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20篇“ 忏悔“的相关文章
- 从国王到圣徒:忏悔者爱德华的形象重构及其意义
- 2025年
- 从1066年逝世到1161年封圣,忏悔者爱德华完成了从国王到圣徒的转变,成为英国历史上唯一被罗马教皇正式册封为圣徒的国王。爱德华的圣化起源于人们对“神迹”的信念与无意识的传播,其后经过爱德华遗孀伊迪丝、不同时期的诺曼政府、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罗马教廷等不同人物或群体的推动和利用,最终获得教皇的正式认可。诺曼征服后,爱德华崇拜从口述传统向书写传统过渡,形成了早期的圣化迹象。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他的形象在12世纪初逐渐摆脱原有的“历史性”,在文本中初步实现从国王向圣徒的转变。封圣运动的成功则标志着爱德华圣徒国王形象重构的彻底完成,最终实现文本与现实层面的合法性确认。在这一过程中,他的“神迹”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与价值,为不同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不同群体的政治利益服务,成为联系过去又被不断篡改的历史记忆。爱德华的圣化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中世纪西欧世俗政治与神权政治交融互动的结果。这一过程不但折射出政治权力、社会转型和历史记忆等多重领域的深层交互,还显示出中世纪西欧世俗政治与神权政治的复杂性,凸显了后诺曼征服时代的社会变迁。
- 刘铭
- 关键词:诺曼征服历史记忆
- 爱以成人——穆旦《诗八首》与奥古斯丁《忏悔录》的对话
- 2025年
- 穆旦是中国现代诗人中的翘楚,《诗八首》诉说了现代人的爱欲挣扎与生存悖论。奥古斯丁是古代圣徒,《忏悔录》书写了爱的升阶之歌与成人之道。《诗八首》与《忏悔录》中的人性之思与爱欲言说,相互映照,构成一种互文性的共生关系。《诗八首》在自然与文明之间揭示人的残缺性与未完成性,《忏悔录》则从神人关系上确立人的受造性与超越性;《诗八首》确立了爱的身体性、关系性与选择性等现代原则,《忏悔录》则在圣爱与欲爱之间揭示爱的可能性与神圣性。在穆旦那里,爱以成人,爱成为一种信仰;而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爱以成人就是信以成人,信仰就是爱。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奠定了爱之于人的根本性地位。
- 汪云霞
- 关键词:奥古斯丁《诗八首》《忏悔录》
- 老虎的忏悔
- 2024年
- “下星期要选举新一届森林大王,你要不要去参加啊?”“喉,我其实真的挺想去的,但问题是谁会投我呢?”一群八哥儿正在榕树上兴奋地交谈。他们没有注意到,此刻,威严的森林大王老虎却在树下喉声叹气。
- 邱千橙
- 关键词:榕树忏悔老虎
- 敦煌古藏文忏悔祈愿文研究
- 2024年
- 敦煌藏文文献中搜集到十六篇不同编号的忏悔类祈愿文书,因其对忏悔的表述方式和结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P.T.17为代表的、以六支积资为内容的杆悔祈愿文;二是以P.T.178为代表的、以顶礼和杆悔为内容的悔祈愿文。从段落格式和语法结构可知,前者是以《普贤行愿品》和《三聚经》为参考蓝本,而后者是以《解脱经》为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另,上述写卷与其他忏悔祈愿类写卷被归类整合在同一卷号下,此举理应是为了方便彼时文献获取和宗教仪轨的开展,由此折射出吐蕃时期忏悔文化较为盛行,已经对王室家族和大臣等上流社会的宗教生活及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文化的交融及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 完玛南加
- 关键词:敦煌古藏文文化交融
- 敦煌藏文忏悔祈愿文叙述风格研究
- 2024年
- 敦煌藏文文献中具有数量可观、内容丰富、功能多样的祈愿文书,其中一类是忏悔祈愿文。文章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拿出其中十五余篇不同编号的忏悔祈愿文,重点介绍每篇祈文的大致内容及其前后相关文书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认为藏文“’gyod tshangs”一词是自汉文佛经藏译中频繁出现的名词,与藏文“bshags pa”具有相同的含义,且二者都在吐蕃时期共同使用。以“’gyodtshangs”为题名的忏悔祈愿文,因忏悔方式及框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以P.T.17为例,即六支积资为内容的忏悔祈愿文;另一类为以P.T.178为例,即礼拜与忏悔为主要内容的忏悔祈愿文。通过分析二者的叙述风格以及各自所依佛经的不同,表明忏悔祈愿文作为人们日常修行内容流行于吐蕃时期,深受汉地佛教文化交流的影响。以此阐明在佛教传播的影响下,在当时的丧葬、治病等习俗中渗透着佛教忏悔思想。
