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3篇“ 政治批评“的相关文章
消失的声音语法:阿甘本的声音政治批评
2024年
声音理论建构尚处草创阶段,须挖掘现有思想资源以应时需。而阿甘本的声音思想可为声音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域。作为联结阿甘本前期语言哲学和后期政治哲学的纽带,听觉维度也为我们重返阿甘本提供了新的路标。阿甘本的问题意识在于,德里达虽然解构了声音的在场幻觉,却遗留了一个更隐秘的先验幻象——大音。大音作为声音以及形而上学的语法,以转换机制的形式解决了哲学内部的二元对立。但是,为了完成这种统一,大音所隐含的“划分-连接”功能,就必须在动物语音与人类语言之间设置一个不公平的门槛。这道门槛缺乏合法性依据,却成为制造赤裸语音的绝对标准。在这个人类学装置的控制下,人类声音被微观政治无限征用、改造和塑形,而潜在性地沦为治理的对象。为了中止大音在主体间性的作用,阿甘本从门槛同时作为区分的消解的角度,提出了救赎策略。因而,阿甘本的声音政治批评,旨在揭示隐藏在主体听觉经验背后的声音语法,进而对其进行批判和消解。
郭健
关键词:阿甘本门槛
美学意识形态与文化政治:重审伊格尔顿的文化政治批评被引量:2
2023年
伊格尔顿是当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他的文化理论既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同时又受到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影响。伊格尔顿强调文化与权力的关系、文化与审美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文学的政治批评,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地基出发,反思、构建其文化理论和文学批评话语范式,运用“症候式”批评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政治诗学理论和文艺批评实践形态。在阅读伊格尔顿文化和文学理论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其思想的深刻与驳杂,理论与实践、哲学与宗教、美学与历史、政治与文学、形式与内容等多重接合所分娩出的话语质态,形成文化思想的多重星座与美学理论的多棱镜效应。文章主要结合其文化理论、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简要反思伊格尔顿文化政治理论的话语内涵与文艺政治批评的实践形态。
李艳丰
关键词:意识形态文化政治权力政治批评
康拉德《诺斯特罗莫》中的情感书写与政治批评
本文以“情感书写”与“政治批评”两个视角为切入点,对《诺斯特罗莫》进行研究。康拉德的政治三部曲都以政治事件作为背景,但其写作目的并非仅仅为了表达政治观念或折射现实政治事件,而是为了从更深层次探索政治对个体情感的影响,以及...
刘婧
关键词:康拉德情感帝国主义政治批评
何谓莎士比亚的政治——论当代莎士比亚政治批评的四种范式
2021年
当代莎士比亚批评大多聚焦于"政治",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蒂利亚德的研究,其后又衍生出文化唯物主义、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等解释范式。蒂利亚德从"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来理解莎士比亚,文化唯物主义借助莎士比亚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共和主义寻找莎士比亚与早期现代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政治哲学则通过细读文本来追问莎士比亚的永恒智慧,这四种范式在研究方法、理论预设上有较大差异,但可以归结为历史主义与政治哲学两种进路。
彭磊
关键词:莎士比亚政治批评文化唯物主义共和主义政治哲学
伊格尔顿文化政治批评理论的“走向社会主义”研究
伊格尔顿继承了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他将文化理解为一种整体生活方式,认为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突出了文化隐藏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意蕴。在坚持文化理论的总体视野的同时,伊格尔顿重点聚焦文化的政治性质。他以文化批评为...
