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7篇“ 归经理论“的相关文章
- 中药归经理论源流考释
- 2024年
- 药物归经论是阐发药物对人体特定脏腑经络具有趋向性选择和治疗作用的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归经论根植于药物本身性味特征,以藏象经络理论为基础,经过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最终理论化、系统化。药物归经理论最早可溯源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但记载较为零散,缺乏系统论述。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药物归经论进一步发展,但仍处于萌芽时期。金代医家张元素首创“引经报使”学说,于《珍珠囊》中正式把药物归经作为药性加以论述,药物归经理论正式形成,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在继承张元素归经学说基础上不断升华,对张氏“引经报使”理论进行了总结完善。药物归经论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临床疗效,有助于区别同类药物的功效差异,并能指导处方中药的配伍和剂量;提高了辨证施治的精准性,确保了辨证论治的个性化;丰富临床治疗的层次,拓宽治疗角度,使医者处理复杂病机更加得心应手。这一理论影响深远,至今已经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 杨兴华刘扬郝佳
- 关键词:药物归经引经药易水学派
- 基于中药归经理论探讨国医大师沈宝藩用药经验
- 2024年
- 国医大师沈宝藩教授从事临床工作60余年,有着丰富的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在总结先贤的经验基础之上,认为多种疾病始于痰瘀互结,治疗时应采取痰瘀同治、活血祛痰并重的疗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沈宝藩教授善用引经药,并基于中药归经理论丰富其“痰瘀同治”之治法,临床用药灵活,疗效显著,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后附验案二则。
- 范辉汤菲菲王晓峰
- 关键词:痰瘀同治引经药心脑血管疾病
- 基于中药性味归经理论探讨祛瘀消肿汤对混合痔术后愈合的影响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探究基于中药性味归经理论指导下探讨祛瘀消肿汤对混合痔术后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8例混合痔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49例)采用外剥内扎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49例)在此基础上结合内服祛瘀消肿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水肿评分、创面愈合情况、生长因子水平。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水肿评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和CRP水平及VAS和水肿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b-FGF、VEGF水平均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创面出血评分、创面渗液评分比较,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与对照组患者肛门坠胀缓解时间及肛门水肿缓解时间、创面渗液消失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比较,观察组时间均更短(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92%(47/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4%(40/49)(χ^(2)=5.018,P=0.025)。结论在中药性味归经理论指导下,祛瘀消肿汤能降低混合痔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创面疼痛、加快愈合时间和提高临床疗效。
- 李仲云李昌盛陈艳花
- 关键词:性味归经混合痔愈合情况
- 药物归经理论的源流与应用被引量:3
- 2023年
- 药物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中药本身具备的性味功效为依据,阐明药物对于特定脏腑经络具有趋向性选择作用的理论,对于临床应用中遣药组方和配伍规律理论研究均有所裨益。笔者通过查阅及整理相关文献,梳理药物归经理论的历史源流,发掘药物归经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药物归经理论指导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 曾慧玲杨宗保
- 关键词:药物归经中药归经引经药
- 中药归经理论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与思考被引量:9
- 2023年
-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经表征了中药的作用部位,对中医药疗效发挥的机理阐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梳理了中药归经理论的历史沿革、对相关的现代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进行了相关思考,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建议。梳理发现,归经理论经历了萌芽、奠基起源、形成、发展和完善时期,中药归经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归经理论的梳理考证以及创新理论的形成和阐释,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或借助先进学说探讨归经。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归经理论文献研究的系统性、重脏腑经络功能、基于临床实践探讨归经、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重视方剂的归经研究,并应加强多学科与多种先进技术联合探讨归经。
