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3篇“ 换热机理“的相关文章
一种超临界碳氢燃料流动换热机理实验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碳氢燃料流动换热机理实验系统,包括一真空绝热仓,还包括进样系统、冷凝系统、供电系统和背压阀;其中,燃料储箱用于向实验件内通入碳氢燃料;供电系统用于通过两个滑轨为实验件通电加热;两个滑轨用于在旋转支架...
张光喜孙星白建华田奥景婷婷秦飞刘银龙侯晓
介入微泡群强化过冷池沸腾换热机理研究
2024年
实验研究了介入微泡群对水的过冷池沸腾传热的影响。用微孔径泡沫钛制成气泡发生器来生成大量的微气泡冲刷加热表面以强化换热,这是首次利用外加微泡群强化过冷池沸腾换热机理研究。通过气泡行为的可视化,发现微泡群通过气-液相变潜热传热、冲刷加热表面上存留的气泡/气膜及扰动作用来强化过冷池沸腾换热。结果表明,介入微泡群能够提高传热系数,降低初期换热温差。加热表面大倾斜角时,微泡群在高过冷度、低热流密度区域时强化换热效果最好。
罗鹏佟薇吴刚刘军赵玉刚
关键词:强化传热相变换热池沸腾过冷
考虑流体相变效应的粗糙裂隙非线性渗流换热机理
2024年
三维粗糙裂隙渗流换热机理的研究,对提升地下热储层的热提取率意义重大。当前,热开采过程中的多场耦合问题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热开采过程中流体的相变作用对裂隙渗流特性及传热变化的影响却鲜有涉及。为剖析流体相变作用下的非线性渗流换热机理,以三维粗糙裂隙为研究对象,基于Fluent软件建立单相与多相流-热耦合模型,对比是否考虑相变作用的不同入口流速、入口温度和壁面温度时的局部换热系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未考虑相变作用时,壁面局部粗糙程度控制局部换热系数的分布特征;基于Forchheimer公式,得知流体传热过程中非线性渗流特性显著。考虑相变作用后,流体呈现类似剪切稀释流体的特征,而气相体积分数则对系统换热过程起主导作用。因此,考虑流体的相变效应可以更准确地揭示热开采过程中的渗流特征和热提取效率的演化机理
刘先珊罗晓雷白冰白冰魏宁张普纲李满潘玉华
关键词:非线性渗流相变
基于逆流换热机理的多效蒸发模型构建方法及相关设备
一种基于逆流换热机理的多效蒸发模型构建方法及相关设备,涉及蒸发器蒸发模型技术领域。在该方法中,基于物料平衡原理建立蒸发器的一致性蒸发模型,并基于预设蒸发效应层级数级联一致性蒸发模型得到多效一致性蒸发模型;构建忽略不同密度...
