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篇“ 拟澳洲赤眼蜂“的相关文章
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澳洲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6
2017年
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试管药膜法测定了啶氧菌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和醚菌酯等4种药剂的原药及其制剂对澳洲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对比原药结果发现,啶氧菌酯原药和醚菌酯原药毒性很高,LR50依次是2.66×10-4及7.32×10-4mg a.i.·cm^(-2),均属于高风险;而吡唑醚菌酯原药及嘧菌酯原药毒性较低,LR50分别为3.01×10-3和3.47×10-3mg a.i.·cm^(-2),均为中等风险药剂。对比制剂结果发现,啶氧菌酯悬浮剂毒性最高,LR50为5.02×10-5mg a.i.·cm^(-2),为极高风险药剂;其次是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及乳油,LR50分别为3.78×10-3和5.80×10-3mg a.i.·cm^(-2),均为中等风险药剂;最低的是嘧菌酯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和醚菌酯水分散粒剂,LR50均大于4.0×10-2mg a.i.·cm^(-2),均为低风险药剂。部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天敌赤眼蜂存在较高风险,特别是啶氧菌酯,应避免田间使用,或通过避开赤眼蜂释放期来减少对赤眼蜂的伤害。
毛连纲贾伟贾伟张兰蒋红云
关键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赤眼蜂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
温湿度对澳洲赤眼蜂生长发育与生殖力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在不同温度和湿度处理下,澳洲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出蜂率、发育历期、成蜂寿命的测定结果表明:在35℃条件下只有约2.1%的个体能够正常羽化出蜂;在17~32℃温度范围内,发育历期、成蜂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相对湿度对澳洲赤眼蜂的羽化出蜂具有明显的影响,相对湿度在33%时,羽化出蜂率为62.3%;相对湿度在62%以上时,羽化出蜂率均在80%以上。雌蜂产卵率在80%以上,单雌平均产卵量在54.5粒以上。
顾俊荣杨代凤邓金花董明辉
关键词:拟澳洲赤眼蜂温度发育历期
杀虫剂对不同发育阶段澳洲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估被引量:15
2012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药膜法和卵卡浸渍法测定了10种蔬菜田防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常用杀虫剂对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的影响,旨在评估各药剂对该蜂不同发育阶段的安全性,为小菜蛾防治过程中杀虫剂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多杀菌素、阿维菌素、溴虫腈和杀螟丹对澳洲赤眼蜂成蜂有明显的触杀毒性。杀螟丹处理显著降低羽化率(0~34.37%),在卵期和预蛹期处理还导致澳洲赤眼蜂畸形;多杀菌素在成虫期前的各处理均显著影响澳洲赤眼蜂的发育;溴虫腈在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处理对澳洲赤眼蜂的发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氟啶脲、茚虫威、苏云金芽孢杆菌、虫酰肼和丁醚脲对澳洲赤眼蜂成蜂及各发育虫态均较安全,为小菜蛾生防区理想的配合药剂。
王德森何余容郭祥令罗永丽谢梅琼
关键词:杀虫剂拟澳洲赤眼蜂毒性安全性评估
