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902篇“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相关文章
- 新型炎症标记物对首发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的预测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新型炎症标记物对首发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心肌灌注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辽宁省金秋医院行PCI治疗的NSTEMI患者2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后是否出现慢血流/无复流(SF/NRF)分组,出现SF/NRF的36例患者为SF/NRF组,余下的18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炎症标记物及手术相关特征,采用单因素筛选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型炎症标记物对N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的影响,并分析各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SF/NRF组患者Killip≥2级比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纤维蛋白原水平、GRACE评分以及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和系统炎症反应指数(SIRI)、多支血管病变和血栓负荷分级≥4级的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栓负荷分级≥4级、FAR、SII和SIRI是N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工作(ROC)曲线分析显示,FAR、SII/100和SIRI预测N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肌灌注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3、0.854和0.842,均具有预测效能(P<0.05),其中SII的预测价值最高,敏感度为0.861,特异度为0.782。结论新型炎症标记物FAR、SII和SIRI是N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的影响因素,其中SII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 王睿王媛李芳
- 关键词:炎症标记物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 2025年
- 探究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实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方式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之间抽取100例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本次研究,并将患者均数分至试验组及参照组之中,采用统计学软件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后死亡率、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满意度。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疾病死亡率,参照组数据更大,P<0.05;参照组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明显差于试验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对比显示,试验组患者恢复情况更优,P<0.05;对比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参照组数据指标更高,P<0.05;参照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低于试验组,P<0.05。结论 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效果明显,同时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较低,进一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及康复质量。
- 尚生平
- 关键词: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
- 高度房间传导阻滞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院内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病人中高度房间传导阻滞(aIAB)和院内新发心房颤动(NOAF)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9月—2022年11月就诊于睢宁县人民医院并诊断为NSTEMI,在24 h内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的病人。所有病人在首次医疗接触时记录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图像被放大并使用半自动卡尺进行分析并获取aIAB。入院后,采用持续心电监测记录可疑心房颤动心律,并立刻通过12导联心电图确认。结果:共纳入820例NSTEMI病人,其中81例(9.9%)NOAF病人,根据有无AF将病人分为w/o NOAF组和NOAF组。与w/o NOAF组比较,NOAF组年龄、心率、Killip分级、C反应蛋白(CRP)、超敏肌钙蛋白T(hs-TnT)、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住院时间、aIAB和右冠状动脉(RCA)比例均升高,左前降支(LAD)比例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以上危险因素进行调整后发现,年龄、心率、LAD、LVEF和aIAB是院内发生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年龄和aIAB对NSTEMI病人院内NOAF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将aIAB加入到NOAF的传统模型后,重分类改善指标(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得到显著改善(P<0.001)。结论:NSTEMI病人aIAB与较高的院内NOAF风险相关,且aIAB对NOAF具有较好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 葛文君张琦魏萧周维东王瑞利
- 关键词: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心电图房间传导阻滞
- 艾司洛尔用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后患者的临床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究艾司洛尔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患者心功能、炎症因子和血清中微小RNA(miR)-29a、miR-129-5p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6月于我院行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高峰射血分数、心输出量)、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髓过氧化物酶、白细胞介素6、脑利尿钠肽、同型半胱氨酸)、心肌酶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MB、β2-微球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和血清中miR-29a、miR-129-5p表达量,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高峰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和血清中miR-129-5p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炎症因子水平、心肌酶指标水平和血清中miR-29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除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P<0.05)。两组患者的症状性低血压、症状性心动过缓、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洛尔能改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心肌损伤,调节血清中miR-29a、miR-129-5p表达,且安全性较好。
- 杨树涵周姝任彦锋郭晶晶王增夏王志方
- 关键词:艾司洛尔经皮冠脉介入术
-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胸腺肽α1与心功能相关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住院期间血清胸腺肽(Tα1)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2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74例(急性前壁STEMI组),无心肌梗死患者38例(对照组)。根据PCI开通前降支后住院期间LVEF值,将急性前壁STEMI患者分为LVEF<50%组(33例)和LVEF≥50%组(4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Tα1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α1水平与LVEF相关性。绘制急性前壁STEMI患者PCI后Tα1水平对心功能预测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急性前壁STEMI LVEF≥50%组患者血清Tα1水平显著高于LVEF<50%组(P=0.032)。PCI后住院期间血清Tα1与LVEF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α1水平是PCI后急性前壁STEMI患者LVEF<50%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清Tα1水平预测急性前壁STEMI患者住院期间LVEF≥50%ROC曲线下面积为0.644(P=0.034);联合肌钙蛋白Ⅰ峰值、NT-proBNP峰值预测急性前壁STEMI患者住院期间LVEF<5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P<0.01)、0.702(P=0.003)。以急性前壁STEMI患者血清Tα1水平中位数为界,PCI后血清Tα1水平>2 890 ng/L患者LVEF≥50%比例较高。结论 急性前壁STEMI患者血清Tα1水平与PCI后住院期间LVEF值密切相关,是急性前壁STEMI患者PCI后心功能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有望成为开通罪犯血管后预测急性前壁STEMI心功能改善的新指标。