李勇刚 方双韩洁 朱亮阳春华
基于LBM的低导热材料板强化沸腾换热机理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为进一步强化沸腾换热,通过在固体加热器的上壁面附近嵌入多段低导热材料板,实现了沸腾换热的受热面上的温度随空间的交替变化。采用单组分多相LBM,考察了低导热材料板的数量和间隙间距对沸腾换热性能和气泡动力学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添加低导热材料板强化沸腾换热机理。结果表明:气泡动态行为随间隙间距的增大而发生变化,会出现气泡合并、独立生长等气泡脱离过程。结合气泡动态行为、温度场和流场分析,发现气泡首先会在间隙受热面处成核生长,脱离气泡的涡流可以促进生长气泡在受热面的横向迁移和合并过程,在一定间隙间距范围,气泡会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液桥,液桥的存在能够促进受热面气泡根部周围微层的蒸发,推动了间隙受热面处的冷流体再润湿过程。添加多段低导热材料板,间隙处热量积聚、气泡合并形成液桥、间隙受热面的再润湿、气泡横向迁移和多气泡的快速合并等这些过程的共同作用强化了沸腾换热性能。
曹海亮刘红贝张子阳赵晓亮郭赛
关键词:气泡动力学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气液两相流强化换热
弹性管束外液膜强制诱导波动蒸发换热机理分析
2024年
本文建立了弹性管束外液膜强制诱导波动蒸发实验台,通过实验与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弹性管束间两相流传热传质机理。实验通道宽度为0.5~2.0 mm。重点研究两相流流型、压力损失和通道宽度与传热特性之间的关系。实验中观察到三种流动状态,分别为泡状流、限制泡状流和蒸干区。在相同宽度的通道中,过冷沸腾的初始热流随流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在相同流速下,过冷沸腾的初始热流随通道宽度的增加而减小。气泡产生频率和脱离直径对壁面传热系数有明显影响。但气泡产生频率的增加也会导致气泡分离直径的减小。通过数学分析,发现通道尺寸的变化会影响传热系数,但在强化和弱化换热之间存在一个边界。该研究的理论值与实验值的比较结果吻合较好。
郭雷胡靖
关键词:弹性管束
组合式太阳能烟囱自然对流换热机理及优化措施研究
韩梦娇
纳米流体热毛细对流流型结构及换热机理研究
2024年
为了揭示纳米流体热毛细对流的流型结构及其流动换热特性,本文建立了二维矩形区域内纳米流体热毛细对流的数学模型,开展了系统数值研究,获得了矩形腔内热毛细对流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分析了传热温差、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以及不同材料的米颗粒对热毛细对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大传热温差和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都可以增大热毛细对流的强度,提升换热强度;当传热温差较大时,矩形腔内会出现扰动,流动变得复杂;纳米流体的换热强弱与Marangoni数的大小呈正相关。To reveal the flow pattern structure and flow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nanofluid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nanofluid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in a two-dimensional rectangular region, conducts systematic numerical research, obtains the temperature and velocity fields of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in a rectangular cavity, and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heat transfe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volume fraction of nanoparticles, and different materials of rice particles on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ithin a certain range, increasing the heat transfe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the volume fraction of nanoparticles can enhance the strength of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and improve heat transfer intensity. When the heat transfe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s large, disturbances will occur inside the rectangular cavity, and the flow becomes more complex. The heat transfer strength of nanofluid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arangoni number.
贾颖张永春董文利孙健
关键词:纳米流体热毛细对流数值模拟换热
铝合金车轮低压铸造模具冷却系统界面换热机理分析
马绍中
基于热阻分析的管道层流换热机理及强化换热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传热传质过程的分析对传热传质工作设备的性能改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边界层内热阻的分析,探索管道层流内部对流热阻与导热热阻在边界层内的发展,建立了符合宏观表征的机理模型(R-P模型)。使用该模型分析了在不同雷诺数Re和普朗特数Pr条件下的热阻分布规律,探究了管内层流强化换热的内在机理,并指导扰流结构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入口段导热作用占主导,完全发展后对流作用占比逐渐增大。Re和Pr影响换热机理不同:Re增大,换热一定加强;Pr增大,只是增大了对流作用的占比,且在Pr小于1.8范围内,导热热阻始终占主要作用。同时发现,在管道层流添加扰流结构反而会降低换热效果。
张玮瑛陈力勤贾玉文

相关作者

陶乐仁
作品数:475被引量:1,215H指数:16
供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电子膨胀阀 冷冻干燥 制冷系统 冷凝 R410A
彭晓峰
作品数:383被引量:1,405H指数:20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研究主题:传热 核化 多孔介质 核态沸腾 汽泡
袁国
作品数:123被引量:541H指数:13
供职机构: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超快冷 中厚板 超快速冷却 显微组织 辊式淬火机
黄理浩
作品数:112被引量:223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矩形窄通道 R410A 换热系数 换热特性 两相流
何雅玲
作品数:740被引量:2,229H指数:25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脉管制冷机 强化换热 换热器 燃料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