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57篇“ 斑岩型铜矿床“的相关文章
浅析巴基斯坦西部斑岩铜矿
巴基斯坦西部地区俾路支斯坦省查盖区域分布有中性-酸性浅成-超浅成斑岩体,发现有大低品位的铜矿(雷克迪克铜矿),属于世界上仍未开发的特大斑岩铜矿之一,但该区域的地质研究工作程度低,缺乏一些统一的意见,因此分析该区域的...
刘术湘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热液蚀变找矿模型
文献传递
西藏厅宫斑岩铜矿
2015年
西藏位于全球性成矿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内,其地质构造背景对铜矿的成矿作用十分有利。厅宫斑岩铜矿是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典的矿之一。通过对该矿地质特征的研究发现,矿体主要呈似层状赋存于钾长花岗岩和斑状二长花岗岩中。为了探明该矿流体温压条件等物理化学性质及成分,本文对厅宫矿主成矿阶段(石英、电气石—硫化物阶段)的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四极杆质谱、离子色谱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厅宫矿的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流体,成矿事件主要发生在340~380℃温度范围内,成矿过程中流体发生了沸腾;成矿流体中气相成分以H2O为主,还含有一定量的CO2及少量的CH4、H2S、N2、C2H6等气体;液相成分阳离子以K+、Na+、Cl-、SO42-等为主,还含有少量的Ca2+、Mg2+等。
赵成乐霍艳刘青枰孙涛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斑岩铜矿冈底斯
安第斯山脉中的斑岩铜矿
安第斯山脉,特别是其中部,以铜成矿省闻名,已经有超过100 年的历史了,是许多创新的成矿理论概念都来自这里,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就直接来自于这里。中安第斯地区拥有全世界44%的铜储量。与这些收缩构造相比,中新生代安第斯山...
徐鸣郭维民刘君安曾勇
关键词:铜矿成矿时代矿床成因找矿方法
文献传递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斑岩铜矿
2016年
美国亚利桑那州几乎所有开采中的铜矿都属于斑岩铜矿,均与花岗质岩浆岩的侵人体有关。这种侵入体的岩石具有典的斑状结构,即0.1~0.5英寸的大颗粒斑晶被大量细小矿物颗粒的基质成分所包围,基质的颗粒与成分肉眼往往难以识别。目前普遍认为,岩浆侵入冷凝期后的含矿流体逐步在岩体顶部及围岩中的节理裂隙中发生矿质沉淀作用,形成斑岩铜矿(通常伴随钼和银的矿化)。
徐慧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床亚利桑那州节理裂隙含矿流体岩浆侵入
我国有望诞生首个千万吨级斑岩铜矿
2014年
随着中铝金龙公司今年第一阶段钻探工程的结束,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金龙矿区拿若和铁格隆南矿区荣那两个矿体预计将再增加至少300万吨铜资源量,从而使两个矿体控制的铜资源总量突破1000万吨。与此同时,这两个相邻矿段连为一体的趋势逐渐明显,有望成为我国首个千万吨级斑岩铜矿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铜资源资源量
云南发现斑岩铜矿
2005年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床矿床规模首采区滇西北金属量伴生金
地壳岩浆氧化性和斑岩铜矿成矿潜力
2025年
斑岩铜矿是全球铜(Cu)、钼(Mo)和金(Au)资源的主要供应源,其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控制,尤其是岩浆的氧化性是当前研究的焦点.本文综合分析了全球范围内已发表的弧岩浆中钒(V)和钪(Sc)的比值(V/Sc)数据,并收集了V和Sc在矿物和硅酸盐熔体中的分配系数.通过探讨V/Sc比值与岩浆氧逸度(f O2)之间的相关性,评估了不同厚度弧地壳中岩浆的氧化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磁铁矿的分离结晶是降低残余岩浆的V/Sc比值的关键因素.此外,磁铁矿结晶开始时的镁值(Mg#)与岩浆氧化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利用这一规律,进一步评估第四纪弧岩浆的氧化性,发现在地壳厚度超过20km的成熟岛弧和大陆弧中,岩浆随着地壳厚度的增加趋向于更高的氧逸度.这表明在这些环境中,石榴石和角闪石的地壳内分异作用增强了岩浆的氧化性;相比之下,地壳厚度小于20km的薄弧中的岩浆则可能由于更多的俯冲板片氧化性物质输入,展现出比厚弧岩浆更高的氧化性.这些发现表明,俯冲动力学和地壳厚度在决定弧岩浆氧化性及其形成斑岩铜矿的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度氧化的原始弧岩浆由于在岩浆演化的早期阶段经历磁铁矿结晶,从而导致硫化物饱和,这一过程导致铜的早期亏损,因此不利于斑岩铜矿的形成.相反,在厚弧中磁铁矿结晶被广泛抑制,使硫化物大量饱和出现在岩浆晚期阶段,因此更有利于保留演化岩浆中铜的成矿潜力.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地壳内分异作用和俯冲带物质输入对弧岩浆氧化性的双重影响,并基于V/Sc比值变化规律的系统研究,为斑岩铜矿的成矿潜力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指示.
