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21篇“ 微透析技术“的相关文章
基于透析技术的付罐疗法在体经皮促渗作用评价
2024年
目的:建立芍药苷的经皮透析方法,探究付罐疗法(FCT)在体经皮促渗效果。方法:通过增量法和减量法对透析探针的体外回收率和传递率进行测定,并利用反向渗析法校正探针对芍药苷的在体回收率;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含5%氮酮处理的芍药苷溶液作为阳性对照组,3号罐留罐法产生负压为-0.30 MPa处理10 min作为FCT促渗处理组,采用皮下透析取样技术结合HPLC法测定付罐疗法对芍药苷的经皮药动学的影响。结果:增量法和减量法所测得的芍药苷的探针体外回收率与传递率基本一致,药物与渗析膜间无相互作用;芍药苷的在体回收率为(51.71±0.75)%。FCT促渗处理组能显著提高芍药苷的透皮速率0.0767μg/min(空白组0.0042μg/min),降低时滞,对芍药苷的促渗倍数(ER)为18.26;5%氮酮组促渗倍数(17.69)比FCT组低。结论:付罐对芍药苷具有明显的在体经皮促渗作用,提示付罐疗法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技术进行应用。
刘锦萍郑晓霞徐剑张永萍刘耀缪艳燕
关键词:微透析技术芍药苷
透析技术在癫痫中的研究进展
2023年
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和不可预知的特点,单一且常规的监测手段如脑电图对癫痫的预测或治疗指导起到的效果有限,因此结合新的手段可以进一步预测或指导其治疗。脑透析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能够对大脑中的化学物质浓度等变化进行监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预测癫痫的发作,并且能研究其发生背后的机制,对治疗起到一定指导作用。本文就目前改进时间分辨率的脑透析技术型化取样探针、光遗传学结合脑透析技术作一综述,旨在为检测癫痫发作中的脑神经化学物质提供新的思路。
李小杰谭冬杜玉民袁宇
关键词:癫痫脑微透析技术
透析技术在药代动力学领域应用的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
2023年
目的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关于透析技术在药代动力学领域的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发文年份、国家和主题术语、关键词、高频引用文献等情况为指标,统计分析WOS核心合集中透析技术在药代动力学领域的相关文献。结果共纳入604篇文献。2013—2015年,每年发文量均在55篇。2016—2023年,每年发文量稳定在60篇左右。近10年累计发文量呈线性增长。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193篇)。2013—2018年"brain microdialysis""mice""Parkinson disease"等关键词出现较多。2019—2023年"morbidly obese""children""cerebral microdialysis""bone""surgical site infection""antibiotic prophylaxis"等关键词出现较多。结论目前,透析技术在基础药代动力学领域应用广泛,未来其可能在外周组织给药、药物浓度监测及神经危重症监护等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苏奕晨曹泽锟谷俊远李昕邓长辉
关键词:微透析药代动力学抗感染文献计量学可视化
基于透析技术的丹参酮ⅡA针皮肤局部药动学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建立丹参酮Ⅱ_(A)(tanshinone Ⅱ_(A),TSA)透析取样方法,探究TSA针皮肤药动学特征。方法建立TSA分析方法,确定内标物吉非罗齐(gemfibrozil,GEM)分析方法的可行性。采用增量法和减量法,考察TSA回收率、GEM释放率以及P值稳定性,建立体外透析取样系统。兔耳经皮给予丹参酮Ⅱ;针,GEM作为透析采样的内标物,测定TSA皮肤药物浓度,采用DSA 2.0软件对药动学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结果药物回收率与灌流体积流量呈反比,与温度呈正比,不受探针外液浓度的影响,P值可保持良好稳定性。GEM对TSA无干扰,P值在体校正后均值为(60.04±1.90)%。在TSA针的药动学参数和药时曲线中,TSA针组的药物浓度明显高于TSA药液组,且曲线平缓,药物平均滞留时间(MRT_(0→12))为(5.1±1.3)h。结论 TSA针给药后,皮肤组织中浓度较为稳定,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林宇建赖建辉韩兵时军麦钰仪
关键词:微透析皮肤药动学
透析技术在药物成分体内分析研究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透析技术是一种半侵入的采样技术,其既可采集细胞间隙中的内源性物质,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并给出合理化的给药方案,也可采集外源性物质,用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等的研究。目前,多数研究将血浆浓度代表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这种方法是不完全正确的,特别是肿瘤阻碍药物扩散,导致肿瘤部位药物浓度低于血药浓度。透析技术在检测病变部位游离药物浓度或代谢物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从透析技术概述及其在药物动力学和药动学-药效学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靶向给药系统或其他给药系统药物药动学与药动学-药效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何金英张永萍
关键词:微透析技术血浆浓度药物浓度药物动力学药动学-药效学
基于双位点同步透析技术的青藤碱乳凝胶皮肤及血液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采用双位点同步透析技术研究青藤碱乳凝胶(Sinomenine-loaded microemulsion gel,SMG)的大鼠皮肤与血液药代动力学过程,探究SMG的经皮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建立青藤碱的超高液相色谱(UPLC)含量测定方法,开展专属性、线性、精密度、回收率等方法学考察。SD大鼠经麻醉,腹部脱毛处理后,植入线性探针和血液探针,局部涂抹青藤碱乳凝胶,采用透析技术结合UPLC技术测定皮肤和血液透析液中青藤碱浓度。结果青藤碱的UPLC分析方法在0.5~20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色谱的专属性、精密度及回收率等均符合透析样品检测要求。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青藤碱在皮肤中C_(max)为(10.91±3.05)μg·mL^(-1),T_(max)为(180.00±39.80)min,AUC_(0→t)为(736.51±45.30)μg·min·mL^(-1);在血液中C_(max)为(6.74±1.91)μg·mL^(-1),T_(max)为(239.98±40.85)min,AUC_(0→t)为(426.43±30.18)μg·min·mL^(-1)。结论SMG经皮给药后能够缓慢持续释放青藤碱,可在皮肤中形成储库效应。