- 曹灿董肖田颐李慕云任彧娜廖文勇刘晓庆徐向楠吴美晶陈绍红柳海艳修琳琳钟赣生
- 关键词:归经历史沿革
- 基于性味归经理论浅谈安罗替尼的中药药性
- 2023年
- 目前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了个体化的“精准医疗”时代,通过对基因状态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等指标的检测可以制订更加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案,但对于无精准靶向药物可用的患者而言,常用的治疗方案如放化疗、抗血管生成等仍缺少一定的指向性,因此若能将性味归经理论引进到肿瘤治疗的理念中,用以评估药物治疗可能的适宜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中医性味归经理论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根据机体用药反应,通过逻辑推理,探讨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用以指导临床应用。将性味归经理论引进到肿瘤治疗的理念中,对提高肿瘤治疗的指向性和力度、减低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意义。文章以血管靶向药物安罗替尼为例进行分析,安罗替尼属于抗血管生成类药物,主要应用于肺癌、软组织肉瘤、甲状腺癌等疾病,根据其作用机制、不良反应、临床实践,推测其四气为热,五味属辛、咸,升降浮沉中具有双向性,主要归心、脾二经。因此临床运用安罗替尼时,若中医辨为心脾热盛、血热吐衄等实热证或气阴亏虚等虚热证,应注意配伍养阴生津类药物。
- 伍卓珺文枝王理槐赖桂花向婷婷王菲曹建雄
- 关键词:四气升降浮沉归经
- 基于归经理论指导下川芎治疗头痛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23年
-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之一,对临床“遣方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川芎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历代典籍与中外文献,从川芎归经的本草考证与配伍应用来阐明川芎作为归经药存在的必然性,并从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两个方面来论述川芎归肝经而治头痛的合理性。以期为川芎的归经治疗作用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为更好地指导川芎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思路。
- 于新柴军红孔祥文梁军白晨曦匡海学夏永刚
- 关键词:归经川芎本草考证配伍应用
- 小议药物归经理论中经络理论的应用被引量:5
- 2021年
- 中药归经理论蕴含着前人对经络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其影响不言而喻。当今归经研究对经络理论的忽视一定程度上造成其研究方向的偏移,正确认识经络理论在归经理论中的应用是研究药物归经的必要途径,文章就经络理论在药物归经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运用系统性概念及经络环型模式研究药物归经理论的合理化建议。
- 王璇徐斌
- 关键词:药物归经经络理论归经理论
- 水光谱组学研究现状及对中药归经理论的特殊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水光谱组学是一门研究水和水系统分子间氢键组成形态的新兴科学,它通过观察近红外光对水的作用所表征特征峰的变化来分析水系统中溶剂与溶质间的作用关系,且具有非侵入性、分析速度快和定性定量等特点,是研究中医经络及中药归经的有用工具。根据前期建立的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中药归经是中药成分客体与人体经络脏腑主体“印迹模板”自主选择性作用的结果,体现出以水为溶剂的体系的主体分子间非共价键作用特性,故水光谱组学可分析以水为溶剂系统人体的经络、腧穴、脏腑与中药分子的相互作用。本文先梳理水光谱组学的历史沿革、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现状,再结合中药归经的超分子属性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旨在阐明水光谱组学可用于测定人体经络脏腑的超分子结构特征,揭示具特殊基团“印迹模板”的中药归经微观物质基础。因此,水光谱组学将成为研究中药归经理论的有利工具,也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有效方法。
- 陈定芳吴月峰桂卉贺玉婷李海英肖美凤肖美凤周逸群周晋贺福元
- 关键词:近红外线活性基团中药归经理论中医药现代化
- 基于中药归经理论对酸枣仁有效成分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
- 目的:
通过CUMS抑郁小鼠模型评价不同剂量的木兰花碱、斯皮诺素单体给药和配伍联用给药的抗抑郁药效;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预测酸枣仁有效成分抗抑郁涉及的靶点及通路;采用ELISA、RT-PCR、WB、IHC等分子生物学...
- 孙丹晨
- 关键词:酸枣仁NF-ΚB通路
相关作者
- 潘静

- 作品数:57被引量:216H指数:9
-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蛋白尿 归经理论 中医药疗法 疾病 治疗慢性肾炎
- 马威

- 作品数:197被引量:751H指数:15
- 供职机构: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 研究主题:中药 微量元素 铅中毒 糖尿病大鼠 慢性肾功能衰竭
- 范高俊

- 作品数:39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 研究主题:地胆草 橡胶树 橡胶 归经理论 橡胶林
- 管竞环

- 作品数:96被引量:681H指数:15
-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微量元素 中药 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药疗法 慢性肾衰竭
- 赵宗江

- 作品数:316被引量:1,786H指数:21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糖尿病肾病 肾脏保护作用 糖尿病肾病大鼠 大鼠肾组织 肾间质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