- 完玛南加
- 关键词:忏悔悔罪
- 蓝予长篇小说《苏醒》:世俗剧与“忏悔录”
- 2024年
- 蓝予的长篇小说《苏醒》,作为一部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写到当下的历史小说,一部内地大厂女性闯特区下深圳的故事,以及一部具有强烈抒情性重在书写人物内心的情感小说,写出来现代女性的成长和觉醒。这部作品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可视作一代人的心史,或曰精神传记。
- 于爱成
- 关键词:成长小说抒情性
- 印度禅观经典中忏悔与观佛关系略论
- 2024年
- 原始佛教中的忏悔和禅观作为修行者净化内心和入定的重要功能而相互独立。随着大乘佛教兴起,两者逐渐融合。尤其“观佛”作为大乘菩萨道修行的重要实践方法,与忏悔共同构成佛教思想中的两组重要概念。在大乘禅观经典中体现的融合互动,源于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相关概念的发展。观佛由于本身具有灭罪功用,同时是禅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某些经典中,忏悔逐渐成为观佛的附庸。这种思想变革打破了早期忏悔灭罪、往生诸天的传统,逐渐建立起以观佛忏悔、灭罪生净土为核心的修学系统。
- 林啸
- 关键词:禅观忏悔
- 忏悔者爱德华的圣徒形象及其背后的诉求
- 2024年
- 西敏寺与王室合力促成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的封圣,但对圣徒爱德华的信仰只限于西敏寺内部,王室和普通信徒并不热衷于这一信仰。究其原因,是因为圣徒爱德华的形象未能体现王室与普通信徒的不同诉求。西敏寺建构的“修士国王”“西敏寺庇护者”和“诺曼王室祖先”的圣徒形象固然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王室的政治需求,但着重体现的是自身的诉求。而且,这样一位不问民间疾苦的圣徒国王根本不符合普通信徒的需求。由此可见,对圣徒国王爱德华的信仰折射出各个社会集团的不同诉求。
- 翁嘉蔚
- 关键词:王室
- 从影响研究视角看《古船》对《复活》忏悔意识的接受
- 2024年
- 张炜在创作《古船》时曾对《复活》中的忏悔意识进行吸收和借鉴,其主要表现为主人公形象的相似上,二者皆为忏悔贵族,都经历了认罪、忏悔、赎罪三个阶段。众多学者局限于传统的影响研究,只证明了《复活》对《古船》创作存在影响,没有意识到张炜作为接受者的主体性地位,而本文从转型后的影响研究出发,认为张炜创造性地对《复活》中的忏悔意识进行改造和重构,其背后的文化过滤机制——现实语境与传统文化发挥了关键作用。
- 刘佳怡
- 关键词:《复活》忏悔意识《古船》
- 欲望主体的谱系——论福柯遗著《肉欲的忏悔》的思想主题被引量:1
- 2024年
- 福柯遗著《肉欲的忏悔》是福柯晚年的“欲望主体的谱系学”研究计划的最后一本。在《肉欲的忏悔》中,福柯通过分析基督教在独身贞洁和婚姻的性道德中新型的“肉体的欲望”的经验,揭示了西方的“欲望主体”和“法律主体”是如何从中诞生出来的。福柯还分析了基督教的忏悔实践的内涵,指出它是坦白自我的欲望的隐秘真相的道德义务和一种自我技术。由此,欲望主体、法律主体、说真话、自我技术、良心治理等思想主题就在基督教的“肉体的欲望”的复杂经验中交织在一起。
- 张旭
- 关键词:欲望主体贞洁法律主体忏悔
相关作者
- 王达敏

- 作品数:126被引量:254H指数:9
-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桐城派 长篇小说 忏悔 小说 人道主义
- 刘玉叶

- 作品数:27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南朝 南朝文人 忏悔 郊庙歌辞 《弘明集》
- 石健

- 作品数:80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 研究主题:靳以 小说 散文 重读 知识分子
- 王录

- 作品数:9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佳木斯职业学院
- 研究主题:狂欢节 忏悔 《警察与赞美诗》 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 杨联芬

- 作品数:83被引量:534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晚清 五四文学 个人主义 20世纪中国文学 女性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