丁杨钱珊珊郭健桂双英
关键词:经皮给药青藤碱微乳凝胶微透析
基于经皮透析技术的薄荷挥发油促渗作用评价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建立以川芎嗪和葛根素为亲脂性和亲水性模型药物的经皮透析方法,研究不同浓度薄荷挥发油的在体经皮促渗特征。方法:在研究药物浓度和灌注速率对透析探针回收率的基础上,采用浓差法测定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与传递率,并通过反向渗析法测定模型药物的探针在体回收率;以大鼠为动物模型,测定不同浓度薄荷挥发油(1%、3%、5%)对两种模型药物的皮肤动力学行为。结果:药物浓度对不同药物探针回收率没有显著影响,灌注速率与探针回收率均呈指数关系,浓差法显示两种模型药物的探针回收率与传递率相等,药物在渗析膜间无相互作用;川芎嗪和葛根素的在体回收率分别为(59.17±1.22)%、(19.85±1.60)%。3%浓度以下薄荷挥发油对川芎嗪和葛根素均无显著的经皮促渗效果,在5%浓度条件下对川芎嗪表现显著促渗活性。结论:低浓度薄荷油对亲脂性和亲水性药物的没有明显经皮促渗作用,仅在较高浓度条件下对亲脂性药物表现促渗作用,提示薄荷油主要通过影响药物热力学活性有关。
王景雁兰颐赵馨雨陈佳佳兰海莫诺兰余玲吴清
关键词:微透析技术透皮吸收经皮给药
透析技术研究盐酸曲马多在小鼠额叶皮层细胞外液药动学的性别差异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性别差异对盐酸曲马多在小鼠脑额叶皮层细胞外液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通过单次腹腔注射给予雌雄小鼠盐酸曲马多(25 mg·kg^(-1)),采用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小鼠脑额叶皮层细胞外液的药物浓度,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SPSS 2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曲马多在雌鼠、雄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达峰药浓度(C_(max)):(870.35±181.32)、(753.24±187.95)μg·L^(-1);消除半衰期(t_(1/2)):(1.91±0.49)、(1.52±0.38)h;达峰时间(t_(max)):(0.36±0.09)、(0.42±0.00)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1412.74±93.88)、(1075.25±100.49)μg·h·L^(-1);药物清除率(CLz/F):(17.76±1.19)、(23.43±2.27)L·h^(-1)·kg^(-1);表观分布容积(V/F):(49.07±13.23)、(51.68±16.11)L·kg^(-1);曲马多在雌雄小鼠脑额叶皮层中AUC_(0~t),AUC_(0~∞),CLz/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曲马多在小鼠额叶皮层细胞外液的药动学存在一定性别差异。
朱岳黄东梅
关键词:微透析曲马多药动学性别差异
透析技术在药动学及药动学药效学模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透析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活体取样技术,克服了传统取样存在的动物数量较多、前处理过程复杂、不能准确反映成分在机体内实时变化、不能准确测定游离药物浓度等缺点,具有活体、实时、靶向、连续取样等特点,能更真实地反映药物在机体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在药动学及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对透析技术在药动学及PK-PD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以及靶向性研究提供参考。
胡贺佳陈艳王爱民王永林王永林
关键词:微透析技术药动学
透析技术在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中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1年
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在生物体内的定性定量分析存在一定难度。透析技术作为一项新型取样技术,其简便、灵敏,可用于生物样本的活体取样,而且与HPLC、HPLC-MS等方法联用时,可实时、在线揭示中药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在生物体内的动态变化,从而为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介绍透析技术的原理、结构和特点,重点阐述它在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以期阐明中药经皮给药后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雷雅婷张也蔡雄黄丹严建业李顺祥
关键词:中药经皮给药微透析技术

相关作者

李范珠
作品数:283被引量:892H指数:14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纳米粒 鼻腔给药 神经毒素 药动学 药动学研究
王丹
作品数:138被引量:39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微透析 微透析技术 女贞子 葛根素 红景天苷
张英丰
作品数:70被引量:530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研究主题:微透析 药动学 微透析技术 药动学研究 血浆蛋白结合率
刘春生
作品数:29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微透析 微透析技术 心理干预 疗效分析 HPLC-MS/MS法
周莉玲
作品数:198被引量:1,745H指数:20
供职机构:广东药学院
研究主题:青藤碱 微透析 中药 透皮吸收 磷酸川芎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