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58篇“ 急诊创伤“的相关文章
- 急诊创伤团队协同护理模式急救效率的临床研究
- 2025年
- 目的总结急诊创伤团队协同护理模式急救效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1—2022-12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并实施急诊创伤团队协同护理模式的50例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医嘱执行准确率和满意度;记录患者首次急救处理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检查完成时间、专科会诊响应时间、转运交接时间等急救效率相关指标。结果50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00%(4/50),急救医嘱执行准确率为94.00%(47/50),满意度评分为(88.56±5.23)分。首次急救处理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为(38.23±4.17)min、检查完成时间为(25.36±3.21)min、专科会诊响应时间为(12.21±1.58)min、转运交接时间为(15.32±1.81)min。结论团队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可有效缩短抢救室滞留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急救效率。
- 张玉霞
- 持续封闭负压引流用于急诊创伤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 2025年
- 目的;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和评价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急救创伤处理中的疗效,旨在确定其治疗上的优势。方法;本项研究采纳回顾性分析与对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数据收集自本院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共计56例,构成本研究的样本基础。依据患者入院的时间顺序,将这些患者均匀分配为两个研究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每组均包含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引流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接受VSD治疗。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详细的汇总,并进行记录。结果;观察组急诊创伤患者采取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各项数据信息明显优于本文对照组,炎症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中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也显著更高。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比较,数据层面差异表现相对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研究中发现持续封闭负压引流用于急诊创伤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对于患者减少经济负担、提升恢复速度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全面的应用和推广且对于急诊创伤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 西力娜依·亚生张淑娟
- 关键词:负压引流急诊创伤创伤治疗
- 前瞻性创伤护理在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 2025年
- 目的:观察前瞻性创伤护理在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接收的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急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前瞻性创伤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有效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0)。护理前,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22)。结论:前瞻性创伤护理在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 邢景敏王现斌周纹纹
-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急诊心理状态
- 预见性创伤护理对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救治效果的分析研究
- 2025年
- 探讨分析对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预见性创伤护理对其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于急诊科开展研究,总计选取60例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是急诊科在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收治。将6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在急诊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另外一组为观察组,实施预见性创伤护理,比较两组的救治效果、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 据统计数据显示,观察组救治效果明显更优(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在疼痛程度、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数据也相对较优(P<0.05)。结论 将预见性创伤护理用于急诊创伤性骨折可提高救治效果、改善不良情绪,并可减轻疼痛、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 凌雨洁
- 关键词:救治效果心理状态
-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 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3年8月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试验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2组均于治疗后48 h评估效果。比较2组治疗前后应激反应指标(肾上腺素、皮质醇),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48 h,对照组肾上腺素及皮质醇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试验组肾上腺素及皮质醇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肾上腺素及皮质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PT、APTT长于治疗前,Fib水平低于治疗前(P<0.01),试验组PT、APTT及Fib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T及APTT短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2组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vs. 30.00%,χ^(2)=5.454,P=0.019)。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降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应激反应,稳定患者凝血功能,有效控制并发症,可提升预后效果。
- 周勤
-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应激反应凝血功能
- 创伤评估的分级护理干预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急救时间的作用分析
- 2025年
