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22篇“ 强制性运动疗法“的相关文章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
2025年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该院收治的82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CIMT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tDC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指标[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水平、步态参数(步速、跨步长比率、步频)水平、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生命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100量表(WHO-QOL-100)]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CL、CMCT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步速均快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两组跨步长比率、步频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心理、独立、社会关系、精神、环境等WHO-QOL-100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联合CIMT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步态参数水平、FMA评分、MBI评分和生命质量评分,降低神经电生理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CIMT治疗。
林强
关键词:强制性运动疗法卒中偏瘫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2025年
目的再评价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系统评价,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更科学、可靠的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4月。通过ROBIS工具、AMSTAR 2工具、PRISMA 2020报告规范和GRADE软件对纳入研究分别进行偏倚风险、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纳入18篇文献,其中1篇质量为高等级,1篇质量为中等级,10篇质量为低等级,6篇质量为极低等级。72个结局指标中有10个中等质量证据,32个低质量证据和30个极低质量证据。结果显示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改善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患侧上肢使用频率、动作完成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积极影响,但在改善残疾情况和生活质量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但目前纳入的系统评价文献质量较低,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证据。
冯露叶沈悦周珊珊杨媛媛王德花汤继芹
关键词:脑卒中强制性运动疗法上肢运动康复护理日常生活能力
分期针刺法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合并肢体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5年
目的 探讨分期针刺法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对脑卒中合并肢体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144例脑卒中合并肢体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CIMT干预,观察组采用CIMT联合分期针刺法干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肢体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肢体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脑卒中合并肢体障碍患者联合治疗疗效理想,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陈小龙张文华刘冠雄王慧芳
关键词:强制性运动疗法临床疗效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干预的价值。方法纳入本院收治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时间为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48例。全部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基础药物治疗及康复运动,对照组在此基础开展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开展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干预。根据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综合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CarroⅡ上肢功能测试(UEFT)、改良Barthel指数(MBI)、世卫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干预能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
桑贤明黄梅马鑫慧张金明
关键词:脑卒中强制性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
2024年
分析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强制性运动疗法的效果。方法 从在我院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取52例作为本次研究样本,抽样开始时间和截止时间为2021.1、2023.6,52例样本进行随机划分入组,即参照组有样本26例、试验组有样本26例。前组实施常规运动疗法,后组实施强制性运动疗法,围绕治疗效果、6分钟步行距离、ADL、NIHSS、FMA评分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治疗效果对比分析后得知,试验组优于参照组,P<0.05;6分钟步行距离对比分析后得知,试验组好于参照组,P<0.05;ADL、NIHSS、FMA评分对比分析后得知,试验组优异于参照组,P<0.05。结论 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应用。
朱勇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两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总依从高于对照组(P=0.022)。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康复依从
吴思闫洪亮佟海凤邢丽丽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强制性运动疗法康复
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被引量:4
2024年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关节活动情况(评价指标为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与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的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进行评估]、平衡功能[应用平衡功能评价量表(FMA-B)进行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进行评估]及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5个维度)。结果干预后,两组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以及FMA-UE、FMA-B、MBI评分和生活质量5个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以及FMA-UE、FMA-B、MBI评分和生活质量5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可提高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董观记马慧李昌欣梁刚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强制性运动疗法脑卒中偏瘫康复效果关节活动功能上肢运动功能
脑卒中后偏瘫急期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电刺激的效果观察
2024年
观察脑卒中后偏瘫急期患者实施电刺激与强直运动疗法配伍干预的可行。方法 以2017年-2022年10月住院的脑卒中后偏瘫病患300人为对象,按随机分组后,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康复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进行脑卒中偏瘫后电刺激与强直运动疗法配伍干预。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86.00%、98.67%,相比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疗效更理想,差异存在统计价值(P<0.05)。经康复治疗,患者相应功能指标均有所优化,然而,研究组各项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统计价值显著。结论 强制性运动疗法与电刺激联合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急期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与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能力和治疗依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可被广泛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治疗中。
陈莉
关键词:强制性运动疗法脑卒中偏瘫电刺激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血清铁代谢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mCIMT)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铁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0月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34例)和mCIMT组(34例)。mCIMT组予强化训练患侧上肢和限制健侧上肢康复技术治疗;综合治疗组在mCIMT组基础上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两组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血清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血清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binding capacity,TIBC)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血清F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FMA评分、MBI评分、血清TRF水平、血清TIB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1);综合治疗组NIHSS评分、血清FE水平均低于mCIMT组,FMA评分、MBI评分、血清TRF水平、血清TIBC水平均高于mCIMT组(P<0.01)。综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mCIMT组[91.18%(31/34)vs 70.59%(24/34)](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mCIMT治疗脑梗死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改善神经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血清铁代谢水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王开欣胡采红罗涛魏从兵
关键词:脑梗死醒脑开窍针法铁蛋白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
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对肌肉废用萎缩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对肌肉废用萎缩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肌肉废用萎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肌力恢复情况、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肌力恢复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56.00%(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FMA、ADL评分升高,且研究组FMA、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可明显促进肌肉废用萎缩患者肌力恢复,改善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王丽红常加森罗振
关键词:强制性运动疗法针刺肌力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相关作者

赵传胜
作品数:96被引量:411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强制性运动疗法 缺血后 神经发生 脑缺血 老年大鼠
曲慧玲
作品数:21被引量:75H指数:4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强制性运动疗法 缺血后 大鼠神经 脑梗死 神经发生
赵珊珊
作品数:28被引量:15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强制性运动疗法 缺血后 神经发生 脑缺血 轴突再生
毕胜
作品数:190被引量:1,988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脑卒中 偏瘫 脑卒中偏瘫患者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患者
王文清
作品数:53被引量:440H指数:14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脑卒中偏瘫患者 脑卒中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偏瘫患者 运动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