稻田释放澳洲赤眼蜂防治一代二化螟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在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稻田人工释放澳洲赤眼蜂,考察寄生蜂对螟害的控制作用,据此研究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的效果,从而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配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放蜂田、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3个处理,对赤眼蜂寄生率和保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澳洲赤眼蜂释放区的一代二化螟卵块和卵粒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6.18%和15.94%,保苗效果为56.52%。[结论]于越冬代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释放澳洲赤眼蜂对一代二化螟的危害有一定控制效果,可作为一代二化螟绿色防控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杭德龙焦兆文赵有文杨学文夏必文孙蔚
关键词:拟澳洲赤眼蜂二化螟寄生率保苗效果
Wolbachia在短管赤眼蜂澳洲赤眼蜂种间的水平传递被引量:2
2011年
用米蛾卵作为短管赤眼蜂澳洲赤眼蜂共寄生的寄主,实现Wolbachia在赤眼蜂种间的水平传递。对Wolbachia的wsp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这4头处女雌蜂体内有Wolbachia的存在,且在由这4头处女雌蜂为单系所建立第1~5代澳洲赤眼蜂群体内,Wolbachia的检测均为阳性;wsp基因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澳洲赤眼蜂和短管赤眼蜂体内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证明未感染Wolbachia的澳洲赤眼蜂和感染Wolbachia的短管赤眼蜂在同一米蛾卵体内共同发育时,Wolbachia能从供体短管赤眼蜂成功地水平传递到新宿主澳洲赤眼蜂体内,并能在新宿主体内垂直传递5代。
潘雪红何余容
关键词:赤眼蜂沃尔巴克氏体
澳洲赤眼蜂对小菜蛾腹部鳞片和卵表十三种饱和烷烃的接触反应被引量:6
2010年
为了解小菜蛾利他素对澳洲赤眼蜂搜索行为及寄生率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澳洲赤眼蜂对小菜蛾卵表和腹部鳞片13种饱和烷烃单一成分的接触反应。结果表明,在正十六烷处理卵卡上,澳洲赤眼蜂的活动指数(PAI)最大,为79.67;其次为正三十六烷,PAI为67.50;正二十二烷PAI最低,仅为3.00。澳洲赤眼蜂对正三十六烷处理卵卡的寄生总数最高,为183.17;其次为正十六烷,寄生总数为153.00;正二十二烷处理卵卡的寄生总数最低,仅为0.67。澳洲赤眼蜂最大寄生率在20%以上的有正十六烷、正十七烷、正二十五烷、正二十七烷、正二十八烷和正三十六烷处理;最大寄生率在5%以下的为正二十二烷处理。
吕燕青何余容陈科伟谢梅琼
关键词:拟澳洲赤眼蜂小菜蛾
卷蛾分索赤眼蜂澳洲赤眼蜂对小菜蛾利他素各成分的嗅觉反应被引量:2
2010年
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和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优势寄生蜂。本研究利用"Y"型管测定了2种赤眼蜂对小菜蛾P.xylostella利他素-卵表和腹部鳞片13种饱和烷烃的嗅觉反应。结果显示:卷蛾分索赤眼蜂交配雌蜂进入2,6,10,14-四甲基十五烷、正十五烷、正十七烷处理区的百分数分别为80.65%,68.75%和66.67%,表明这3种烷烃对卷蛾分索赤眼蜂交配雌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其他10种饱和烷烃对卷蛾分索赤眼蜂雌蜂无明显作用。澳洲赤眼蜂进入2,6,10,14-四甲基十五烷、正三十五烷和正十五烷处理区的数目分别占84.38%,70%和62.16%,表明其对澳洲赤眼蜂交配雌蜂起着显著的吸引作用,而另外10种烷烃对澳洲赤眼蜂雌蜂无作用。卷蛾分索赤眼蜂澳洲赤眼蜂未交配雄蜂进入13种烷烃处理区和对照区的时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利他素各组分对2种赤眼蜂未交配雄蜂均无吸引作用。
吕燕青何余容陈科伟
关键词:赤眼蜂卷蛾分索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小菜蛾嗅觉反应
胜红蓟提取物对澳洲赤眼蜂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从保护天敌的角度出发,以敌敌畏、印楝素乳油和清水作对照,测定了胜红蓟提取物对澳洲赤眼蜂的成蜂和蛹毒性以及对赤眼蜂的寄生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胜红蓟提取物对澳洲赤眼蜂的寄生作用以及对其蛹的羽化没有影响,但对成蜂存活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明显低于印楝素及敌敌畏。
刘光华曾玲梁广文黄赟曾春燕
关键词:胜红蓟次生物质拟澳洲赤眼蜂
Wolbachia感染对澳洲赤眼蜂寿命、生殖力和嗅觉反应的影响被引量:25
2007年