- 周振发胡翠芬石冬梅刘亮沈成兴
- 关键词:胸腺肽Α1左心室射血分数
- 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 2024年
- 目的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急性前壁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以常规药物和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左心室功能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50%vs.77.50%,χ^(2)/P=7.314/0.007);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升高,且观察组各指标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t/P=5.507/<0.001、11.006/<0.001、5.287/<0.001、4.297/<0.001、6.647/<0.001、2.330/0.022);观察组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0%vs.20.00%,χ^(2)/P=4.114/0.043);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后的患者疗效显著,患者的心功能有所改善,MACE发生率降低,且相对安全。
- 王钊张瑶王书清宋炳慧吕晶
- 关键词:疗效
- 不同剂量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9例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用药剂量的不同分为小剂量组32例、中剂量组34例和高剂量组33例,3组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均给予患者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1.5μg/kg进行静脉推注后,给予小剂量组0.0050μg/(kg·min)、中剂量组0.0075μg/(kg·min)、高剂量组0.0100μg/(kg·min)静脉泵注72 h。比较3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型利钠肽原(proBNP);心肌功能[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钙蛋白(cTn)T、肌红蛋白(Myo)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分析临床疗效并观察各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小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心率、SBP、DBP、proBNP与LVESD、LVEDD和cTnT、Myo、CK-MB水平下降,LVEF、LVFS水平上升,且高剂量组指标水平变化较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高剂量组总有效率较小、中剂量组显著高(P<0.05);3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小剂量与中剂量,高剂量rh-BNP可以更有效地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
- 梁佳佳陆齐陆齐徐燕
- 关键词:重组人脑利钠肽心肌功能
- 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的胸前导联QRS波群危险特征,并建立基于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的风险评分模型。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经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273例,以术后随访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为终点事件,根据患者出院时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经Cox分析判断影响患者预后的胸前导联QRS波群危险特征,并据此建立基于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的风险评分模型。结果273例患者中MACE发生率为20.15%(55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4.25±3.91)个月。Cox回归分析显示,QRS波群时限(HR=1.043,95%CI 1.025~1.061,P<0.001)、存在Q波(HR=2.078,95%CI 1.148~3.762,P=0.016)、存在碎裂QRS波群(HR=1.955,95%CI 1.121~3.409,P=0.018)、累计胸前导联个数≥3(HR=2.728,95%CI 1.409~5.282,P=0.003)、胸前导联累积R波幅度总和(HR=0.973,95%CI 0.955~0.992,P=0.005)、胸前导联R波振幅总和/(S波+Q波)振幅总和比值[R/(Q+S)](HR=0.291,95%CI 0.118~0.715,P=0.007)为预测本研究定义的MACE发生的胸前导联QRS波群危险特征。基于胸前导联QRS波群危险特征建立的风险评分模型预测MACE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且AUC为0.722。结论基于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的风险评分预测模型在PCI治疗急性前壁STEMI患者中对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李晓涛陈晓杰梁春玲张然杨玉红黄超联杨大为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与左心室不良重构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评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acute anterior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与1年后左心室不良重构(left ventricular adverse remodeling,LVAR)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前壁STEMI并行PPCI患者,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量IMR。利用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峰值评估梗死面积,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1 d和1年时评估超声心动图,将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较基线增加≥20%定义为LVAR。结果:共入选43例患者,平均年龄(58.7±12.4)岁。根据IMR正常参考值将患者分为两组,IMR>25(n=23)组较IMR≤25组(n=20)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率(95.7%vs.65.0%,P=0.029)更高,血清CK峰值水平更高[4090(383,15833)vs.1580(396,5583),P=0.004],室壁瘤发生率更高(30.4%vs.5.0%,P=0.021)。MI后1 d两组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0±18.8)mL vs.(115.0±23.6)mL,P=0.503],而1年后IMR>25组LVEDV明显高于IMR≤25组[(141.5±33.7)mL vs.(115.9±27.9)mL,P=0.018]。IMR>25组LVAR发生比例更高(47.4%vs.11.8%,P=0.024)。二元Logistics回归显示IMR[B=0.079,exp(B)(95%CI)为1.082(1.018~1.149),P=0.011]和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B=1.610,exp(B)(95%CI)为5.005(1.380~18.152),P=0.014]是患者MI后1年发生LVAR的预测因素,IMR对1年后发生LVAR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749,P=0.019),IMR>29为良好的临界点,敏感性81.8%,特异性68.0%。结论:STEMI患者PPCI术后即刻测定IMR可以反映微血管功能,而微血管功能障碍是STEMI后1年左心室不良重构的有力预测指标。
- 王方芳梁芙萌李楠王晓晓韩江莉郭丽君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甘油三酯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
- 2024年
-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NSTEMI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予以保守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心力衰竭指标、肝肾功能指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血清B型钠尿肽(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肌酐(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NSTEMI患者,可增强临床效果,改善心功能,降低BNP水平,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 王明岗朱永军王勇
- 关键词: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