艾宇民Massimo CHIARADIA吴超陈华勇
关键词:岩浆演化氧逸度斑岩铜矿
西藏巨龙超大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2025年
巨龙铜矿位于拉达克—冈底斯—下察隅岩浆弧东段南缘,是我国首个单体铜金属资源量超过2000万t的世界级斑岩铜矿。最新勘查成果显示巨龙铜矿是由驱龙铜矿和荣木错拉铜矿组成的一个完整斑岩成矿系统。结合矿区2020年以来的补充勘探成果,开展了巨龙铜矿地质特征研究,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和矿体模,总结和探讨了矿成因,分析了矿区找矿前景。研究结果表明:巨龙铜矿发育于近EW向逆冲断裂带与SN向正断层系统交汇部位的中新世复式岩体中,主要赋矿岩体为二长花岗斑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矿体在平面上呈近似圆形,空间上呈厚大柱状体,产状近直立,铜品位由浅部向深部逐渐降低;围岩蚀变以发育大量硬石膏、泥化蚀变叠加显著为特征;巨龙铜矿是典的碰撞斑岩铜矿成矿系统,降温可能是铜发生大规模沉淀的主要因素。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以Leapfrog三维地质建模软件为平台,通过隐式建模方法构建了矿三维地质模和三维矿体模,并结合矿成因和找矿标志,认为巨龙铜矿体北侧及东侧深部未封闭,深部找矿潜力巨大。此外,该矿北西方向串珠状低磁异常区及北侧默龙玛矿段也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有望取得新的找矿突破。
康旭谢富伟丁帅龚建生樊炳良周敖日格勒孙杨何逸飞贾敏徐煜昕邱泽航曹润刘诗语张家璇
关键词:铜矿床斑岩型地质特征找矿前景找矿突破
黑龙江多宝山铜矿区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及其对铜矿化改造的约束被引量:2
2024年
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主要赋存于奥陶纪花岗闪长岩中,少量发育于奥陶纪花岗闪长斑岩及奥陶系多宝山组安山岩中,铜矿化以浸染状、细脉-浸染状为主。成矿过程经历了斑岩期、剪切变形期。矿区发育韧性剪切变形带,多宝山组、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安山质凝灰角砾岩及矿体均发生了剪切变形作用,沿剪切面发育绢云母新生矿物。绢云母的坪年龄和正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80.1±1.2 Ma和281.4±1.3 Ma、281.3±1.3 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限定矿区韧性剪切变形的时间为早二叠世(约280 Ma)。多宝山斑岩铜矿主要成矿作用形成于斑岩期,成矿时代为早奥陶世(约475 Ma),早二叠世的韧性剪切变形作用对原生斑岩铜矿化进行了改造,使矿石的铜进一步富集,品位相对增高。
刘宝山张春鹏寇林林李成禄韩仁萍王宇利杨宏智
关键词:AR-AR年龄斑岩型铜矿床
我国西南地区斑岩铜矿的分布、成因及其动力学背景
2024年
笔者等在1∶100万西南地区矿产图幅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西南地区的斑岩铜矿在空间上可划分5个斑岩铜矿带:(1)冈底斯斑岩铜矿带;(2)多不杂—波龙斑岩铜矿带;(3)玉龙斑岩铜矿;(4)义敦—中甸斑岩铜矿带;(5)扬子西缘斑岩铜矿带。并对上述斑岩铜矿带从区域地质背景与矿分布、含矿斑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借助古大陆边缘成矿理论研究认为,斑岩铜矿带含矿斑岩在化学成分上显示的“陆壳性”,同时又在微量、稀土元素上显示的“岛弧性”,暗示西南地区斑岩铜矿带的形成既受成矿物源控制,也受陆-陆碰撞过程所制约,最终是受到古陆边缘构造演化特征,即“重叠性”所控制。总结并论述了各带斑岩铜矿的成因,以及在海-陆变迁中的定位和成矿动力学背景。
姚鹏梅燕雄李光明石洪召张金良钱利军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关作者

申萍
作品数:158被引量:818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西准噶尔 金矿床 新疆西准噶尔 中亚成矿域 斑岩铜矿床
刘学龙
作品数:103被引量:413H指数:15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岛弧 斑岩型铜矿 地球化学特征 滇西北 印支期
周涛发
作品数:445被引量:3,779H指数:39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地球化学 土壤 庐枞盆地 成矿作用
袁峰
作品数:433被引量:3,141H指数:35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土壤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地球化学 庐枞盆地 盆地
肖渊甫
作品数:243被引量:615H指数:12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地质特征 铜矿床 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构造 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