研究了通过共享同一寄主卵,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体内共生的Wolbachia被水平传递到澳洲赤眼蜂T.confusum体内后,Wolbachia对新宿主澳洲赤眼蜂的影响。结果表明:Wolbachia的侵染能使澳洲赤眼蜂进行不完全的产雌孤雌生殖,增加澳洲赤眼蜂子代雌性比例,但却导致了雌蜂寿命缩短和繁殖力降低的生理损失。Wolbachia感染的当代处女蜂及其建立的种群连续5代(F1~F5),其子代雌蜂百分率分别为79.17%、76.60%、68.66%、72.58%、68.15%和64.06%,基本上呈现出逐代降低的趋势,并越来越接近对照的63.85%。处女蜂及F1~F5代雌蜂的平均寿命分别为4.33、5.50、5.60、6.68、7.32和7.50天,而未感染交配雌蜂寿命为7.59天;处女蜂及F1~F5代雌蜂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1.33、70.00、86.41、93.90、102.92和124.38粒/雌,除F5代外,均显著低于未感染交配雌蜂的产卵量134.81粒/雌。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Wolbachia新宿主澳洲赤眼蜂对寄主小菜蛾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Wolbachia的侵染具轻微干扰澳洲赤眼蜂嗅觉反应的负面影响。未感染Wolbachia的澳洲赤眼蜂及Wolbachia供体短管赤眼蜂对寄主小菜蛾具较强的嗅觉反应,其雌蜂在小菜蛾腹部鳞片正己烷提取液和小菜蛾卵表正己烷提取液处理区内滞留时间显著或极显著长于对照区。而感染Wolbachia的澳洲赤眼蜂F2代和F3代雌蜂,尽管在小菜蛾腹部鳞片正己烷提取液处理区内滞留时间比对照区长,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其F2代雌蜂在小菜蛾卵表正己烷提取液处理区内滞留时间与对照区相比,也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随Wolbachia在澳洲赤眼蜂种群中垂直感染代数的增加,澳洲赤眼蜂对寄主小菜蛾的嗅觉反应恢复正常,在Wolbachia感染后的F4~F6代,雌蜂在两种提取液处理区内的滞留时间均显著或极显著长于对照区。
潘雪红何余容陈科伟潘飞盘梅
关键词:拟澳洲赤眼蜂WOLBACHIA嗅觉反应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澳洲赤眼蜂的影响:种群参数比较和PCR检测被引量:5
2005年
用生命表方法和PCR检测研究了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Spodopteraexiguamulticapsidnucleopolyhedrovirus,SeMNPV)对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usumViggiani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2 5± 1℃下 ,取食含SeMNPV蜂蜜和纯蜂蜜 (对照 )的两组赤眼蜂雌蜂的寿命、繁殖力、羽化率、产雌率均无显著差异 ;内禀增长率 (rm)分别为 0 35 2 4和 0 3418,周限增长率 (λ)为 1 4 2和1 4 1,非常接近 ;净繁殖率 (R0 )分别为 12 4 34和 14 2 5 7,平均世代历期为 13 6和 14 5天 ,种群倍增时间分别为 1 96和 2 0 3天。对 5头取食含SeMNPV蜂蜜的雌蜂的子代的PCR检测结果也均为阴性。因此 ,结论认为SeMNPV对澳洲赤眼蜂成蜂并无明显影响 ,体内携带病毒的亲代蜂并不能将病毒传给子代。
罗开珺张古忍古德祥庞义
关键词: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拟澳洲赤眼蜂生命表种群参数

相关作者

何余容
作品数:177被引量:1,015H指数:20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小菜蛾 红火蚁 赤眼蜂 烟色 棒束孢
陈科伟
作品数:73被引量:667H指数:16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小菜蛾 赤眼蜂 前裂长管茧蜂 拟澳洲赤眼蜂 桔小实蝇
张敏玲
作品数:21被引量:159H指数:9
供职机构: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研究主题:赤眼蜂 小菜蛾 拟澳洲赤眼蜂 滞育 捕食性天敌
庞雄飞
作品数:192被引量:1,756H指数:24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小菜蛾 瓢虫科 生命表 种群控制 鞘翅目
戴建青
作品数:67被引量:315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研究主题:小菜蛾 引诱剂 幼虫 性信息素 餐厨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