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59篇“ 政治建构“的相关文章
- 凝缩符号与政治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承续中的政治符号
- 2024年
- 作为对对象性事物进行凝练聚合及具有凝缩意义的凝缩符号,因其自身的内在特征与固有优势,与当前时代的政治建构具有极强的耦合性。从凝缩符号的历史流变来看,凝缩符号与政治符号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凝缩符号在政治性转化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了政治承载体、政治介质体与政治建构体的积极意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延续仍需要凝缩符号的时代助力,即更需要其在对各种形式的符号的统筹兼顾之下实现对自身的守正创新,持续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承续。
- 阿依古丽·阿布都热西提廖鹏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建构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政治建构及其知识论意蕴
- 2024年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标志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从话语形式上看,“重要论述”历经了由初始孕育—初步阐述—理论概括—创新发展—丰富拓展等五个发展阶段构成的完整演进链条,政党领袖的政治引领、科学理论体系化建构的现实需要、强烈的问题导向、“两个结合”方法论的运用是建构“重要论述”理论形态的实现机制。“重要论述”的政治建构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也具有标志性的学术意义,其所具有的内生性、交互性、建构性、功能性等原创性特质,对于构建中国工会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 刘佳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政治建构知识论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术阐发与政治建构被引量:3
- 2024年
- 学术阐发是对政治建构的呈现,政治建构为学术阐发提供空间。当前很有必要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术阐发的基本进路做系统梳理,以进一步讲清楚习近平文化思想政治建构的逻辑。从连续性角度看,学界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讨论在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就已经开始做铺垫,形成了以基本内涵界说、发展逻辑界说、理论特质界说、价值意义界说为代表的“四界说”学理范式,实现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前期学术阐发。习近平在地方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文化新概念、新命题、新话语、新理念,不仅为部署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也为学术阐发党执政兴国的文化之维提供了基本视角。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面向历史、现实和未来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文化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独创性、集成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可从文化意义论、文化方向论、文化布局论和文化任务论等层面进行学术凝练。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不断得到理论总结,必将推动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术阐发的不断深入。
- 魏崇辉王悦
- 关键词:政治建构开放性
- 政治建构与法律阐释:价值多元视角下罗尔斯与德沃金方法论的比较
- 伯林提出的价值多元论,造成了自由主义内部危机以及多元主义自身的困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了后来学者都不可避开“伯林问题”。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如何构建和维系政治秩序,尤其是如何处理“多元”与“一元”关系,罗尔斯和德沃金发生了...
- 贺永奇
- 关键词:价值多元论建构主义整体法
- 至德复立:论《商君书》政治建构的逻辑展开
- 2023年
- “德”是一个贯穿两周、关乎于善的政治伦理观念,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旨归。《商君书》不仅阐明了自己对实现“德”的看法,也反思了当时的主流观点。在揭示了建德周礼与儒家仁德思想之于政治秩序建构的困难与不足、重审了作为政治建构基础的人性以及洞察了当时的天下时势之后,商鞅及其学派提出了以“壹”为政治原则的新的根本政治制度,即“法”,并认为只有在新制的建立与运作下,“德”才能被较好地落实。
- 施阳九
- 关键词:《商君书》政治建构
- 墨荀韩人性论的历史与逻辑及其政治建构
- 2023年
