周国华
- 关键词:城市宜居性长江经济带
-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陕西省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关键驱动力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以陕西省为例,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用熵权TOPSIS法对10个地级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与分析,并运用主成分析法对区域内城市宜居性提升的关键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市宜居性较高,且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总体上各城市宜居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商洛、安康和铜川的城市宜居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陕西省城市宜居性提升的驱动力在不同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2011—2015年的关键驱动力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关键驱动因子为公共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基层政治服务水平、资源供给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水平。2016—2020年的关键驱动力转变为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因素,关键驱动因子为通信文化交流环境、公共服务水平、水土流失治理水平、共同富裕水平、污水治理效率和对外开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驱动因子在两个不同的时期对城市宜居性的提升均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 樊艳翔雷社平
- 关键词:驱动力熵权TOPSIS法主成分分析法
相关作者
- 伍学进

- 作品数:32被引量:7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军队审计系
- 研究主题:宜居性 军民融合式 装备再制造 公共空间 街道
- 甄峰

- 作品数:486被引量:8,349H指数:5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研究主题:城市 大数据 智慧城市 信息技术 城市网络
- 张文忠

- 作品数:280被引量:6,495H指数:4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研究主题:资源型城市 人居环境 城市 影响因素 宜居城市
- 胡永云

- 作品数:63被引量:268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 研究主题:平流层 气候变化 行星 全球变暖 诺贝尔物理学奖
- 武永祥

- 作品数:45被引量:151H指数:7
-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
- 研究主题:住宅市场 宜居性 中国房地产 结构方程模型 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