冯帆
关键词:伊格尔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论阿契贝的政治批评与文化思想
2021年
文学与政治息息相关,政治就是文学存在的一种方式。对于非洲文学而言,文学与政治须臾不可分离,这由其历史和现实所决定的。本文论析阿契贝关于文学的种族政治批评、语言政治批评和文化政治批评,从种族、语言和文化视角批驳西方的种族中心主义、语言中心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阿契贝的"中间"思维和文化思想启发了文化的和谐共生,有助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互鉴。
秦鹏举
关键词:政治批评
朱迪斯·巴特勒文化政治批评视域下的中国女性主义再审视
2021年
朱迪斯·巴特勒的文化政治批评有着独特的研究视域与深刻内蕴,给中国女性主义研究提供了一个自我审视与重构的契机,同时也在文化碰撞中激发出独特的理论智慧。近现代中国的性别探讨表现为西学东渐下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关注,其间夹杂着与中国现代化、民主化进程的复杂关系,具有鲜明的文化政治倾向。中国女性主义和性别话语应该是一种文化涵濡的操演性话语,理论建构也应该和人类生命、文学、哲学之间建立更深广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对女性主义的理论建构与本土化实践,背负着现代性取向的创伤性历史记忆,拘泥于一统性思维模式。同时,作为一个具体的、第三世界的典范,其体制化建构和多维性主体也为跨国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提供了新型的建构范式。
王慧
关键词:文化政治中国女性主义理论旅行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的话语重构——以托尼·本尼特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为例被引量:2
2020年
托尼·本尼特是后现代语境下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他通过对英国经验主义的批判继承和大众日常生活的理论关注,提倡一种彻底历史化的文学批评,以恢复被形式主义和后康德美学长期忽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的历史语境;通过对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评对话和后现代思想的吸收借鉴,创造系列概念范畴和批评方法对文学文本做非审美的阅读分析,建立一种介入社会现实的政治美学或革命批评,以恢复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维度;通过对通俗小说、文化机构和文化政策的研究,呼吁实践知识分子回归用专业知识优势积极介入社会领域达到文化治理的目标,以恢复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阐释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品格。本尼特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话语重构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打破理论藩篱,走出审美误区,发挥知识分子主体能动性,弥合文学审美与日常经验分离的鸿沟,彰显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活力。
谭诗民李西建
关键词:政治批评文化治理话语重构
当代英国难民戏剧政治批评策略--兼评《可信证人》和《伪证女人》
2020年
汀布莱克·韦腾贝克的《可信证人》(The Credible Witness, 2001)和凯·阿谢德的《伪证女人》(The BogusWoman,2001)是当代英国难民戏剧的代表作。它们均暴露了英国难民政策的某些弊端,特别是难民审查和拘留体系对难民权利的消解;但前者提出的创伤疗法、身体叙述和带有跨界意义的民族身份重构等政治对抗策略,在《伪证女人》一剧中却处处陷入僵局。难民戏剧的共识与抵牾反映了难民问题现实图景的复杂性,并在多元视阈里为难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为理性的思考。
陈静
关键词:政治批评
论阿甘本的生命政治批评理论
2020年
本文考查了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美学家阿甘本的文学批评概念——姿态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阿甘本的姿态思想存在着由美学向生命政治以及生命诗学转变的潜在线索。在美学领域,阿甘本把姿态置于语言范畴,认为姿态是一种始源性的语言与交流方式;过渡到生命政治领域,则从近代资产阶级丧失姿态并不断沦为姿态的命运的意义上,认为其引发了一种人类的景观化过程。最终,阿甘本倡导以生命诗学拯救姿态丢失后所造成的去主体化命运,从而"复魅"经验世界,实现人之诗意的栖居。
支运波
关键词:阿甘本生命政治生命诗学

相关作者

许勤超
作品数:29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文化唯物主义 意识形态 莎士比亚 权力 政治批评
周志强
作品数:272被引量:768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太阳电池 CIGS GA CIGS薄膜 薄膜太阳电池
李西建
作品数:54被引量:233H指数:9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文学理论 知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文论 文艺学 美学
支运波
作品数:57被引量:104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戏剧学院
研究主题:生命政治 花鼓灯 阿甘本 福柯 民间艺术
韦玮
作品数:18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藤本 疗伤 文学 选读课 叙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