- 从墨子到荀子、韩非,虽然思想流派不同,但其人性思想有着一条渐次演变的历史与逻辑。《墨子》在“所染”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无善无恶,但受到后天环境影响。进而指出,“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趋利避害是人性本质特征,因而,合乎逻辑地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观作为墨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墨子的其他思想学说皆围绕着“兼爱”而产生,形成墨子的思想体系和社会政治学说。荀子提出“人性恶”的自然人性论,趋利避害是合乎逻辑的道德行为,通过“化性起伪”,用礼义法度来引导改造自然人性。由此,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的思想,力图建立一个符合礼法的有秩序社会。韩非子从自然人性论上认为“人性恶”,但与荀子通过隆礼重法来教化治理民众不同,韩非子并不主张对人进行道德教化,而是主张利用人性恶,趋利避害的利己自私的行为而推衍出其法治思想,力图建立一个富国强兵的中央集权国家。
- 解启扬
- 关键词:人性逻辑政治建构
- 主题性绘画“人民符号”的政治建构与传播(1942-1976)
- 2023年
- 主题性绘画中的“人民符号”既是携有政治信息、具有政治意涵的图像载体,又是政治文化的重要沟通媒介,因而具有“政治符号”的特征和功能。主题性绘画作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篇章,1942年至1976年期间,围绕“人民符号”以政治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确立主题性绘画的呈现方式;以传播社会主义新政权的价值导向确立主题性绘画的创作手法;以传播革命思想确立主题性绘画的形式风格,实现了主题性绘画“人民符号”的政治构建、图像生产与大众化。解读主题性绘画“人民符号”的政治意涵与视觉形式,探讨政治文化影响图像符号的内在因素,既可以为理解国家意识形态对视觉图像塑造和绘画创作导向提供佐证,又可以为理解视觉本体如何反映政治文化提供启示,从而丰富对主题性绘画与政治文化关系的认识。
- 唐萍
- 关键词:主题性绘画政治建构大众化传播
- 跨国电网开发与地缘政治建构被引量:1
- 2023年
- 跨国电网正成为碳中和时代重要的能源输送载体,“电网政治”的显著性日益增强。长期以来,国际关系研究对跨国电网的重视不足,对其地缘政治影响的探讨较为宏观且笼统。本文根据关系理论提出,一国可以把跨国电网开发作为关系运作方式,调整国家间政治关系,进而建构特定区域的地缘政治关系。实践中至少存在三种依托跨国电网开发的关系建构类型:一是权力网络,打造一国主导的区域电网,追求关系中心性;二是安全网络,切断并替换与敌对国家的电网,追求关系安全性;三是交往网络,倡导建设跨国电网,追求关系的紧密度。跨国电网开发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是多元的,既可能促进区域和平稳定,也可能成为个别国家扩张权势、拉帮结派的工具。“一带一路”跨国电力互联是一种“去政治化”的国际合作,不承担塑造地缘政治关系的意图或任务,但我国应防范他国谋求权力网络的塑造行为,不断提升合作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 张锐相均泳
- 关键词:地缘政治一带一路
- 《老子》中的圣人及其政治建构
- 2023年
- 老子政治思想通过“圣人”这一形象而得以阐明,圣人以自然无为的方式“体道”“法则天地”,并在道的指引下养育万物、辅助万民,使整个宇宙形成有层次、有秩序的节律,建构“道-天地-圣王-众民”的有机体系。圣人的权力属性必然关联现实中的王者,这种特征决定了《老子》中的“圣人”其实特指“圣王”。圣人通过“愚民”的方式来“导民”,又在“导民”的目标下“愚民”,从而化除民众身上各种私欲遮蔽、不良智虑,引导民众走向“玄同”“大顺”的圆满境界。
- 胡兆东
- 关键词:《老子》圣人体道玄德自然无为
- 文化企业家的形象:政治建构
- 2023年
- 本文对文化领域出现的企业家形象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其目的是对有关文化企业家概念的讨论做出贡献。本文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尽管文化企业家一直存在,为什么这个概念现在才涌现出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化领域的创业实践。然后,本文探讨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在文化领域内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促成了文化创业概念的出现。最后,作者概述了政治机构接受文化企业家形象的方式,并讨论了其对文化参与者的影响。
-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经济
相关作者
- 辛向阳
- 作品数:584被引量:2,538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研究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 桂勇
- 作品数:85被引量:1,738H指数:2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 研究主题:社会心态 社会资本 青年 心态调查 互联网
- 李丹
- 作品数:30被引量:10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
- 研究主题:法律制度 循环经济法 环境立法 电子废弃物管理 电子废弃物
- 王锦
- 作品数:8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
- 研究主题:厌讼 诉讼 社会结构 采纳 逻辑
- 陈秀红
- 作品数:13被引量:216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 研究主题:社会整合 党建 共同体 城市社区治理 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