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53篇“ 教师主体“的相关文章
- 数字时代教师主体性的挑战与重塑
- 2024年
- 教师主体性是指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等特质。在提倡新质人才培养的数字时代,教师的主体性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从自我、他者、社会三个视角,分析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深入教育场域给教师主体性带来的挑战,包括技术依赖削弱教师主体意识、“人—机”关系动摇教师主体地位以及技术侵犯教师的主体权利等。数字时代教师主体性的重塑关乎教师个体成长、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发展,应激发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动性,构建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并存的育人环境,保障教师数据隐私权及智能教学权。
- 桑国元王佳怡
- 关键词:教师主体性人工智能主体权利
- 校本研修中教师主体性的培育路径
- 2024年
- 校本研修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将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研究和学习进修密切结合起来的,具有反思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继续教育形式。教师主体性是校本研修的应有之义,其生成以教学实践为起点,以教师需求为核心,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以教师反思为主线。基于此,教师主体性的培育应以教师成长为焦点,确立校本研修制度;以“对称式”交往为依托,构建主体间的合作文化;以线上研修为辅助,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以自我教育为手段,提升教师主体能力。
- 孙瑞芳
- 关键词:校本研修教师主体性教师发展
- 中小学校本培训中教师主体性的失落与回归
- 2024年
- 中小学校本培训旨在解决学校现场的现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追求师有、师治、师享,因此教师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处于主体性地位。这种教师主体性主要体现为教师是反思实践者、知识创造者、合作研究者。而当下的校本培训存在着教师主体性失落的现象:教师“缺场”的制度设计,使教师成为“边缘人”;重技术模仿轻反思创造,教师成为“工具人”;互动合作缺失的培训方式,教师成为“被培训者”。教师主体性是实现教师发展的自觉力量,更是校本培训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因而在校本培训中亟待教师主体性的回归,其具体路径包括:教师全程参与制度设计,从教师“缺场”转向教师“在场”;培训内容基于“基层创生”进行“顶层设计”;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培训,强调“合作研究”。
- 傅建明张晶晶
- 关键词:校本培训教师主体性教师专业成长
- 以研究促进教师主体性实现的困境、逻辑与区域策略
- 2024年
- 教师的主体性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把握、改造、规范、支配客体和表现自身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充分发挥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彰显。教师开展研究是唤醒和发展教师主体性的重要路径,但实践中由于认知与行为的割裂、设计与实施活动的随意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致使教师研究存在被动化、随意化和机械化等问题。根据教师研究的真实性、复杂性、合作性等特点,利用项目思维审视与破解教师研究中的问题是唤醒和发展教师主体性的突破口,教师做项目,就是通过逆向设计、学做合一和智慧生成,实现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的统一。在实践中,整体优化教师研究的机制、多层次设计教师研究主题、深度优化教师研究过程等区域策略,能够有效推动教师主体性的实现。
- 贺慧吉萍吴迪
- 关键词:教师主体性教师研究
- 素养导向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主体性:必要性、本质与确证路径被引量:5
- 2024年
- 核心素养作为信息时代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是对教育旨在培养的人的整体描绘。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在教育政策的引领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从本质规定性来看,教师主体性表征为主体意识的自觉性、主体行为的能动性和师生主体关系的主体间性。在当前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以学科与跨学科大观念统整教学内容、以深度学习为导向变革教学方式、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原则创新教学评价、以学习为中心转变教学研究范式等路径确证自身主体性。
- 李小红陈滕心王克志刘亚萍
- 关键词:教师主体性主体间性
- 存在主义视域下教师主体性的反思与复归被引量:1
- 2024年
-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教师身为教育活动中鲜活的“人”的存在,主体性理应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根本属性。在审视当下教师主体性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中,其中最突出的是教师身为“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迷失,主要表现在教师主体性的定位模糊、教师主体性的被迫让渡以及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受限。以传统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中国社会制度及教研的二元分离为立足点检视其内在的成因,试图以存在主义的视角,为教师主体性的复归觅得新道路。
- 赵超琳史仁民
- 关键词:存在主义教师主体性教师发展
- 他者性立场的教师主体性:理论意涵及其行动被引量:3
- 2024年
- 他者性立场的主体性以主体共存问题的解决为旨归,有效化解了理性的意识主体论带给主体性的存在危机,开启了以行动探寻主体性的新路径。受意识主体论和后现代语境的双重影响,教师行动的异化使得其主体性显现出明显的客体化、技术化与原子化特征,给教师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行动是公共空间内主体间以言说为媒介的彰显活动,主体性在行动者主动向在场的他者展示其独特性存在的行动中得以“入场”。教育主体的多元共在决定了行动同样是教师主体性“入场”的根本途径,教师与他者相遇的境遇性及其对学生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教育伦理责任赋予了其主体性以他者性、伦理性和“脆弱性”。故而,当下的教师主体性研究要着力激发教师行动,在教育伦理责任实现中发展主体性;持续拓展教育空间,确保学生主体的入场机会;超越原子式的主体观,以他者性立场来建构行动的教师主体性理论。
- 屈塬刘旭东
- 关键词:教师主体性公共空间
- 数字赋能下高校外语教师主体性遮蔽与重构路径
- 2024年
- 数字赋能教学促进教育高质发展,却导致教师自我意识退化、忽视人文关怀与情感互动。当下迫切需要审慎权衡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唤醒教师内在的主体性,以恢复教育的人文本质与情感温度。笔者基于数字技术赋能外语教学的内在原理,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形式收集15名高校外语教师数据,利用NVivo 12三级编码技术进行主题分析,旨在深入探究数字技术如何影响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对技术辅助教学的看法以及技术如何影响教师的主体性,并在深描基础上提出重构路径,以助其角色认同与专业发展。
- 丛蕊黄忠廉
- 关键词:遮蔽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体性危机与应对策略被引量:1
- 2024年
-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具有极强的爆发力,它的“智能”属性必然对人类社会尤其是人的主体性造成剧烈的冲击。思政课是一门与社会价值观、思想动态密切相关的学科,思政课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样态和程度决定着思政课教学的实际形态和效果。人工智能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和个性化对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价值引导功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如果在教学中过度依赖智能技术会影响思政课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造成其主体性消解。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危机,思政课教学要立足立德树人的价值立场,彰显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强化教育权威,确保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摆脱人工智能技术工具的束缚,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为学生拨清迷雾;要制定相应政策,规范思政课教学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确保意识形态的主战场不能被智能技术所左右;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注重对思政课教师人工智能技术相关数字化能力、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升,以保证其跟上时代和技术发展的步伐,助力其持续学习成长,不断提升其主体能力。
- 王明霞殷开达
-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政课教师主体性
- 大学英语教材评估中的教师主体性研究
- 2024年
- 本研究以活动理论为理论框架,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材评估活动中的主体性意识和行为。结果显示,教师们对教材评估活动有清晰的认知,普遍具备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体性行为主要体现在教材评估的灵活性和个性化以及自我反思等方面。
- 吕鸣
- 关键词:教材评估教师主体性
相关作者
- 王富仁

- 作品数:166被引量:1,101H指数:19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 知识分子 左翼文学 文学研究
- 崔友兴

- 作品数:80被引量:821H指数:16
- 供职机构:海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教师 循证教学 乡村教师 教学 循证
- 王中男

- 作品数:67被引量:342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课程 价值观 考试文化 考试 基础教育
- 覃兵

- 作品数:102被引量:368H指数:9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审视 高职院校 教学原则 高职 教师
- 贺巍巍

- 作品数:12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财经大学
- 研究主题:课程 教师主体 教师 基础教育 课程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