- 探讨创伤评估的分级护理干预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时间开始于2022年10月,结束于2024年10月,共84例急诊创伤患者为调查对象。以抛硬币方式随机化分组,对照组(42例)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予以创伤评估的分级护理干预,分组探究干预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创伤评估准确率95.24%,对照组准确率76.19%,结果 比较P<0.05。观察组急救用时更短,结果 比较P<0.05。结论 对急诊创伤患者实施创伤评估的分级护理干预,能够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对创伤准确的评估进而提高急救效果,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
- 刘晶晶
- 关键词:创伤评估急诊创伤
- 骨髓腔内通路与中心静脉通路在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 2025年
- 目的比较骨髓腔内通路与中心静脉通路在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4年1月在江苏省某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62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患者分入中心静脉通路组和骨髓腔内通路组,每组各31例,分别建立静脉通路和骨髓腔内通路。比较两组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的时间、满意度及安全性。结果骨髓腔内组的首次操作成功率显著高于中心静脉组(P<0.001)。骨髓腔内组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中心静脉组,而输液速度显著高于中心静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髓腔内组操作者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中心静脉组(P<0.05)。结论对于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而言,骨髓腔内置管技术的首次成功率更高,置管时间更短,输液效率也更高,利于患者的抢救复苏,且更受操作者欢迎,易于推广。
- 金学敏
- 关键词:骨髓腔中心静脉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
- 路径式综合保温护理模式对急诊创伤患者体温维持、凝血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 2025年
- 创伤发生后,患者往往会出现低体温症状[1]。而一旦体温下降,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心脏负担加重、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下降等,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2-3]。传统创伤患者的保温护理主要采用被动式方法,如使用棉被覆盖身体等,但这些保温措施难以及时补充热量,易导致低体温状态进一步恶化[4]。近年来,路径式综合保温护理模式逐渐受到临床重视,该模式根据创伤患者的体温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的保温护理路径,涵盖从入院评估、急救处理、手术准备、术中保温到术后恢复等多个环节[5],通过全程、系统化的保温管理确保患者在各个阶段都能获得有效的体温维持。基于此,本院于2022年3月在急诊创伤患者中推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尹璐杨宁
- 关键词:急诊创伤凝血指标
- 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指导下输血治疗对急诊创伤患者凝血指标、血制品输注量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指导下输血治疗对急诊创伤患者凝血指标、血制品输注量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急诊创伤患者根据是否进行TEG检测分为对照组(常规凝血指标指导,n=52)和观察组(TEG检测下输血指导,n=60)。比较两组止血效果、凝血指标、血制品输注量、不良反应及观察组输注前后TEG变化。结果 观察组止血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输血24 h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短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鲜冰冻血浆(FFP)、单采血小板(SDPC)、悬浮红细胞(SRBC)、冷沉淀(CRYO)均低于对照组,输血24 h后凝血时间(R值)、血块形成时间(K值)均短于输血前,弹力图最大切角(α)高于输血前(P<0.05);两组最大凝血块强度(MA)、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TEG检测结果指导下输血治疗较常规凝血指标检测指导能够进一步改善急诊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减少血制品输注量,提高止血效果,且安全可靠。
- 张燕飞张琼姚静
- 关键词:急诊创伤血栓弹力图输血治疗止血效果凝血指标
-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作用分析
- 2025年
- 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具体内容、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医院急诊科,具体构成为:创伤性休克患者,经过临床上比较严谨的挑选和筛查后,共确定30例参考样本,为了提高本次活动的科学性、准确性,上述患者还需分为2组:对照组、实验组,该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随机数字表法的指导原则,在全部患者抽取时间方面,以2023年1全年为准,即:1月至12月;且治疗阶段,两组分别提供不同方案,其中,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用于对照组,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用于实验组,每组纳入15例研究样本,评估对比最终效果方面的差异,具体内容有: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指标、治疗有效性以及并发症(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死亡率情况。结果 (1)平均动脉压、胸腔内血容量指数统计后,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有更低显示,P>0.05;中心静脉压中,实验组高,P>0.05;(2)实验组中,筛选创伤性休克患者关于总输液量、创伤性休克纠正时间、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时间予以测定,数据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更低,P<0.05;(3)不同治疗方案干预后,对照组中9例有效,实验组中14例有效,结果 中,实验组多,有效率比较,(60.00%)VS(93.33%),实验组高,P<0.05;(4)比较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实验组更低,P<0.05。结论 急诊科治疗阶段,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优势明显,有利于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可减少总输液量,缩短患者创伤性休克纠正时间、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时间,同时,上述方案还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可较好地预防各类并发症,能够降低发生率、死亡率,其安全系数高,具备较高的推广价值。
- 黄贤宣
- 关键词:并发症发生率
相关作者
- 刘中民

- 作品数:488被引量:1,540H指数:19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 研究主题:体外循环 灾难医学 急诊 灾难 干细胞
- 邵英

- 作品数:53被引量:174H指数:6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皮瓣修复 鼻唇沟皮瓣 急诊创伤 鼻缺损 羟基磷灰石
- 朱滨

- 作品数:92被引量:253H指数:8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降钙素原 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膜透析治疗 肺部细菌感染 胰腺炎
- 杨家有

- 作品数:54被引量:252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创伤 住院患者 院前急救 院前 急性创伤
- 刘海鹏

- 作品数:70被引量:101H指数:5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 研究主题:聚左旋乳酸 整形外科 急诊创伤 面部 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