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87篇“ 急性效应“的相关文章
上海市复合型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和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急性效应
2024年
【目的】了解复合型大气污染对儿童呼吸道的急性影响。【方法】采用定组研究设计,在上海市徐汇区、虹口区各选择1所小学(A、B),随机抽取四年级5个班级的学生开展肺功能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测定,前3次检测开展于2020年5—6月,第4次肺功能检测开展于2021年9—12月。同时收集同期2所学校就近空气质量监测点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SO_(2)、NO_(2)、O_(3)、CO大气污染物的日均值和小时均值,收集同期气象监测资料(温度、湿度、风速、大气压)。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夏季大气污染对肺功能指标和呼吸道炎症改变指标的影响。【结果】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PM_(2.5)、PM10、SO_(2)和NO_(2)与FeNO呈正相关,效应体现在滞后0~3日(lag0~lag3)(均P<0.05),PM_(2.5)、PM_(10)和NO_(2)与肺功能最大呼气流量(PEF)、用力呼气流量25%的呼气流速(FEF_(25%))、FEF_(50%)、FEF_(75%)、FEF_(25%~75%)、用力呼气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FEV1/FVC改变呈负相关,效应体现在lag0~lag3(均P<0.05)。双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O_(3)、PM_(2.5)分别与SO_(2)和NO_(2)组合时,SO_(2)、NO_(2)浓度变化与FEV1的降低显著相关(均P<0.01),PM_(2.5)分别与O_(3)、SO_(2)、NO_(2)组合时,PM_(2.5)浓度变化,与FeNO的上升显著相关(均P<0.01),且效应值大于PM_(2.5)的单污染物模型。【结论】夏季不同大气污染物与儿童呼吸道功能指标的健康效应表现不同。双污染物联合作用分析显示,污染物对儿童肺功能的效应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夏季大气污染虽然较轻,但对儿童呼吸道功能指标和炎症指标依然有影响,且双污染物联合作用较单一污染物效应更显著。
高剑晖王宇虹丁一辰石丽莎许东凌利民彭丽张莉君
关键词:大气污染小学生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
北京市朝阳区近地面臭氧短期暴露对人群死亡的急性效应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北京市朝阳区近地面O_(3)短期暴露对人群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采用对数线性广义相加模型和分布滞后效应模型研究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市朝阳区O_(3)日最大1 h平均(O_(3,1h-max))和O_(3)日最大8 h平均(O_(3,8h-max))短期暴露与每日非意外死亡、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以及滞后效应,并采用亚组分析探讨敏感人群。结果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O_(3,8h-max)每升高10μLg/m^(3)所致总人群和>75岁人群非意外死亡风险明显增加,分别增加0.43%(95%CI:0.04%~0.82%)和0.67%(95%CI:0.16%~1.18%);对应的O_(3,1h-max)所致非意外死亡人数增加效应与O_(3,8h-max)相似。O_(3,1h-max)和O_(3,8h-max)浓度每升高10μg/m^(3),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14%和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52%和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_(3,1h-max)和O_(3,8h-max)浓度每升高10μg/m^(3),年龄>75岁人群当日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0.90%(95%CI:0.15%~1.65%)和0.92%(95%CI:0.08%~1.76%)。结论研究区域内近地面O_(3)暴露可能增加人群每日非意外死亡风险,尤其是年龄>75岁人群。O_(3)浓度变化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未观察到相关性。O_(3)浓度增加可能明显增加年龄>75岁人群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风险。
张海霞李文静孙灵利孟海英李奕奉张美云
关键词:近地面臭氧心血管系统死亡率时间序列分析
羽毛球运动对注意转换功能的急性效应
研究目的:注意转换功能是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执行多个任务或情景时,认知资源相互转换的过程,对个体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和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注意转换功能困难会导致个体反应迟钝、行动缓慢,以及引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
韩怡彤许洪基黎柳卓杨靖
关键词:羽毛球急性效应
宜昌市大气颗粒物对儿童皮肤病门诊量的急性效应
2023年
目的评估宜昌市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对儿童皮肤疾病门诊就诊的急性影响。方法收集宜昌市2016—2020年逐日气象、空气污染物和儿童皮肤病的门诊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用广义线性模型定量评估PM_(2.5)、PM_(10)与儿童皮肤病门诊就诊量间的关系,计算污染物浓度每升高10μg/m^(3),儿童皮肤病就诊量增加超额危险(ER)及95%置信区间(95%CI),用双污染物模型分析其敏感性。结果宜昌市2016—2020年逐日PM_(2.5)、PM_(10)与儿童皮肤病就诊量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浓度每升高10μg/m^(3),PM_(2.5)(Lag0)可使儿童皮肤病就诊量增加1.67%、PM_(10)(Lag0)可使儿童皮肤病就诊量增加1.13%;PM_(2.5)、PM_(10)累积效应最大值均出现在Lag01。结论宜昌市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对儿童皮肤病就诊量有重要的急性影响。
明小燕李燕肖曼梁艺张皓余青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空气污染物皮肤病儿童急性效应
有氧运动对甲基苯丙胺类成瘾者决策功能的急性效应
研究目的:近年来,毒品中甲基苯丙胺类(Methamphetamine,METH)的使用数量和人口使用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滥用METH不仅会导致成瘾者产生心血管系统障碍,同时还会造成个体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产生病变,致使他们...
周洪婕吕泽慧金建菁陶兰萍文元诗王东石王克
关键词:有氧运动
运动对甲基苯丙胺类依赖者心理渴求及其影响因素的急性效应: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
研究目的:药物成瘾的核心特征是以牺牲其他生活目标为代价寻求使用毒品,对毒品存在着强烈的心理渴求。心理渴求是指一种长期存在的、无法抑制地、强烈地想要使用成瘾性药物的欲望和冲动,它是导致复吸危险增大的最重要的始动因素。因此降...
