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0篇“ 斜压波“的相关文章
2016年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强降水与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的关系被引量:5
2019年
2016年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强降水事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2479站逐月及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16年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欧亚大陆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活动的关系,并诊断了两者之间的信息流向。结果表明,梅雨期间的高频斜压波动具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动起源于黑海,沿西北—东南方向于3—4 d后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斜压波包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能量。作用通量矢量的分布表明,梅雨期间逐日均有来自西风带上游的扰动能量向长江中下游流域传播。而梅雨期间降水与斜压波包的信息流关系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因此,3—4 d并源于黑海附近的斜压波包活动是2016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异常降水的成因。这些结果为深刻认识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成因和有效预测提供了线索。
叶德超管兆勇管兆勇孙思远夏阳
关键词:斜压波包信息流长江中下游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高频斜压波包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18年
利用1960—2015年NCEP全球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和我国2426站20时日降水量资料,采用Morlet小分析方法和包传播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6—8月)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窄带信号和高频斜压波包分布特征及其与夏季我国东部典型雨季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滤除30d尺度以上变化后的夏季多年平均EASJ表现为显著的3~7d高频窄带信号,该频域涵盖了华南汛期2~4和5~7d、江淮梅雨季5~7d以及7月下旬至8月北方暴雨的2~4和6~8d的高频窄带信号,反映了夏季窄带信号的阶段性变化及其与我国东部典型雨季的对应关系。(2)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相对应的3~7d高频斜压波包大值带呈准纬向分布,代表强扰动区域,即急流带超地转强西风切变的动力不稳定区;包低值区与南亚高压相对应,代表弱扰动区域,即弱风均压稳定区。进一步分析江淮梅雨季高频斜压波包的分布特征表明,分别位于中纬度和高纬度的两条5~7d高频斜压波包带和高值区与影响江淮梅雨降水的斜压能量频散导和关键区高能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与副热带西风急流相对应的位于40°~55°N的3~7d高频斜压波包带活动主要表现为经向位移和强度变化,其经向位移呈现先南落后北抬再动的特征,强度表现为逐渐减弱而后加强的变化趋势。高频斜压波包纬向分布变化以纬向风中心值位置突变为转折点分为两个阶段,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包分布特征。第一阶段有两个包大值区,分别为黑海至里海地区和我国东北至日本岛地区;第二阶段有三个包大值区,分别为黑海至里海地区、巴尔喀什湖西侧以及我国东北至日本岛地区,其中巴尔喀什湖西侧3~7d高频斜压波包扰动对我国东部降水有重要贡献。
刘思佳金荣花肖天贵杨宁
关键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气候特征
地形与边界层对斜压波及锋面发展的影响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了理想条件下中纬度典型斜压波及其锋面系统的生成、发展与演变过程,重点讨论了地形、边界层过程对斜压波及其锋面发展、演变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当气旋和冷暖锋过山时,地形导致气旋减弱、等位温梯度减小...
黄鹂陈伟杨天琦吴浩
关键词:斜压波气旋地形边界层过程
地形与边界层对斜压波及锋面发展的影响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了理想条件下中纬度典型斜压波及其锋面系统的生成、发展与演变过程,重点讨论了地形、边界层过程对斜压波及其锋面发展、演变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当气旋和冷暖锋过山时,地形导致气旋减弱、等位温梯度减小...
黄鹂
关键词:斜压波气旋地形边界层过程
文献传递
地形与边界层对斜压波及锋面发展的影响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了理想条件下中纬度典型斜压波及其锋面系统的生成、发展与演变过程,重点讨论了地形、边界层过程对斜压波及其锋面发展、演变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当气旋和冷暖锋过山时,地形导致气旋减弱、等位温梯度减小...
黄鹂
关键词:斜压波边界层中尺度天气
文献传递
地形和边界层过程对斜压波的影响
本文采用新一代非静力原始方程模式WRFv3.0,利用其中的斜压波模块,分别对干、湿大气中地形、边界层过程对斜压波气旋及其地面锋面的结构、强度、移动速度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通过研究,得到了以下的结论。 加入地形后,最显著的...
黄鹂
关键词:斜压波暖锋锋消地形边界层过程雨带
文献传递
江淮流域梅汛期间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传播的气候特征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1980-2007年江淮流域梅汛期间(6-7月)对流层上层斜压波传播的平均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平均的斜压波动同样具有明显的下游发展特征,在其东传过程中组织成局地的包向下...
梅士龙管兆勇周秋林
关键词:江淮流域梅汛期斜压波包
文献传递
江淮流域梅汛期间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传播的气候特征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1980-2007年江淮流域梅汛期间(6-7月)对流层上层斜压波传播的平均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平均的斜压波动同样具有明显的下游发展特征,在其东传过程中组织成局地的包向下...
梅士龙管兆勇周秋林
关键词:江淮流域梅汛期斜压波包气候特征
文献传递
1998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的传播被引量:22
2009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对1998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对流层上层斜压波的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雨期间的高频斜压波动(周期≤7天)具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在其东传过程中常组织成局地包向下游传播。动起源于里海附近,沿着副热带急流带向下游传播,3天后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斜压波所带来的扰动能量为长江流域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积聚。对低频扰动场的合成表明梅雨期间有准定常列的存在,为高频斜压波动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最后通过与1997年的比较,发现在梅雨降水偏少的1997年没有明显的斜压波动向下游传播。
梅士龙管兆勇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梅雨西风急流
北半球夏季的斜压波包个例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使用局地能量诊断和三维准地转动通量等工具分析了2002年北半球夏季的一次斜压波包过程。结果表明:包发展的能量来源主要依靠斜压转换获得,频散项对包的影响很小;包进入衰减期以后,包的东侧和南侧作为垂直方向的动源,向下传播动通量;向下的通量进入对流层低层气旋范围,对气旋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龙小雨
关键词:斜压波包

相关作者

谭本馗
作品数:23被引量:160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研究主题:相互作用 非线性ROSSBY波 北极涛动 ROSSBY波 非线性
谈哲敏
作品数:97被引量:748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地形 边界层 台风 同化系统
徐亚梅
作品数:24被引量:226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研究主题:热带气旋 锋生 低涡 热带 气旋发生
魏岗
作品数:4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空军气象学院
研究主题:斜压波 温度梯度 温度结构 温度场 流体力学
张熠
作品数:25被引量:75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暴雨 锋生 台风 双台风 斜压波