张小芳彭波张宇清李延芳王克王东石
关键词:心理渴求抗阻运动有氧运动
江苏省大气PM_(2.5)对人群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估计江苏省大气PM_(2.5)短期暴露对人群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数据使用江苏省13个设区市2016—2021年的环境监测、气象监测和居民死亡监测的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大气PM_(2.5)日均质量浓度和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使用多元Meta分析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多个城市PM_(2.5)与死亡风险的效应值。结果2016—2021年江苏省大气PM_(2.5)的日均质量浓度M(P_(25),P_(75))为43.1(2.0,333.6)μg/m^(3),神经系统疾病日均死亡人数M(P_(25),P_(75))为32(11,75)例。单污染物模型显示,lag07 d时PM_(2.5)对人群神经系统疾病日死亡的影响最大,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全人群神经系统疾病日死亡数增加1.26%(95%CI:0.57%,1.95%)。双污染物模型中,效应值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对PM_(2.5)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急性死亡较为敏感。PM_(2.5)与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表现为非线性无阈值。结论大气PM_(2.5)的短期暴露可增加人群每日神经系统疾病的死亡,PM_(2.5)对急性死亡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俞浩朱方瑜万亚男汪庆庆丁震周金意
关键词:细颗粒物神经系统疾病广义相加模型
2017~2019年兰州市大气污染物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急性效应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兰州市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_(2)、NO_(2)、O_(3))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的急性影响。方法:收集2017~2019年兰州市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日气象资料、空气污染物浓度和应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泊松回归(GLM)的广义线性模型对时间的长期趋势、季节趋势、气象因素和假期效应进行控制,分别对日循环系统中的PM2.5、PM10、SO_(2)、NO_(2)、O_(3)和疾病急救数进行单污染物建立模型分析、滞后效应(lag1~lag3)分析和累积滞后效应(lag01~lag03)分析,计算污染物浓度每增加10 g。结果:2017~2019年,兰州市PM10、PM2.5、SO_(2)、NO_(2)和O_(3)日浓度分别为45 g/m^(3)、107 g/m^(3)、13 g/m^(3)、54 g/m^(3)和123 g/m^(3),循环系统疾病平均急救次数为7次。污染物浓度每增加10 g/m^(3),PM2.5(lag03)、PM10(lag03)、SO_(2)(lag03)和NO_(2)(lag03)可使循环系统疾病急救次数分别增加2.42次(95%CI:0.58%~4.27%)和0.49次(95%)。结论:兰州市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_(2)和NO_(2)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突发事件有急性影响。
范浩强陈瑞庞勇谢明军崔建伟孙建云
关键词:大气污染循环系统疾病时间序列分析
太原市空气PM2.5污染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急性效应的病例交叉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分析太原市空气PM污染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数的急性影响。方法 收集太原市2016-2018年期间大气污染物资料(PM、SO、NO、CO、O)、气象资料(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个案。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分析每日PM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数影响的超额危险度(ER)。结果 太原市空气PM日平均浓度与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数具有相关性,当日效应最大,当日PM浓度每升高10 μg/m可致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增加0.76%(95%CI:0.52%~0.99%)。性别和年龄可能是效应修正因子,PM对男性(ER=0.94,95%CI:0.60~1.28)的影响大于女性(ER=0.61,95%CI:0.28~0.95),对0~14岁的儿童(ER=1.06,95%CI:0.76~1.35)和60岁及以上老年人(ER=1.18,95%CI:0.56~1.81)的影响大于15~59岁的青壮年人口(ER=0.53,95%CI:0.04~1.02)。结论 PM污染可明显导致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增加,儿童和老年人风险更高,因此应继续加强监测。
马利刚郭建娥
关键词:细颗粒物呼吸系统疾病
肌肉拉伸对运动表现急性效应和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静态拉伸、动态拉伸对运动表现的急性效应和机制,明确最佳拉伸时间(量)与强度,为制定赛前或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9年间被CNKI、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Elsevier、PubMed、EBSCO体育运动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赛前或训练前静态、动态肌肉拉伸产生的力量、速度、柔韧等急性效应。结果:静态、动态两种拉伸方式均能有效提升肌肉柔韧性;≤30 s低强度的静态拉伸不会对力量以及速度性能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可能会对跳跃性能产生负面影响;5—7 min快速高频率的动态拉伸不会影响力量性能并且有可能提升跳跃性能;静态拉伸后进行专项热身能够提升运动表现。结论:短时间低强度的静态拉伸可能不会影响力量、速度性能;适时快速的动态拉伸在不产生肌肉疲劳的情况下有助于提升运动表现;训练课的准备部分可以适度使用静态拉伸,但应谨慎在静态拉伸后直接进行跳跃性能测试。
刘晓阳陈乐琴
关键词:急性效应META分析

相关作者

崔亮亮
作品数:114被引量:640H指数:13
供职机构: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时间序列分析 大气污染物 空气污染 PM2.5 PM
于坤坤
作品数:17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先天性心脏病 时间序列分析 急性效应 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大气污染物
李萍
作品数:279被引量:708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 射频消融 心房颤动 异丙肾上腺素
李湉湉
作品数:205被引量:1,383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研究主题:PM2.5 空气污染 风险评估 环境健康 PM
孙庆华
作品数:58被引量:26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研究主题:PM2.5 空气污染 风险评估 环境健康 健康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